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阅读多少本书籍?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被海量碎片信息包围,但依然有人还在坚持阅读,沉浸在书香笔墨中。坚持看书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一起看看答主们的经历。
答主@zhangqingmatrix在三年内读了一千本「杂书」:
我差不多在三年内(比较灰暗的日子,读研,工作都不顺)读了大概一千本杂书,文史哲,科普,传记,励志,成功学无所不读,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这种古老的书,都在孔夫子旧书网买来看。
看过电影超过一千部,连非常冷门的香港早期电影比如《小狐仙》都找来看,打发无聊的时光。
好处:
增加了谈资,任何人说的话题,我都不陌生,都可以引经据典。
提升了审美品味,一般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我喜欢的作家新出的书,能看出好坏。
看书效率理解力提高。比如就算是陌生的CPA教材,我大概都能比较顺畅理解,不必太费力。
答主@韭醒者认为书籍只是人生的辅助,重点还是要去多看世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如果你行不了万里路,至少要阅人无数。想要提升自己,那就多读几本书吧。碎片化的阅读除了浪费时间,基本没啥真正改变的。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喜欢和那些常年看书的人聊天。大家都有独立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互相有所收获。
至于那些一看书就头疼的人,我只是不停地往外输出我的知识和思想。大家都一言不发,盯着我看,这感觉真不好。口袋里空空,脑袋也空空,这就是最可悲的。
其实我一直怀疑读书的意义。曾经有段时间,我每天至少花1小时看书,有时候一天能看个3~4小时。我一直相信读书会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让我越来越强大。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发现,我读书好像是为了逃避社交、逃避生活。通过读书,我麻痹自己,生活却依旧没变好,问题仍然存在。
曾聽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如果读书耽误了正事,那么读书就是玩物丧志。读的书越多,看过了解过大量的人间百态后,反而越觉得孤独,好像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后来,我试着不再读书……
渐渐地,我发现社交软件上对读书的评价高得离谱。好像读书是一种高级的爱好。
那些喜欢看书的人被捧得高高的,如果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好像成了一种罪过。但我真的怀疑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生吗?
在低谷的那几个月里,我看了近20本经典小说,夹杂了一些心理学和沟通学。每天被书中的知识包围,无休止地剖析自己,过着说不出口的日子。
后来,我跳出来了。在当今世界,我越来越相信,出去看看世界、多经历人和事远比读书更能直击人的心灵。
其实,读书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媒体把读书的价值炒得太高,而我现在觉得没必要神化读书的人。就像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的,虽然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但终究得不了智慧。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去生活、去经历,然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书当作辅助工具。
看专业书有一种安全感,谋生立足于专业更有底气。再去看史哲文,读书应该是不断补充自己思想与观念的途径,而非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答主@是木野真呀认为阅读能够让自己脱离别人的掌控:
有自己的价值观。
读书是一种能让你潜移默化脱离别人掌控的过程。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快乐都是因为别人的夸奖,才能得以放大;你的悲伤也都是因为别人的批评,被放大。那你就一辈子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为别人所掌控。得到夸奖就开心的要死,骂你一句就难受的要死,你最终就会活成了别人言论的一种傀儡。当你所有的眼界和格局都来源于外界的声音时,你便会失去所有的判断,变成一只提线木偶。
不读书,不向外输入,单凭你个人的原生成长环境和浅薄的人生经历,你的价值观就会由你身边的人决定了。因为你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慢慢被环境所改变,周围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
当你读过足够多的书,就像董宇辉那样。你便会有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你也有底气和能力按照你的价值观去选择和判断。喜欢的事有能力坚持,违心的事有底气拒绝。
在别人指手画脚、添油加醋的时候,你会坚定信念、笃定前行,你会更加独立、勇敢的穿梭于各种各样的评价、建议、流言之中。
在别人质疑你的生活方式时,你会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出属于自己对于生活的判断,这个时候,你的人生就会瞬间豁然开朗!
王树国校长曾说:“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你一辈子的汲养,当你踏入社会后,你会发现你所学的知识是多么的贫瘠,你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能去迎接生活、工作中的挑战。”
选自《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