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的词更是不计其数。以玉喻人的有玉容、玉面、玉女等;以玉喻物的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琼楼玉宇、珠圆玉润、锦衣玉食等。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古人相信玉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人佩戴玉器,可以抵御邪气的侵袭,《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即是如此。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玉部》中对“玉”这样解释:“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玉是美丽的石头,共有五種美德: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百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
大家且看下图中“玉”字的演变过程——
古人将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表示“玉”形,其甲骨文字形与“丰”字相似。金文、篆书则省去上下两端的线头,字形与“王”字相似。楷书则在“王”字上加一点指事符号,变成指事字。
“王者腰间物,凝脂玲珑透;何言此石贵,可遇不可求。”中国人自古便对玉石喜爱万分。君王政治中,可看到用玉石制成的代表古代最高权力的玉玺;男女互诉衷情时,常以玉制的衣饰相赠;玉石雕刻的各种器物也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时至今日,玉文化中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和“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等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