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华
莫日根是连队里唯一的老人。说是老人,也不准确,因为他大后年才满十八岁,怎么能叫“老人”呢!但这里的“老”却不是年龄老的意思,而是资格老的意思。三连成立那天他就在连队里了,用现在的话说,他属于“创始成员”。其他的创始成员都不在了,都打没了,只有他还在。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一茬的老兵倒下了,一茬一茬的新兵补充进来,莫日根却没有成为“流水”,反而成了“铁打的”兵。这么说又有些不准确,因为严格说来,莫日根并不是兵,至少不是扛枪上战场的兵。
莫日根是连队的伙夫,也是连队唯一的伙夫。莫日根是自己主动找到部队上来的。伪满洲国成立后不久,日本鬼子就来了,他的家叫日本鬼子糟蹋了,他就找上了部队。正好那时候要组建三连,就让他上新组建的三连了,当伙夫。
当伙夫,这是莫日根不愿意干的。莫日根找上部队来,是想着上战场跟日本鬼子拼杀的,不是来烧火做饭的。但是没办法,莫日根是残疾人——小时候学骑马摔坏了一只手和一条腿,这或许也是日本鬼子糟蹋了他全家却独独没杀他的原因,大概日本兵认为一个瘸子不值得浪费一颗子弹吧,何况他还是个毛头小孩!不管怎么说,部队上照顾他,告诉他给战友们烧火做饭也是抗日,给他讲抗日事业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道理。莫日根好像听懂了,于是甘心当了伙夫。
就这样,毛头小子莫日根给一茬一茬的战友们烧火做饭,一晃三年了。
与其说莫日根的主要工作是烧火做饭,不如说主要是满世界找吃的。1938年,伪满洲国政府发布了《米谷管理法》,后又实行粮食“配给制”,普通中国老百姓已吃不到大米了。莫日根每天想的就是给战友们找些好吃的,好让他们有力气在战场上跟鬼子拼杀。但大多数时候,战士们只能吃到小米、苞谷、黑米、糜子、橡子面等粗粮主食,菜却很稀缺——不要说肉菜,很多时候素菜都算奢侈品了。
一旦有时间,莫日根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摸鱼虾。不打仗的时候,战友们也会来帮他一起干。
可能上天也不忍心叫这帮抗日勇士饿死吧,连队开进巴音诺尔地界的时候,莫日根竟在已成废墟的村庄里找到了一只鸡——一只会下蛋的老母鸡!
除了老母鸡,鸡窝里还卧着三只新下的蛋,天知道它们是怎么逃过日本鬼子的铁蹄的!顾不上多想,莫日根就将母鸡和鸡蛋一起带回了队里,用一只破旧的柳筐给母鸡做了个窝。
莫日根心里已经有了算盘:等母鸡下够了九只鸡蛋就叫它孵蛋。眼下已经有了三只,再下六只就够了。等鸡蛋孵化了,他就有十只鸡了,一只大的,九只小的,最好都是母鸡。莫日根在心里美美地盘算着。
这么想着,莫日根便十分细心地投喂起母鸡来,尽管他手头能投喂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最好的不过是一些碎苞谷头而已,但这已是非常金贵的了。这下好了,莫日根每天除了要给战友们找吃的,还要负责给老母鸡找吃的。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母鸡当真没有辜负莫日根的期待,被抱回的当天便下了一只蛋。莫日根高兴坏了。第二天,老母鸡又下了一只。第三天……一连六天,老母鸡一口气连下了六只鸡蛋!
九只鸡蛋很快就凑齐了,莫日根也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顺利。鸡崽儿当然是越多越好,不过莫日根觉得九只就够了,目下他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它们了。
莫日根每天最快乐的事便是蹲在柳筐鸡窝旁观察老母鸡孵蛋。可是老母鸡好像害羞似的,莫日根越是盯着它,它越是不往鸡窝里钻,这可把莫日根急坏了。
兴许是意识到了他的观察对老母鸡构成了搅扰,莫日根便远远地躲到了门后,可老母鸡还是没有要孵蛋的意思,它在地上走来走去,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卧进鸡窝里。
我们的小战士莫日根哪里知道,母鸡可不是随时都会抱窝孵蛋的呀!况且,未受精的鸡蛋也是孵化不出小鸡崽儿的啊,才十五岁的莫日根哪里懂这些啊!
老母鸡非但不孵蛋,反而更加勤快地下起蛋来,一天一只,风雨无阻。
這可急坏了莫日根,这样下去怎么行!他还等着老母鸡快快孵出小鸡崽儿,小鸡崽儿再快快长成大母鸡,下更多的蛋给战友们改善伙食呢!
莫日根这么想着就更急了。他想,是不是老母鸡也需要改善伙食才会孵蛋啊?于是,莫日根便打算出门去给老母鸡也找些好吃的。
莫日根打算去地里捡拾些麦穗或是苞谷之类,近处的地里他已经和战友们去过许多遍了,能吃的都已捡干净了,简直比他和战友们的肚子还要干净。
莫日根于是越走越远,越走越远。也许是太过专注了吧,莫日根只顾埋着头在地垄间寻觅着。终于,一个鬼子发现了他。
枪响了,我们的小战士莫日根倒下了。
在中国东北,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的名字都叫“莫日根”,这是一个重名率很高的名字,但大家取名的时候还是愿意叫“莫日根”,因为“莫日根”在蒙古语和达斡尔语里是“神箭手”的意思,在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里是“好猎手”的意思——他们都是勇士,也都是英雄。
我们的小战士莫日根当得起这个名字。
选自《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