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
中央多次强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以改革开放作为内生动力。今年讲开放有很重要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化进程在萎缩、在后退。我们外部面对着一个不断收缩的空间,努力起来会事倍功半。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最近中央多次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专门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0年3月,中央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非常强调我国扩大对外开放。2023年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专门强调了要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在当时的场景下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全球化的新动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疫后时期,全球贸易增长是快于全球GDP的增长的。
图1蓝色的线条是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增长,黄色的是GDP的增长。全球合作成了全球增长一个掣肘的因素。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国内国外都是这样,所以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动力源。
202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到了过去24年的一个最低点,已经降到52%左右,但是恢复非常迅速。2022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比重到了60.74%,达到历史最高点。2009年,全球贸易曾经达到全球GDP的60.38%。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比重到达历史高点,这是全球经济复苏非常重要的一个引领因素。2023年这个数字还要略高一点,我们一定要看到全球化仍在发展这个基本的判断。
在投资方面,从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数据分析,跨国公司是在本土更重要,还是海外市场更重要?分析这个问题有三个指标可以参考,一个是海外资产的比例,一个是海外销售的比例,一个是海外雇员的比例。我们的团队每年都在计算这些数字(见表1),三个加起来就是它的跨国指数。可以看到,2020年这个指数已经跌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60%。在疫后这几年,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指数在继续提升,2023年有一个比较高的提升,达到62.4%。
疫情之后,我们已经不能再以停滞或者后退来看待外部环境。疫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加速,无论是贸易还是产业合作,都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格局。但是我们企业的合作中有很多全球地缘格局问题对我们的打压,它的基本经济层面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我们和国际上的跨国公司是一个垂直分工,他们做的产业和我们做的产业在产业链上处于不同节点,我们各自做各自有优势的产业,在相互交易中,我们是一个竞合关系。
2016年之后这种情况产生了快速变化,很多产业和跨国公司是水平竞争,我们和跨国公司处在同一个层面。市场一定的时候是一个水平竞争的格局,这个时候跨国公司既看到我们国内很好的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又非常担忧我们在本土、在它们的市场、在第三方市场上和它们展开竞争。这个时候那种合作的舒适区移出之后,相互的关系就变为两面。
在竞争中求合作的新格局
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看到我们投资环境和投资意愿都很好,但又有点儿希望限制中国企业发展的言行。这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状况,成长快的经济体在这个阶段都碰到过这种变化。
与30年前相比,我们和跨国公司水平竞争产业的比重在快速上升,所以我们完全不能够期待一些关系好转之后,我们和跨国公司、外资又会回到以前那种相互加持非常友好合作的局面,一定要看到新的变化。我们越来越多的是竞争的对手,在竞争中间求合作也是一个新的格局,我们与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要开始在竞争中合作。
在发展阶段,我们基本产业面有一些重要的变化。
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有相关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改善的余地较大,但是也要看到,很多跨国公司就是竞争不过我们国内的头部企业。我们技术发展这么快,和我们头部企业竞争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跨国公司剥离在中国的投资,包括我们的家用电器、通信设备、工程机械、LED面板,到后来的电子商务。很多公司原本准备在企业进行本土化的经营,后来就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还是要看到,这些企业离开有很多因素,我们比较容易检讨自己,它们撤走了就说我们做得不好,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产业发展的多面来看。
另外,国内企业现在如果真的自己做得好,跨国公司带不来非常好的技术或者国外市场,也不见得要对外资给予无条件的欢迎和接受,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对跨国公司研究30多年了,大体上能判断出来企业怎样進行国际竞争,怎么进行地缘总体全球布局的考虑,还是要区分开不同的变化。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做客观的评价。
现在我们进行全球科技合作,对这个问题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以前老说我们吸引外资,与全球科技合作,就是用市场换技术。但是中国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用市场换技术,我这里列出几个数字,3%、17%、41%和100%,是1997年、2001年、2004年和现在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带来的最先进技术的比重,这四个比例都是我们对较大规模的500强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现在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如果不拿全球最好的技术,在中国的市场上是根本无法竞争的,市场换技术的空间仍然很大。
现在我们用技术换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出去是拿技术入股到海外,去拿它们的市场份额,拿它们的资金。比如,比亚迪进军欧洲,很多电池企业到美国开拓市场。最后都是靠自己的技术,到国外去争市场。
现在当所谓几大件出口受到阻碍的时候,到海外去投资本质都是以技术换市场。另外,我们现在技术换技术的筹码也日益增多,正在进入全球分工链中,我们企业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尖端的技术,但它们一定是最前沿产业全链条中间的一段。我们以自己的技术来换取和其他国家的产业匹配,在一个最高端的产业链上做全球分工。
现在我们一讲科技合作、科技发展,总是觉得好像别人到我们市场上拿他的技术来换,这个局面也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们已经连续4年实现吸引外资和到海外投资数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的投资能力,无论技术、市场如何匹配,都在形成多元化的匹配能力。另外,现在仍然还是传统的开放的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对我们来讲依然很重要。
我们现在的GDP占全球17%左右,和总量相比,我们的资源、水、土地、油气比重都是比较低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就说我们人均资源和人口相比并不丰富,但是那个时候和经济总量比,其实资源并不短缺。
1990年,我们人口占全球大概22%左右,GDP只占全球的2%左右。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资源的约束比以前更重了。将来经济总量还要扩大,但是老天给定的资源禀赋依然是稀缺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都存在制约。在我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结构调整的同时,可能相当长的时间内,如果有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资源环境,对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石油进口的比重正在持续上升,虽然也做过努力希望降下来,但是经济有其自身规律,什么样的资源好使,如何匹配能带来竞争力,是有内在规律的。有一些新兴产业,无论是电池也罢,光伏组件也罢,新能源汽车也罢,凡是在国内能够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仅靠国内市场需求肯定不够。所以要加强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当我们有技术可以去获得市场的时候,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是非常自然的。
扩大开放获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我们依然要加强发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虽然我们现在壮大了,国内产业链也齐全了,但是下一步发展仍然要重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仍然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来尽可能的获取。
在疫情中全球化为什么恢复得这么快,一个特别重要的表现就是数字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疫情中数字化大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比此前更快,我们通过100家数字化大跨国公司在疫情中间的表现,可以看出它增长的线条更陡。这三年中,传统产业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增长是一条平线,但是数字化跨国公司增长得非常快。国内的数字化企业、大的平台企业,全球化的比重是比较低的,海外天广地阔,这是我们未来增长非常重要的新空间。
国际环境不稳定的因素增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环境。全球经济再平衡尚需时日,全球经济总的来讲增长还有波折。很多国家也是在蓬勃发展,困难谁都有,挑战都存在。整体上我们的发展环境,除了水平分工、大国博弈,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大环境的不利是一个非常实的约束,营商环境和法治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底变了什么?我们觉得,变了的就是中国的崛起。现在全球化中最大的变量应该就是中国的持续崛起,调整适应中各种力量的博弈很难避免。地位下降受到挑战的一方,这种不适感也是非常真切的。
所以还是要理性看待这个复杂的局面,既不要过于天真,觉得会很快好转;也不要过于悲观,认为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调整、不可妥协的状况。
全球化是一个特别的格局,虽然说有很多限制因素,最后还是以国际竞争力为根本。当前中美贸易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依然有很多美国商品进口到中国。虽然中国的对美贸易在下降,但中国和墨西哥的出口贸易在过去两年增长得非常快。美国和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这两年也增长很快。我们不买美国的大豆,但是可以买墨西哥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类似这样的循环在全球贸易中是非常复杂的格局,最后将取决于我们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以及我们整个经济的竞争力。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一定的理性、恰当的定位和理解。全球化和自立自强,也要相互加持。
以开放赋能发展和促进改革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选择,以前没有条件选择,不可能在国内自己做。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除了少数特别核心的之外,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它们挪到国外,但这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吗?是不是要把全球技术产业分工改为我们技术的进口替代?在当今科技全球化、产业全球化加速的格局下,可以做的全部自己做,肯定不是最优的选项。这种方式得不到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技术快速迭代,得不到利用全球资源分享全球市场的很多利益。但现在的格局下,我们在平衡中利用全球化的好處和保持经济的安全稳定性方面,肯定要向安全稳定方面迈出一大步。
我们现在要关注三大领域:“卡脖子”的领域、关键技术领域、前瞻必争领域,这是我们自立自强要做的地方,也是和过去非常不一样的。但是,两面性和平衡点永远都存在,更多地利用外国技术,就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另外,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越高,才能够实现以技术换技术,才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在复杂环境下,最关键的是要有平衡这种关系的理念和能力。
一方面高举全球科技合作的大旗,这是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也有利于实现全球合作共赢的重要理念。当然自己该做好的事情一点都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需要政策支撑,更需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取新动能。全球化再次加速,外部环境提供多种机遇,面对那些企图把中国排除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挑战,以此把我们推下车,我们绝不能自己“跳车”。一定要多措并举,克服障碍,抓住新机遇,努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并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继续以开放赋能发展和促进改革。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