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微课导学模式中的培养途径*

2024-05-07 20:40王丽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案跨文化语境

王丽红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晋中 030805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进步,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加强国际交流是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所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对推进国家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各个国家都有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思维模式,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包括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打破文化壁垒与思维隔阂才能实现文化理解与共通。

1 微课对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时代是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学习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人们通过线上资源也能完成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途径与资源,因其学习便捷、内容精练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推崇与青睐。传统观念中微课只具备“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的功能,微课的发展受到“碎片化”“时限性”[1]等局限的影响。近些年以胡铁生为代表的学者[2]提出微课是“新型网络课程的资源系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这就意味着微课作为动态的、系统的课程资源,可以承担并完成具体能力的系统化培训。

微课的系统性的实现离不开宏观的课程统筹设计。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是能够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特性对微课系统性的设计有宏观指导的意义,基于此,王同聚[3]提出了微课导学模式。导学案中学案是载体,导学是方法,教师引导教学为主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4]。导学案的“导”的功能体现在:“导结构、导内容、导学法”三方面。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目前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线下教学活动中。微课导学模式是将微课和导学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5]。通过微课导学模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与研究前景,目前微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局限在语言基础掌握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2 微课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现状

2.1 重视语言积累,忽略文化差异性

目前,线上教学微课对交际能力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层面,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而言,他们往往认为交际能力就是把所想的内容以话语的形式传达给对方,实现交流互通的目的。因此,大多数教育工作把交际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了语言学习层面,如字词的讲解、语法练习与内容翻译上,而忽略了交际文化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的交流需要有文化的共通性。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略文化语境,就会导致文化误解与交流失败。除语言本身之外,肢体语言、着装文化等都能映射出不同的习俗文化与地域文化,如果没有强大广博的文化积累或者灵活应变的文化智力,就会使交流过程受到阻碍或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交流的目的。

2.2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卡内尔和斯温把语言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6]。目前,线上微课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在语法能力方面,微课的“碎片化”“时限性”对字词、句法琐碎知识点的讲解更具有可控性,而对于系统化、系列性的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方案与策略的指导。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意识不足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实践方面,目前微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内文本的讲解与渗透层面,从教师到学生都很少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展开教育实践操作。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意识不足导致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缺乏、培养的学生跨文化行为能力不足。很多人在交际过程中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文化与习俗差异,但在行为实践方面难以和认知层面达成一致与统一。如在欧美等国家,初次见面有拥抱、亲吻脸颊的礼仪方式,毛利人有碰鼻礼等,但对于我们含蓄的中国文化,很多人虽然在认知层面理解、熟知异国礼仪文化,却很难突破本国文化的潜意识控制,无法在交际行为时像外国人一样行为自如。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微课导学模式中的培养策略

3.1 微课导学模式中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合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国家旅游事业、推广民俗文化,以及国际贸易往来、多媒体电商的产品外销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家文化与国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全民意识。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科技产物,充分利用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优势,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符合时代发展所需。在微课导学模式中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微课的建构具有方向性与指导性,明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路径与方向。

导学案是微课的总设计与总规划。传统的微课设计大多是基于零散的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而微课导学模式可以使教学者围绕能力目标有方向地进行系统化、渐进式与结构化课程设计。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用的学习方案和教师用的教学方案的整合,既包含学习内容的设计,也包含学习方法的指导[7]。因此,微课导学模式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学方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指导三个层面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3.1.1 教学方案层面

教学方案的目标,又称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学需要从三维教学目标贯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技能设计方面,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需通过讲解与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篇、语境理解能力。任何言语的产生与理解都离不开对应的语境环境;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教师应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策略引导:以导学案为引导线索,微课为引导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课下自主交际的能动性;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学校人才培养要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一致。学校、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发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个人提升的需求感,使学生本身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提升能力的必要性。

3.1.2 学习内容层面

根据弗斯的语境理论,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语言语境指语音、语义、句意、语法等,情境语境指语言发生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等[8]。因此,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一定离不开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的学习。教师在讲解中要从内容的宏观理解层面着手,通过语言语境能够预测说话人的意图与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化内容主线发展学生的字词学习,鼓励学生运用语境策略预测单词和句意,锻炼学生的语境判断力与推断力。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过程中,通常是在陌生的情境下,通过言语语境、环境语境要求交际者进行判断与推理,考验交际者脱离本体认知范围时的交际应变力。教师需要培养学习者在遇到不熟悉的字词、语句时能根据环境与语境做出合理的预测与推断的能力。

3.1.3 学习方法层面

在微课导学模式中导学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方法的引导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策略主要通过教师对文化背景的系统讲解与渗透来实现。因微课的时限性,教师可利用问题教学法、小组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辅助学生自主搜集展示与内容板块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教师在微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导学案的学习策略展示环节,如:精细加工的策略参考意见,并在微课课中、课下进行策略使用的相应引导与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知识内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身学习特质与学习内容的高效学习策略。

3.2 微课导学模式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文化储备是基础,同时也不能忽视跨文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9]。在微课导学模式中要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10]。重点分析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训练。

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要求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觉察文化的差异,能根据他人的文化背景换位思考与分析问题。在微课中可以通过疑难问题分析、现实交际实录视频让学生真实体会文化的应用差异性。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设置相关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培养交际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能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站在他人立场去理解事物,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能力,使其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对于因为文化差异性引起的误会要多理解、多沟通,相互尊重,灵活交流,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缓解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心焦虑,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与自信的交流状态。

3.3 微课导学模式中跨文化行为能力的培养

微课导学模式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言语行为能力、非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10]。言语行为能力指对语言的基本掌握与应用能力。

3.3.1 言语行为能力

对于言语行为能力的培养,在微课导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成为言语交际的主体,改变教师为讲授主体的模式,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问题导学法、小组活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设置场景模拟实践环节,将学生活动通过上传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异国访学、旅游考察、外企实习等活动并分享心得,就跨文化交际主题展开相关讨论。

3.3.2 非言语行为能力

非言语行为能力主要包括肢体语言,如身体姿势、语句音调、面部表情、肢体距离远近等。在微课导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风俗习惯资料搜集、礼仪习惯资料搜集,并通过微课课下作业环节,建立相应的文化资料库,不断扩充与完善。同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微课素材,让学生进行判断、角色互换、实践演练以帮助学生提升应对各种交际场合的能力。

3.3.3 跨文化关系能力

跨文化关系能力方面,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在微课导学模式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不论在任何交际场合都能保持镇定、理性、自信的思维状态,能针对陌生的环境根据细节找出语言交际的线索,灵活应变。同时教师可通过一些场景设定,以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不同情境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 结束语

通过微课等在线模式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时代赋予微课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微课导学模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助力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本文从适应国家与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微课导学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途径与策略,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思路与借鉴。

猜你喜欢
学案跨文化语境
乡愁导学案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比例尺(一)”导学案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