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4-05-07 12:46黄月胜
高校后勤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资助高质量育人

黄月胜 徐 峰

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黄月胜 徐 峰

[江西农业大学]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的新任务,将资助育人提升到新的高度。随着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手段不新、育人合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勇于改革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实现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当前,随着我国进入“后扶贫”时代,如何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推动资助育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深入分析和把握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时代背景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资助育人全面进入“后扶贫”时代

学生资助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随着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我国由消除绝对贫困的精准扶贫时期迈入纾解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取代绝对贫困成为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将成为高校资助对象的新主体,这意味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方式、目标都要进行调整,资助工作必然向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勇担新使命,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期盼。

(二)资助育人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之一,从国家层面首次将资助育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使资助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凸显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1]可见,资助育人已成为高校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抓手,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和保障。

(三)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而且以教育来领衔,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教育强国摆在强国目标体系的首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数字化、现代化。[2]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把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变成自觉的实际行动,担当作为,面向未来,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一流学生资助体系。高校资助工作要紧扣时代脉搏,真正保障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以高质量资助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

推动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需要化解的矛盾,把握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探索出有效对策提供依据。

(一)资助育人意识不强

一些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不够重视,重资助轻育人,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脱节,资助育人内涵建设不足,忽视学生的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一些高校的资助工作仍然停留在处理资助资金的申请、审核、发放等事务上,仍然以经济资助为主,重心更多着眼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济困”,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疏导、精神上的“扶志”和学习上的“扶智”明显支持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一些高校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对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及我国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宣传力度不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一些受助学生认为受资助理所当然,理想信念模糊,感恩意识、诚信意识不强,缺乏拼搏奋斗精神。

(二)资助育人手段不新

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多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已深度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当前,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举措和必然趋势。然而,一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老旧,缺乏创新意识,主动抢占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的意识不强,网络新媒体相关工作力量有待加强。近年来,各高校普遍重视网络思政工作,但资助育人方面的内容供给较少,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学生资助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纸质的、人工的资助数据管理方式亟待改进。面对海量的学生资助数据,信息化有利于提升资助育人的便捷性、精准度。当前,很少高校开发、使用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高校资助育人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三)资助育人合力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只增不减,高校学生资助资金越来越多,但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够,需进一步拓宽学生资助渠道。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学校与家庭较少有常态化联系,高校较少组织家访、家长会等互动活动。一些学校资助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有待加强。现实中,资助育人的重心往往下沉到辅导员,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资助育人是很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学理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多元的支持系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加上育人工作成效不易衡量,资助育人成了辅导员难以承受之重。[3]

三、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深刻认识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资助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准确把握资助育人的现实状况、目标要求和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精准发力,积极推进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新阶段,不断强化资助育人意识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高校要更加突出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使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不搞“两张皮”。推动保障型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模式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满足不同年级困难生发展需要,着眼于相对贫困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要激发受助学生自助的内生动力,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融合。比如,吉林大学多措并用、丰富形式,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造血型”资助项目为受助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每年暑期开展“百名辅导员走千家”活动,实施“深谈一次贴心话”“提供一批好岗位”“树立一批好典型”等“十个一爱心工程”,以资助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广受好评。[4]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制定资助育人实施细则,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督促考核,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促进资助育人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当前,高校资助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要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充分发挥有偿资助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帮助资助对象在劳动中锤炼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扭转部分受助学生的思维依赖和行为惯性。要为家庭经济困难生考研升学、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等发展性需要提供辅导、培训机会。大力开展“自强之星”等励志成才优秀学生评选表彰、捐资助学等资助育人事迹宣传活动,强化典型示范效应,激发广大师生对资助工作的热情,营造资助育人的浓厚氛围。要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引导、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到基层就业创业、参军入伍。

(二)打造新载体,着力提升资助育人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利平台,也对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守正创新,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拓资助育人工作新阵地、开创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网络思政内容供给,应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教育,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亲和力。抓好网络的阵地管理,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可以组织召开线上家长会、开展线上家访等,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可以开展线上直播、线上互动以提升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可以通过线上咨询、投诉以及时答疑解惑,回应学生关切。有的高校根据食堂消费情况等数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饭卡“悄悄”充钱,注重人文关怀、维护学生尊严,将显性资助、隐性资助、精准资助有机融合,把资助育人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高校应不断提升资助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加强资助“大数据”的运用,以数据驱动资助决策,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资助管理效能,让学生资助更精准、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比如,江西农业大学积极推动资助工作管理信息化,开发使用了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设置困难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勤工助学管理等模块,学生登录系统后点击相应模块申请、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初审、学院和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学生在系统中确认收到资金、签订合理使用承诺书,管理模式从纸质化向信息化转变,实现了工作一目了然、干事效率倍增、全程监管互动、资助档案健全、信息利用可延的目标,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5]

(三)围绕新目标,切实凝聚资助育人合力

高校要凝聚育人合力,打好组合拳,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推动资助工作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现资助育人效果最大化。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育人的主体作用、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和社会育人的参与作用。积极开展家庭走访慰问活动,将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送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要广泛争取企业、校友的爱心捐助,拓宽资源渠道,在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要因地制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依托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引导学生弘扬志愿精神。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社会场域提供资源支持、平台支持和环境支持。[6]比如,湖南师范大学积极争取社会资助项目,设立“爱尔兰华侨基金”,受助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资助,一直到完成所有学业。该基金鼓励受助学生在专业上继续深造,连续帮助、资助受助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以发展性的资助思维为学生提供支持,满足了受助学生在专业上不断提升的需求和意愿,一批受助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并积极回报社会,达到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7]

要建强资助育人工作教师队伍,不断推动资助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做好资助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考核等工作,支持资助育人方面的研究并推动优秀研究成果转化推广,支持教师申报资助育人工作室和有关项目、平台,打造资助育人工作品牌。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培养,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参与到资助育人各项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政策宣讲、活动开展、信息反馈、勤工助学、民主监督、朋辈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3- 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3]郑育琛,阙明坤.高校资助育人:新状况与新措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7):84.

[4]王贝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启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05):94.

[5]江西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EB/OL]. (2019-04-14)[2023-10-09].https://zizhu.jxau.edu.cn/06/fb/c7098a67323/page.htm.

[6]曲建武,谭丽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三维构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29-130.

[7]黄林静,张佳琪,熊密密.“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探究——以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01):9.

基金课题:2022年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资助:《立德树人、强农兴农“金扁担”资助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重点培育建设)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资助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