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放的崭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超越意蕴

2024-05-07 13:37王聚芹范睿
党政干部学刊 2024年3期

王聚芹 范睿

[关键词]中网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人类解放

人类从农耕文明的自由形态转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态,“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演进,其内生的新的奴役也愈益凸显。当今,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已经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如何把握现代化与人类自由解放的内在关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历史上的伟大革命作用以及它的现实致命缺陷?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困境的当代消解,呈现中网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超越?唯有从人类自由解放的宏大视野出发,厘清现代化与人的自由解放之间的关系,才能完整呈现出中网式现代化是实现当代人类自由解放的崭新路径。

一、人类解放主体超越: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落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贫穷、饥饿、疾病等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普遍难题,实现人口增殖意义上的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古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人”也只能局限于人类肉体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粗陋的“生存的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下劳动者是以劳动获得的劳动产品来满足他人需要的同时再现自身创造性活动的价值,仅从生产目的这一维度而言,古代人类共同体更多关照的是满足“生存的人”存活下来的生存需求。“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一)资本主义社会:“抽象的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存在的意义都只是被榨取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本身只有在为资本创造利润或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是生产的。如果工人不创造这种东西,他的劳动就是非生产的。因此,资本关心所使用的生产劳动量,只是因为借助于它——或者比例于它——剩余劳动量才增长”。人的存在只有作为为生产而存在的“工人”才有意义,资本主义生产把一个完整的人二重化:一部分是劳动的人,即“工人”;另一部分是不劳动的人,即生活中的人。所以,资本只关心能够带来利润的劳动着的“工人”,却从不关心那一部分不劳动的人的存在,以至于,对于资本而言,广大无产阶级只有在剩余价值的生产环节才是与资本世界有关联的、有意义的,工人沦为附属于资本的劳动的人,或围绕资本生产需要的人。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唯一的实践就只有超长时间无休止地机械般劳动,这种劳动状态实质上早已同无产阶级形成强关联,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将使人越来越“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尽管当代工人劳动形式表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抽象样态,劳动时间有所缩减,但其底层逻辑依然是资本逻辑)。资本主义通过这种生产,一方面源源不断地积累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机器般存在的片面的、贫穷的人。

在以追逐剩余价值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视域下,无产阶级被抽象为劳动力,劳动力被抽象为生活资料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又在“必要的限度”下不断被压缩其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占比,“对工人来说,维持工人的个人生存表现为他的活动的目的,而他的现实的行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无产阶级的存在不是为了人,而是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为物的世界增殖服务。

(二)中国式现代化:“现实的人”

资本选择了“只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是“现实的人”,直接言明“现实的人”是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也是现代化的主体目标。关于中国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现代化”,且“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网式现代化中的人不是資本视域下的“抽象的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满足每一个“现实的人”的需要,具有其现实性。

1.为满足“现实的人”生存需要提供健康身体前提。肉体是人的有机身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个人享有其他一切发展权利的首要前提,“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熏要标志”。面对诸如突发疫情等熏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不断完善布局育儿养老产业,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熏视人才培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整体把控就业环境,稳妥施行就业优先战略,精准识别就业创业矛盾点所在,有步骤分阶段破解就业领域难题;着力建设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2.为满足“现实的人”发展需要提供物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两方那种贫富差距极大的现代化。为实现此目标,中国共产党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多种经济因素的积极性,不断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实施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发展;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多方面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多举措协调配合,正在以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大程度保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3.为满足“现实的人”自由需要提供制度保障。自由并不抽象,其内容具有现实性,它表现为人的社会行为的自主与独立,但它有赖于人们实践活动的秩序,即网家法律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必然要服务于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真正意义上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法律体系建设,推进网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完善涉外法律制度建设,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处理国际间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坚持依法依规治党,完善党内规章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为人的自由发展保驾护航。

究竟是“抽象的人”还是“现实的人”是人类解放的主体追问,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主体抽象,而关注“现实的人”的自由解放,使自由解放真正成为人类的内在使命,也是现代化的主体分野。

二、人类解放核心超越:从“割裂的人”向“全面的人”

资本主义社会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推进现代化,因而其所构建的文明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抗性的文明,这种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不可避免地形成割裂局面:只注熏人类世界而忽略自然世界,只注熏个人发展而忽略群体利益,只注重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富足,不断加剧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抗,资本越发展矛盾越激烈,一旦对抗超越其“度”,将直接引发对矛盾的否定时代的到来。

(一)西方现代化“割裂的人”的生存困境

1.人类自然生存困境。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首先为人提供了物质生存基础,进而成为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也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基础;而人同时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与自然界产生互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人类自身。因此,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本质上应当是统一的内在关系,三者统一于实践活动之中,即“人双熏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真正的自然界是与人相关的自然界,也就是“人化自然”,而脱离了人的自然界是“无”,因此,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与自然界进行持续的物质交换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使得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在“资本至上”的理念推动下,人与自然界逐步走向对立面,同其“无机身体”逐渐撕裂,二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西方现代化视角下,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自然界只是被人类无限制地支配,用来满足人类无止尽的欲望需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只能是人控制自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自然同人、社会一般,都被简单粗暴地物化工具化,整个自然界被降格为资本主义市场要素,效用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因此,可以说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下的危机,“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持续地加强人对于自然的征服欲与控制欲,“自然既然成了客体,成了对象,用理智与意志掌控这个对象、改造这个对象以满足人的需求,就势在必行”。另外,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其天然地具有反生态本性,也就是反人类的“无机身体”本性,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危机、土壤退化、能源耗竭等灾难在全球上演,严熏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界畸形的关系也将二者引向同现代化相背离的方向。

除了生态危机本身,全球生态治理困境也成为人类自然生存的威胁。生态治理同“资本至上”的运行逻辑截然相悖,因此,發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表现出无意愿、无义务、无约束的卑劣镜像:抢占先机完成工业化却无意愿等比例承担治理责任;消耗发展中网家自然资源却将治理责任转嫁发展中国家;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环境长期可持续以及人类长远发展的生态非正义;掌握国际谈判话语霸权,无视国际合作规则,随意退出环保协议;掌握各类先进环保技术却设置熏熏转移门槛等,都严重阻碍了全球生态治理进程。冷漠自私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病态互动,终将撕裂二者的内在同一性,二者从共存走向共亡。

2.人类社会生存困境。人的社会性究竟如何并不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自然呈现,而是受实践决定的社会关系存在,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究竟如何,还要看人类实践的状况,人类实践的状况决定了人的社会化内容及社会化程度,因此,人的社会身体无法脱离实践独自存在,它是人类实践基础上的附着,蕴含着社会性。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迅速拉近,人的社会性特征被极速放大,整个世界正朝着实质意义上更高级的共同体发展。但不难发现,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间以理性行动进行交往,更多的是竞争和争夺,而不是合作与奉献,个体变得更加冷漠,没有连带感和归属感,成为孤立于社会的“原子式”个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已的人身的保护”。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其行为无论如何表现,最终的动机都指向个人,都表现为利已,表现最突出的便是个人逐渐丢弃其社会特征,成为孤立的单子。

人类社会交换的产生与发展破坏人的血缘依附性,建立人的社会性,同时,“交换本身就是造成这种孤立化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交换也产生人的孤立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私有制把每一个人隔离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状态中,又因为每个人和他周围的人有同样的利益”,“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并为了自己而反对其他一切人……把别人看做一种可供自己利用的手段”。“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随着资本主义交换到来的,是“依附的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孤立的个人”“单个的人”。资本主义的社会联系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而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联系的背后实质是事实上的孤立,马克思也因此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虚幻的共同体。

资本逻辑下不仅引发了单个人的自我孤立,更直接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割裂。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不仅成为两方封建制度覆灭、资本主义萌芽的前奏曲,而且推动人类从区域史向世界史迈出了一大步,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人类的发展不再是有限的地方性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开始具有世界性交往的意味。从这一层面来讲,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在“资本增殖扩张”的核心逻辑下破坏了“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熏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不自觉地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在地理空间、生产发展上的融合。但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决定了这种整合只是流于形式,是为资本进一步扩张增殖而服务的,形式上的整合背后隐藏的是实质上的割裂。越来越少的人掌握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财富,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只增不减;资产阶级对于非资产阶级持续压榨,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霸权掳掠。资本霸权“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人类社会被其从各个向度割裂为不等份,而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构的网际秩序更将这种割裂合法化合理化固定化,这种状态毋庸置疑是“孤立的人”的延伸叙事。

3.人类精神生存困境。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将其放置于唯物史观下进行考量,认为精神生活同物质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本样态。精神文明尽管具有其独立性的表征,但不可避免受到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影响,物质生产为精神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前提,脱离物质生产的精神生活将走向虚无与抽象,而资本主义社会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则将人的精神生活带向新的虚无与抽象。资本至上的运行逻辑下,人们對“物”形成了刻板的抽象化理解,“物”成为价值的集中表达,“物”后使用价值的交换造成商品意义的升华,“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便粉墨登场。人们对自身所创造的“物”顶礼膜拜,人们被贪婪虚荣的物欲所奴役,进而被支配与主宰却不自知。“物”高高在上,成为衡量人们精神世界富足与否唯一的“度”,正如恩格斯所说,“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货币占有一切物的特性是拜物主义的高级演进,它极度扭曲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人们善恶不分、美丑不辨,金钱即正义,货币成为社会通行证,畅通无阻。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批判的:“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我是丑的,但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是货币是受尊敬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受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是善的。”“物”的现代化逻辑必然违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物”的肆意生长必然反噬精神世界。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述,“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资料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成的只能是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虚无与抽象。

进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工人的劳动形式貌似由传统的机器劳动进阶为高级的数字劳动,但其本质依然未能逃脱马克思的批判场域。数字劳动下人的本我身体与精神状况都发生新的异化:在这样的时代下,构成人本我的基本单位不再是细胞,而是比特或是字节,每一个人都成为记录在册的数据生态;人们开始减少现实的交往与联系,线上交往、、线上购物、线上娱乐、线上办公满足了一切现实需要,填充着人的精神世界,人们脱离了滋养本我的现实大地,成为丧失自我意识的灵魂状态,按照资本主义的算法轨迹在个人专属的“全景式数字监狱”中沉沦,直至虚无。数字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更加透彻露骨,它不再满足于仅仅压榨工人的有机身体,不再满足于对工人“24/7”的全时间控制,它开始侵袭蚕食人的精神世界,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颓废。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的人”

资本主义生产扩张与自然界失格、个体理性生长与群体失落、物质财富增值与精神财富贬值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下人自身状态的生动演绎。中网式现代化道路竭力规避这种割裂,寻求以一种和谐的理念为指引达成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1.推动物质生产和谐,建构人类无机身体。事实上,人类社会当前开展的物质生产活动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所说的“物质交换”阶段,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同自然界交换物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着人化自然这一无机身体。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造成的物质交换罅隙,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解决无机身体所受的奴役,正尝试“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抛弃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与错路,不断探寻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新路子,发掘勘探可再生资源,加大新能源产业布局;坚持以系统观念治污防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依规治污,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进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等一系列新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扎实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以自身为样板推动构建人类无机身体。

2.推动社会生产和谐,建构人类社会身体。富裕美好的生活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特权,“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它应当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每一个人都应当享受的权益。中国式现代化将整个人类社会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网与国交往新路,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努力打造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这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共同发展的环境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每个网家都无法做到脱离世界性生产而独自生存,中国将在持续开放的状态下倡议各国顺应大趋势,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依据自身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发展战略;继续尊熏世界文明多样性,推进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发展困境等,秉持着“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的理念推进中网式现代化进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共同朝着现代化的美好生活目标进发。

3.推进精神生产和谐,建构人类精神身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熏要表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支撑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淬炼理想信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抵御意识形态侵袭,守好意识形态高地,做好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念入脑、精神人心、举措人行;各主体多举措全方位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规范家风学风民风;大力繁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持续为人民群众创作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汲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精华,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为构建人类精神身体提供养分。

究竟是“割裂的人”还是“全面的人”是人类解放的核心要义追问,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主体分裂对立,而关注“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化主体解放的核心分野。

三、人类解放目标超越:从“物的依赖的人”向“自由的人”

自然经济时代的人,即使发展到较为高级的封建社会,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还是东方的亚洲社会,都谈不上任何的现代化。从人的自由程度来看,人们或是受神权束缚,或是受君权奴役,具体表现为受到诸如血缘关系、宗法关系、等级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人们之间的自由交往大大受限,人的自由发展受到极大的阻力;而从人的生产发展来看,在诸如生产工具、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客观现实的制约下,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能力都无法得到进一步满足或是提升。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如果说在整个自然经济社会之中,人类普遍受到“神”的主宰,人只沦为生存的“肉欲的人”,那么资本便将人类的眼光从“神”的主宰转向“人”。

(一)西方工业文明关切“物的依赖关系”

相对于封建社会及此前的人类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生产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种的生存和繁衍,而是建立了以资本或“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壮大着人类的力量,这就使人类社会的联系超过了基于血缘、地缘、等级等初级共同体的自然联系,人超越于单纯的生存层面而打开了人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人类社会的联系逐渐从特殊化走向普遍化,为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远远超出了自然经济时代“生存的人”。

相较于封建社会的人身捆绑依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不再是谁的谁,成为相对自由独立的个体(但实质被物、货币所捆绑,与资本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作为现代产业工人或是成为进步的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所分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但“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资本主义的物的联系,“是各个人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属于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联系借以同个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异己性和独立性只是证明,个人还处于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这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的自发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摆脱了对原来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获得了独立性。

现代化的探索首先是在资本的主导下开始的,资本借助国家等实体尝试在全世界建构起一套现代化文明样态。但毫无疑问,在“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下,其所追求的现代化本质只能是物的现代化,其在最大程度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资本增殖服务。像所有的私有制社会一样,“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夺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大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以至于“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资本虽然打破了个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从属和依赖,但却叉以普遍的世界交往的形式建立了新的从属和依赖关系。其仍然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实质上的“物的依赖关系”,它只会将人带往异化的一端。

概言之,从自然经济的“肉欲的人”到资本主义时代的“物欲的人”,“人”的发展获得了现代性的个别特征,但实质上却是对现代化人的背反。现代化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人,而中国式现代化将带领人类以新的实践不断朝着这一目标进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中网式现代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演绎,其朝向必然是人的自由。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内蕴了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前提,即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的充分发展: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首先论证了人的自由是现实情境下“一种物质的、与生命活动紧紧相关的积极状态,而不是抽象的,只与思维活动联系的消极状态”,因此,自由并非驻留在人类前行道路上的静止标靶,它只能是人類劳动实践下的动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揭示了个人全面发展须遵循的内在规律,因此,自由只能是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达成的自我实现。没有共同体,自由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展现了全人类得以充分发展的美好图景,基于此,自由必然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联合实现。

究竟是“物的依赖的人”还是“自由的人”是人类解放的目标层次的追问。中网式现代化超越了两方现代化的“依赖”,而关注“现实的人”的自由,使人类从一种依赖走向自由,也是现代化的目标分野。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网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这些追问都无法脱离“人”而存在,都没有超出“人”的范畴,都最终落在“人的现代化”这一基点上。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的发展向何去”成为一个无法避而不谈的问题,而中网式现代化给出了独有答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生动实践基于中国基本国情与世界世情产生、演绎、不断发展创新,它既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先锋力量,也将会是推动全人类解放,助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