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命脉。除了对阅读内容应有所选择外,阅读行为也至关重要。只有深度阅读,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而批注读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深度阅读技巧。
学会批注,对提升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水平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批注,指在阅读时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可从作品的结构、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或展开联想、想象来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批注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种:
一、分析式批注
可对一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对字、词、句、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内容进行赏析。如梁衡《壶口瀑布》的开头,“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读到此处,我们可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这一段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两次游览经历的介绍。再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用心品读后,我们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作为无神论者的鲁迅,为何要用这样“迷信”的方式来收尾呢?因为阿长是信奉鬼神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怀念你”——这正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真挚的情感。
二、概括式批注
即对层意、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所做的批注,语言讲究精炼。概括式批注需要在了解事物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事物的全貌,并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将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批注时,可抓住标题、首尾部分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等进行概括,梳理事件,归纳中心,聚焦情感表达。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我们可以这样来批注: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叙述,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通过与之环环相扣的几件小事,展现出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
三、评价式批注
即对某一人物或某个事件进行判断、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如,在学习了李森祥的《台阶》后,某同学就对文中父亲的形象进行了评价式的批注: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落后;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父亲老实厚道,辛苦一生,劳动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只知道通过建造台阶更高的新屋来获得更多的尊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而当新屋建成、父亲逐渐老去后,收获的却是极度的失落。
进行评价式批注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同学们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感想式批注
即阅读时对文章的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随时记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关联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如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文中写海婴吃鱼丸一事,可看出鲁迅对孩子的尊重,由此我们联想到《朝花夕拾》中关于孩子教育、成长問题的篇章:《五猖会》中,父亲在“我”对五猖会心驰神往时,却非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终让“我”兴味索然,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家长与儿童心理的分歧,是对儿童天性无情的摧残。
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来助力阅读。比如做批注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圈点或批注的符号。如用圆点或圆圈表示精警之处,用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的地方,用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等等。符号设定好,要养成固定的使用习惯,这样在整理读书笔记时才不会凌乱。
批注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可以“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一般在书页右侧),还可以“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坚持在阅读时做批注,能让你的阅读更深入,情感体验更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从而对终身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