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月 邓根芹
[摘要] 中國与希腊被视为中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两种文明的内涵大有不同,但是人们巧妙运用“文学中的悲剧色彩”作为桥梁来探究两种文明的相似性。通过中国与希腊神话经典悲剧篇目《俄狄浦斯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对比,揭示两种文明共有的反抗悲剧命运与渴望人性自由的主题。俄狄浦斯、梁山伯与祝英台抗争命运的曲折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开了想象空间的大门,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经典的文化财富,也为深入探讨中西方悲剧共同的精神内涵开辟了新路线。
[关 键 词] 悲剧命运;人性自由;俄狄浦斯形象;梁祝形象
在中国与希腊的文学悲剧中, 《俄狄浦斯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属于追求人性自由以及与悲剧命运抗争的主题。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是与生俱来的,但他仍然秉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直努力凭借自身理性和智慧来挣脱命运的束缚,体现出人性中反抗悲剧命运的自由意志。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人们追求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而勇敢反抗命运和封建传统的深刻体现。俄狄浦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抗虽然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些人物在命运面前不屈服、勇于斗争、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深入人心, 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一、俄狄浦斯王多重的“悲剧命运”与个性自由的发展
(一)时代背景下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使然
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角度来看,希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沿海城邦时常遭受海洋所带来的未知的机遇和挑战,以至于希腊人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自然的“恩赐”或者“惩罚”。希腊人抱着对未知的自然力量的憧憬以及渴望能够生存下去的信念,精神上创造了“神”的存在,将大自然幻化成“神”并且认定“神”始终决定人的命运。节选片段中的歌队、克瑞翁多次以神的名义起誓,包括伊俄卡斯忒在劝俄狄浦斯时也说了“看在天神的面上”,足以证明他们对于神明信仰是坚定的,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神明是不可违背的。这样的时代背景就已经奠定了悲剧结局的基调。
(二)希腊戏剧创作中悲剧命运美学的解读
通过阅读希腊神话相关的文本,我认为希腊戏剧创作中的悲剧命运可以分成三种内容模式:第一类悲剧模式是这个戏剧的主要人物他所有的抗争都是一种无用功,充满了无力感,因为他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必然会从这个起点出发,即使兜兜转转,最后依然会回到这个起点,这类人物形象逃不掉他们已定的命运。第二类悲剧性的模式是指这类主要人物其实是最为微小、不引人注目甚至可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类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往并不断追求那种“不可企及”的人生道路,最后被迫踏上了无望的悲壮征程。但就算他们走上了这条道路,也是暂时性的,即使他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去追寻,但始终彷徨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欲求不得却欲罢不能,从而陷于悲剧性的两难困境。而第三种悲剧类型就是《俄狄浦斯王》这篇戏剧的模式。重新回归文本,我们会发展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包括最为重要的俄狄浦斯本人,他们在得知“杀父弑母”的神明预言之后都是竭力地想要与之抗争的。拉伊俄斯为了避免这可怕的神谕成为现实,甚至狠心将刚出生才三天的儿子刺穿双脚放到荒山上。俄狄浦斯在知道神明预言以后也在努力地反抗,毅然决然地远离了父母的国度最终来到了忒拜城。结果,越是努力地去抗争,神明的预言越是临近变成现实。从现代的角度我们可能会利用成因理论多角度去解读,但在当时希腊戏剧家的眼中,这就是所谓的“命运”,是一种无法违背的必然现象。
(三)思维角度:理性意识的发展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当时正属于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随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人们的个性自由意识和理性意识逐渐增强,希腊人民不再盲目信从神明,被动地接受所谓命运对于自身的安排,而是产生了不屈的自由精神意志,勇敢地与命运展开斗争。这一点在选段中表现得也很明显,选段中的俄狄浦斯对于解决城邦的瘟疫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尽管他十分担忧自己也许真的会变成杀死拉伊俄斯的罪人,他的理性意识要求他不能退缩,他也没有停止探寻真相,而是坚定地去召回事故发生现场拉伊俄斯的那位仆人,勇敢地去反抗命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四)行为角度:反抗姿态,极力与命运抗衡
戏剧中反复多次地提到“神明的预言”,选段中也借俄狄浦斯之口讲述道“我瞒着父母去到皮托,福玻斯没有答复我去问的事,就把我打发走了;可是他却说了另外一些预言,十分可怕,十分悲惨,他说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我听了这些话,就逃到外地去,免得看见那个会实现神示所说的耻辱的地方。”足以看出俄狄浦斯没有顺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与之对抗,极力避免神明所预言的悲惨局面成为现实,并且在戏剧的最后他依然没有向“命运”妥协,他没有选择带着屈辱死去,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活着,用戳瞎双眼这样一种坚定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赎罪。正是这种坚定不屈的个性自由精神和极力与“既定命运”抗争的执着行为驱使着俄狄浦斯坦然地走向自己的命运,坚定地与之对抗,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悲惨壮烈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梁祝二人对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世俗观念的反抗
(一)打破传统社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缔结的关键是“合两姓之好”,最终目的也只是考虑两个联姻的家庭或家族之间的利益,联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幸福是完全不被考虑的,就算考虑那也是次要的,首要因素必须是家族或家庭的利益。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传统社会的婚姻缔结必须以“门当户对”作为择偶最重要的因素。但梁山伯与祝英台偏偏就要违背这一传统社会的规矩,毅然决然地选择对世俗观念做出反抗。
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梁祝二人只要两情相悦就已经满足婚配的条件。但是,在一切以世俗观念为准则的封建社会看来这种行为就是离经叛道,是有违道德的。所以,即使梁山伯通过师母与祝英台许下约定,祝父依然对女儿与其婚约表示坚决反对。从现实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在祝老爷眼中,梁家的门第和能够提供的现实利益与祝家是不对等的。纵观在这场梁祝爱情纠纷中的祝、梁、马三家,“马家最富,马老爷在朝廷做大官,梁家有一点田产,算一般人家,祝家是书香门第,家境平常”。祝父在综合考量两家的门第和家庭背景后明确告诫女儿:“马家乃是簪缨世家,阀阅门第,你若不嫁马家,有辱门庭。”在封建大家长的眼里,马公子是有权有势的,而梁山伯则是一个家境普通的书生,面对两家家庭背景的巨大反差,祝老爷看好马公子也不足为奇。毕竟对于祝家而言,与马家结亲,不仅能使祝家拥有更为稳固的靠山和可以预期的现实利益,而且可以保证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未来生活衣食无忧,终身有依靠。那所谓的“两情相悦”与之比较下来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二)摆脱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追求自主择偶的权利
自古就流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可见,传统社会十分强调男女缔结婚约必须具备由媒人牵线同时经过父母同意这两个环节。除此之外,男女双方的婚姻就是不被认同的,并且男女双方不能私自决定婚姻大事。现代类似于“婚配自由,自主择偶”的观念在儿女本质上为父母附属品的古代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尤其对女子而言,她们要严格遵行三从四德,自主择偶的恋爱观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但是,梁祝二人却是私订了终身。祝英台在离开学堂前曾托师母将自己的信物转交给梁山伯,并在十八里相送时借用“凤凰”“鸳鸯”等暗示梁山伯,还假借家中有一“九妹”让其到家中提亲。种种行为都与“传统大家闺秀”不符,不仅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的突破,更是对世俗婚姻择偶权不由己定的反抗。而祝父得知女儿与梁山伯私订终身后,斥责女儿:“自从盘古分天地,哪有闺女自定親。马家是有媒有聘有父命,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在那个时代,祝父反对女儿与梁山伯婚约最强有力武器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套传统习俗。祝父决绝表明没有男女私订终身的道理。马家是有媒有聘有父命,才符合正统的婚姻缔结过程,而梁祝二人的行为是绝不会被社会习俗和道德伦理认可的,不能作数。所以,当梁山伯到祝家提亲时,祝父直截了当:“英台已受马家聘,是马家媳妇马家的人。”而当祝英台对父亲订下的亲事表现出抗拒之时,祝父说:“岂不知三从四德乃是天经地义,你若执迷不悟,胡作非为,不但有辱门楣,亦为礼法所不容!”祝英台的行为是与祝家的社会声誉直接挂钩的,因此祝父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做出有辱门楣之事。梁祝二人的悲剧命运也因此成为既定事实。在感受到来自传统世俗的强大压力后,祝英台别无选择,只得含泪与梁山伯分别。
正是梁祝二人努力追寻的自由爱情与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上造成了梁祝爱情的悲剧。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流传至今,更为重要的就是故事通过二人行为、心理、语言等多重表现向后世展示了一种中国传统世俗观念束缚下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知晓其本质的却少之又少。通常人们都是被其悲惨爱情本身所感动,而很少有人去探究造成梁祝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他们在爱情观念上与封建传统世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可以说,梁祝爱情故事从根本上反映的就是一场爱情主导权的争夺战。而这场战争的双方就是“自由爱情”和“包办婚姻”。
三、结语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索福克勒斯认同神明对于人类命运的绝对控制,但同时他又希望人类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所以他创作出《俄狄浦斯王》这样一部典型的人性自由与悲剧命运相互抗争的戏剧作品。整篇戏剧作品以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为蓝本。戏剧的主要人物俄狄浦斯在他还未出生之时,人生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他们崇尚神明,并且神明预言俄狄浦斯将会弑父娶母,而俄狄浦斯终其一生都在努力与这个悲惨的命运抗衡,但最终结局却不尽人意。重点阅读的章节主要呈现的是俄狄浦斯与克瑞翁因为先知的话而起了争执,伊俄卡斯忒前来劝架并向俄狄浦斯说明了拉伊俄斯之死的经过以及神明的预言,让俄狄浦斯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更加坚定了寻求真相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称赞《俄狄浦斯王》为“一部十全十美的悲剧”。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通过塑造勇敢无私的俄狄浦斯这样鲜明但又充满复杂性的人物形象,运用优美独特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制造多重悬念来烘托氛围,并且巧妙地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由此使得整部戏剧作品饱含张力,真真切切地将人物的执着坚定的个性自由意志与既定、挣脱不出的悲剧命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延伸为人类的理性思考“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感性情感“对社会灾难的无力感”的对立冲突,具有极其深刻的悲剧美学意蕴,对于后世戏剧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对抗封建世俗的爱情观是梁祝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也对刻画主要人物形象梁山伯、祝英台和增强故事对读者的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爱情观问题上,梁祝二人坚决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爱情观念,不仅使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更将故事的主题上升到了全新的境界。从梁祝故事的内容看,二人对爱情的认知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在选择婚姻的对象时,他们试图脱离传统爱情观念的禁锢,打破传统社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二是在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上,他们试图摆脱传统爱情观念的束缚,追求自主择偶的权利。正是如此,针对这种独特爱情观,作者刻画出了梁、祝二人超凡脱俗的形象,从而将梁祝与命运斗争的形象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并且梁祝二人对封建传统爱情观念的反抗,从更为深入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底层百姓对封建社会制度不满情绪的爆发。人们对梁祝二人追求自由爱情的评价非常高。但我们转念细想故事的结局,在体现梁祝爱情悲剧的同时是否也反映了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现状,他们无法挣脱封建社会既定的道德世俗观念而产生的无力与绝望,也就是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体系和文化环境之下,梁祝二人的爱情悲剧其实是一种必然。从表面来看,似乎是梁祝二人反抗传统社会观念的失败,祝家父母虽然爱护女儿但是最终又一步一步将其逼上绝路,他们的表现是十分矛盾的。但究其根本,这其实是传统世俗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所造成的。
“悲剧不是模仿人,而是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悲剧体现在人生过程的方方面面, 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结局。对于俄狄浦斯来讲,他的一生一直都在渴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既定命运,避免神谕的悲剧发生, 然而悲剧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同时由于他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展现出的各种渴望人性自由的行为,更加深了这场悲剧的凄凉与无力。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里,二人都为了保卫自由的爱情与传统封建的婚恋观作出的抵抗和斗争, 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义无反顾地做出违反封建传统的行为,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是悲剧描摹的内容。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经典中,无论人、神、鬼、兽,他们都被一只名为“命运”的无形之手所掌控。不仅是俄狄浦斯、梁山伯与祝英台,“命运”可以“控制”每一个人。一者“命运”并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改变, 一者是个人始终不信命、不服命的自由意志, 二者之间必然会形成冲突和矛盾,而这也正是悲剧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不论是俄狄浦斯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在面对命运折磨摧残之时所展现出来的英勇斗争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志, 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即使结局是失败的,他们的精神也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