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铭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镌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不断激励着后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中职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健全人格、凝聚精神力量,使得他们日常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塑造学生的人格。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学素养,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进一步提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向市场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学素养,利用丰富的国学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顺利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发育不健全,这一时期也是培养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关键期。语文教师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传统德育教育,存在一定抵触心理[1]。通过逐步渗透国学内容,对其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中职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国学内容,在日常行为中践行诚信为本、孝顺父母等,潜移默化间将古代圣贤作为自身榜样,立德修养,逐步夯实学生的国学素养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时,采取单调的教学方式,即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素养培养,可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学生学习时会有意识地积累国学素材[2]。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国学素养,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限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筛选工作,选择合适的国学知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传统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国学素养,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情况,使得国学素养培养情况不理想。同时,语文教师习惯通过大量阅读、死记硬背方式,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水平,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素养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素养,培养学生国学素养与创新思维[3]。如,语文教材上一些关于国学的文章,这类文章语言精辟,蕴含着浓厚的国学价值,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体会到国学的魅力。
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加上课程重视度程度不足,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这就需要做好归纳分析,以便后期采取相应解决措施,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中职学校内部出现优秀教学人才流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情况,语文教学理念落后,未能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时依旧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加上中职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语文课程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却可以提升成绩。因此,使得语文教师综合考量后,依旧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4]。
造成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依旧存在较大比重的唯分数论,受此影响议题选择难免跑偏,操作难度较大,师生都不愿意去摸索,而且无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造成教师不敢全面放开课堂,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传统中职语文上教师依据教学设计上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造成部分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意识。
很多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都遇到过自卑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自中职阶段起语文成绩就不好,到了中职这一情况恶化。同时,中职学校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本身长期受到学习困扰,也得不到老师赞赏,心理处于自卑状态。进入到中职学校后,本身语文基础薄弱,难以理解老师所讲内容,随着教学难度增加,后期更是独木难支。
如果学生语文学习时频繁遇到挫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一旦出现这一情况,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兴趣,课堂上出现注意力分散、谈话等情况,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学习,他们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后,实际学习效率更低,课堂上如坐针毡,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与分析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语文课程作为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语文能力直接影响到后期专业能力提升,也是中职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出现过分放大专业课程的情况。一些学生到中职学校上学,本来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手艺,因此认为学好专业课程就行,语文课程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没有作用,学习语文也就没有意义[5]。
同时,高校扩招背景下中职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面临着挑战,社会上普遍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获得就业资格。受此影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与数量降低,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不理想,如,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觉得专业课是自己以后立身的根本,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语文课程对自己没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学习,也就很难产生语文学习兴趣。这一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国学素养培养效果。
社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体力劳动者,学生职业前途暗淡。这一背景下,部分中职学校无法保障充足的师资力量,加上财政拨款的减少,使得校内相关设施无法及时更新,语文设备陈旧落后,造成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进入中职学校执教,他们认为中职学校求职职业前途迷茫。另外,一些中职学校不断缩减语文课程课时,忽视语文教师专业培训,造成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语文。实际中职学校内存在教师学历水平低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师生比例偏高,无法满足实际语文需求。
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足,语文素质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语文观念落后,欠缺专业知识,缺少语文创意意识。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沿用传统方法,语文过程中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加之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未能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兴趣,造成实际语文效果不理想。甚至少数教师欠缺责任心与耐心,觉得学生基础差劲,直接沿用以前教案,上课时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学素养,要选择合适的着眼点,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限制,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中职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国学素养的作用,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为:
在中职文化体系中,语文学科文化性最强,因此也开设了早读课程。清晨是学生头脑最清晰、记忆力最强的时间段,若将此时利用好,让学生阅读一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国学经典作品,不仅记忆深刻,感悟也更深入,对其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技能[6]。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如《劝学》。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对其开展自主阅读,将自己的理解、疑问和感悟等统统标注出来,在课堂上由教师一一讲解和指导。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劝学》的主要目的是告诫人们好好学习,做事要专心并且持之以恒,切忌三心二意。可见,每天的晨读对于学生国学知识的学习极为重要,在阅读的同时,学生能对国学知识进行整理、理解和背诵,将其思想融合于自身行为,潜移默化中向其看齐。
在古诗词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查阅并播放与之相似的诗歌,放在一起加以讨论分析,然后总结其特性。同时,通过多媒体,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知识传播速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如,在学习《天净沙·冬》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这样一个场景:冬日黄昏时分,城门号角哀婉不息,随着新月升空,照亮半个庭院,雪水在山前缓缓流淌而过,竹篱茅舍、几缕青烟,在这孤村之中,一切显得既平静又祥和。整个画面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栩栩如生之感,在学习时学生不仅体会深刻,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充沛、富有感染力。可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丰富且有趣,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还能为学生融入很多课外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实现融会贯通。
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可以跨时空引发人的共鸣,启迪人的思想、拓宽文化视野。修身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础,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如,未来工作要认真负责、无怨无悔,完成各种琐碎事情。同时,通过学习国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储备,掌握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之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阶段中职学生存在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中职学校内,经常见到类似现象:学生考试不及格辱骂老师;被老师批评几句,转头就寻短见;同学之间因为小事恶语相向;迷恋游戏、网络小说无法自拔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7]。
究其根本,就是学生缺少正确是非观念与良好人文素养。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合适国学经典的教育内容,可以改变学生的道德、习惯及语言能力等,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水平。同时,国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精髓就是传承传统文化。中职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让国学走入语文课堂,可以让他们了解、学习与掌握国学,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此外,在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面前,语文老师是领路人,在传播经典、引导学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经典以朗读形式传播,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慢慢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同时在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富有成效地促进和优化学生国学素养,更符合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而要更进一步推动学生健康化进步,需要对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科学,准确探究。通过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能将其自身综合能力全面激发出来,可谓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典范,在时间方面占有优势。所谓的时间优势,主要指对中职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布局和设计布局时,语文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时间差不多都安排在一个学年内,这种“同课异构”的方式,既能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创新,也有利于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8]。
正是由于如此得天独厚的时间优势,使中职语文和课程思政有整合的可能。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使得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融入并实现课程思政就成了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就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而言,以高效,科学化教育教学方式为支撑,靠的是科学的渗透以及指导,能积极促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能较好地适应中职学生发展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师可主动与思政教师进行长效化衔接,主动向思政教师“取经”,依据思政教育方向和内容,对语文思政进行有效的发掘和运用。此外,通过对思政课堂的构建和实施,还能将其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对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在实践中,积极切实抓住课程思政和中职语文的时间优势,有利于教师站在整体上科学布局和综合协调。同时,也有利于中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动融合,从各个方面加强中职语文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内在联系,较好地推动中职语文教育进一步全面发展。
国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读和审美的过程,要求学生既要能“深入其中”又要能“感乎其外”。中职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已到达一定高度,教师在开展国学内容时,既要能深入描绘的意境,又要能透过文本,对当时作者所处境地、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等进行清晰认知。通过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在审美中逐渐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和深层次认知,从思想上领略我国国学精神之美。国学课堂上教师利用语言激发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夯实创新能力基础。
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满足市场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请一些工匠大师到学校为学生讲课[9]。就如同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一样,静下心来,听大师讲一下他们出名前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真实存在且亲身经历过,也是当前社会生活的楷模,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和督促效果。此外,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表明,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国学经典教学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我国之所以被称为诗词国度,是因为在漫长岁月发展中,不断涌现出各色杰出的诗人、词人以及他们创作的优美且感人至极的作品。而高中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诗词更是其中的经典,是在经受漫长时间洗礼后却依然熠熠生辉、闪闪发亮的佳作、国粹。于学生而言,这好比一场盛宴,而这一首首佳作就是宴会上的珍馐美馔,想要完美享用这一顿美餐,就必须具备一定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审美要素、方向等进行梳理,通过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探究、体察我国文学之美。随着国学经典浪潮的掀起,很多教育机构为追随潮流都开设了国学相关课程。此种环境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但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国学经典的学习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实现自主学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类经典知识学习时,一定要目的性明确,且提前做好规划。
首先,不断加强自身国学修养的提升,做到有的放矢。很多教师在自己对国学经典理解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讲得一团乱,学生好似在迷雾中,分不清东西南北。凡是被称为经典的,必有其学术价值,在阅读时必然会从中获得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自身国学素养足够高的前提下再为学生授课[10]。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计划。中职生本身底子薄,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其身心发展以及知识结构多方考量和选择,保证所讲内容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开展自主学习,融会贯通,切忌天方夜谭。如在学习《论语》《弟子规》等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身看法,同时教师也可为学生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来理解、记忆和感悟,以此降低学习难度。此外,在开展具体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前帮助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反复品读、研习、主动设疑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掌握古诗词审美的方法,提升自身审美感悟。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既课堂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扮演好自身职责,不越俎代庖,以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通过观察、思考,窥得诗词古堡大门的入口,并深入其中,领略其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国学素养,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筛选合适的国学素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国学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工作,可以和工匠精神培育结合起来,利用语文课堂这一渠道,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向市场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国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主动挖掘合适国学素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国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国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