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医学类高校“3+N”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5-07 20:03张纯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协同育人共同体

张纯

摘  要: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立足理论内涵,进一步对高校“协同育人”进行梳理和深化,探索当前医学类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带教教师、科研教师等形成的“3+N”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提出确实有效的可持续、可复制的实施方案。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访谈,了解当下协同育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的协同育人方法,提出医学类高校“3+N”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建构实现机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协同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號: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189-0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解放人的学说,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正确认识利用自然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性,使人的个性、才能、体力、智力等得到充分彰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发展”一词始终作为我国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一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协同思政育人上具有一致性,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共同体”最初的释义为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后慢慢衍生成为共同目标、共同理想集结成的集体。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骨干力量,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共性也有个性。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多样性与多元化,如何拓宽协同育人的宽度与广度,在原先“三位一体”(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即在“三”的基础上,拓出“N”种形式,形成体系并具有可行性与发展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学习借鉴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解其深刻内涵,贯穿于人才培养主旨,将“协同育人”“共同体”等概念内涵与其结合,深挖理论与实践途径。

近年来,学界围绕三全育人、辅导员育人、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医学生德育等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就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机制不健全、育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医学生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做好基线调查,包括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现状分析、高校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二是做好对策研究,包括探讨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开展医学类高校“3+N”共同体协同育人有效途径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展开。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对高校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成效等相关理论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总结;其次从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考察对结果进行梳理,并进行综合,形成有效果的研究报告;再次研究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带教教师、科研教师等构成的“3+N”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构建,包括价值内涵、探寻有效途径、凝练经典案例;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在浙江医学类高校“3+N”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构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实施方法和具体措施提出科学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

为探究医学类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选择J省H医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目的性抽样”和“随机性抽样”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300份,有效时间内回收297份,回收率为99%。问卷主要用于了解医学生对于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的需求及当前协同育人现状。

第二步为选择协同育人项目相关人员进行较为深入的访谈。医学类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学校相关教师、实践医院带教老师、科研导师、企业相关人员,因此,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异质性抽样”重点访谈了参与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过程的学生、学校教师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其中,学生12人、学校教师 8人、实践医院带教老师4人、科研导师3人、企业相关人员 2人,共计29 人。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先确认具有代表性的被访学生(有过多样性实践经历的学生、在医院企业均见习实习过的学生或参与校内外科研教师主持项目的学生),后经组织推荐、学院推荐等形式确定教师访谈人员。

(三)研究过程

1. 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设有25题,其中基本信息类4题,主要用于了解学生专业层次;对协同育人了解关注度6题;对协同育人需求度了解8题;对协同育人相关建议意见7题。本次回收的297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女生146人,占比49.15%;男生占比151人,占比50.85%。在年级分布中,每个层级比例学生占比为:大一年级学生105人,占比35.35%;大二年级97人,占比32.66%;大三年级54人,占比18.18%;大四年级32人,占比10.77%;大五年级9人,占比3.03%。专业分布较广,在H医学院中专业基本都有涵盖,其中医学影像学专业最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其次,共有83人,占比27.95%;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数最少,有7人,占比2.37%;其他专业分别为药学专业(14.32%)、护理学专业(13.27%)、临床医学专业(12.39%)、康复专业(10.78%);余下专业样本基本在8%—5%之间。在层次方面,本科生278人,占比93.60%;专业生9人,占比3.03%。297份样本中,“三位一体”和定向生共27人,占比9.09%。

在协同育人关注度相关问题调研中,了解到55%左右的学生有了解其相关概念及内容,肯定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但对于本校协同育人项目关注度不够。在协同育人需求度相关问题调研中,66%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无论是参加科研、实习实践,都对参与协同育人意愿强烈,愿意被多名老师指导,认为这样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提高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具体见表1。在协同育人的意见与建议上,广大参与问卷的学生倾向于学校建立相关考核选拔机制,或设立全员参与机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制内均能体验到协同育人的成效。

2. 深度访谈

研究者将录音文本转录,收集整理访谈资料4.3万字。在此基础上,采用编码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编码是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第一步,一般为三级编码——即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2]在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整理出相关信息,做好开放式编码及关联式编码范畴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

二、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思路

(一)基于现状理清理论研究思路

进一步深化“3+N”协同育人共同体体系研究,为育人体系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辅导员在课后通过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理论学习、规章制度约束等方式开展育人工作。大多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课上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学科竞赛等,开展育人工作。医学生实习见习期间的带教老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给予指导,言传身教、将思政教育、医风医德教育传递感染给学生。其他教育主体如社会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等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这些教育主体在工作中的载体和着力点不同,但目标却具有高度一致性,即“育人”。找准他们的特殊性,深入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让医学类高校育人具有温度与深度并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理论研究思路见图1所示。

(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路径

通过对医学类高校“3+N”协同育人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实施路径。一是以课堂主渠道为阵地,促进教育主体对教学质量与信息反馈。如课堂教学的协同,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思政课教师指导与把关;二是以课外实践和科研创新为载体,加强各个教育主体的协调配合;三是以就业指导和就业质量为尺度,提升人才培养合力。

三、医学类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是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是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坚定共同体的建设方向。高校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建设的重要性,这事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各项工作,必须切实将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摆上日程。[3]二是加强机制考核,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在育人考核中,针对协同育人的考核要有量化考核方案,也要辅以定性的考核体系,定量定性共同提升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三是建设保障体系,引领各主体共同发展。学校应对本次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要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设立多个专项,形成有专人研究、管理、设立的各项保障措施。

(二)加强主体建设是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动力

一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协同育人构建共同体主体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等形式反复强调协同育人对于人才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耳濡目染,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二是加强协同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建设,提升协同育人水平。支持协同育人教育主体定期进修、参加校内外培训、参加专题研讨会邓,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及水平。三是深化协同育人主体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各个主体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服务培养好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协同育人的实在感与实效性。[4]

(三)健全运行机制是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各部门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合力。在学校思政工作会议、育人相关会议或主题学习中将此类群体纳入其中,让其产生主动协同育人的意识。二是搭建协同育人体制,提升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机制实效。共同体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标准,确定合理可行的执行程序,以推动共同体的良性发展。[5]

四、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对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医学类高校“3+N”协同育人共同體体系的构建对当前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推进作用,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出发,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带教教师、科研教师等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应从构建“融合格局”,达成“思想共识”,建立“协同模式”出发,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7). https://www.gov.cn/ 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bfca02c900040ae800000002645c59d5.

[2] 孙晓娥. 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01-106.

[3] 周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探讨[J]. 才智,2020(34):39-40.

[4] 顾海燕,胡婷婷. 高校“三三三”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 大学,2021(41):69-71.

[5] 钟贞山,王磊. 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职教论坛,2022,38(04):120-128.

(荐稿人:孙金铭,浙江省新华医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文波)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协同育人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