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辉,徐 宁,2,卓书芳,吴丽美
(1.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宏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的有效措施。在产业学院建设中,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产业导师是指承担学校人才培养任务,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或开设专业课程的行业企业界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行业内领先的专业技术,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桥梁,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1]。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与福州软件园优质企业福建宏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天公司”)合作成立实体化运行的二级学院“数字产业学院”,这是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双主体”办学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产业学院为了研究解决自身办学中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
在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可促进产学融合。通过与相关产业企业建立联系和合作机制,产业导师有效对接产业需求和高职院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和培养。二是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可强化实践教学。产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他们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实践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可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产业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四是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可推动学校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产业导师队伍,可为高职院校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经验和新的资源,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五是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可实现校企双赢。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可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高职院校是培养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而产业导师作为实际从事产业生产的一线专家,能够将产业生产中的最新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产业导师非专职教师,主要关注产业生产和技术研发,导致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基础,不能很好地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二是一些产业导师对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理解不深,不能够很好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是部分产业导师教学表达的逻辑性不够,在授课时存在缺乏条理、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产业导师的聘用、管理、考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混乱和不规范现象[3]。一是高职院校对产业导师的选拔和考核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程序,有些院校只注重产业导师的行业背景和经验,忽略了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导致一些产业导师能力不足但仍被聘用。二是对产业导师的培训和管理,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规范,导致产业导师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同时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三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产业导师的考核和评价方面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以客观地反映产业导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不能起到激励产业导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产业导师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重要师资力量之一,但是,当前产业导师的育人模式特色不明确,产业导师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作用[4],这也是影响其育人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产业导师队伍缺乏育人特色的指导和引领,导致一些导师的育人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多样化的育人场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导师队伍的结构和构成较为复杂,导致育人模式难以统一,缺乏体系化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方面,部分产业导师尚不能灵活运用工作实践经验、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理念等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导师的个性化育人特色。
为了有效解决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数字产业学院结合自身办学需要对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探索。数字产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索了以党建引领为主体,以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为两翼,以结对交流、项目引领、课程开发、科教融汇为四驱的“一体两翼四驱”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图1)。基于此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实现方法,实践证明已形成了一条有效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图1 “一体两翼四驱”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
在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中,数字产业学院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产教融合中不折不扣得到贯彻。在组织架构上,学院设立一支由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和企业代表组成的校企混合式管理团队,并制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成为办学最高决策运行机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其中,学院书记、副书记、副院长、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思政课教师等均由学校选派,全面负责党建与思政、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安全稳定等工作。在思想引领上,产业导师党组织规模逐渐变大,党组织注重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三政治学习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和培养了一批产业导师入党积极分子。在教学任务安排上,学校配备的辅导员和马院教师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类课程,产业导师承担其他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在立德树人上,学院要求产业导师不仅能将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实现知识学习与品行修养的有机统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协同育人上,设立了班导师制,要求优秀的产业导师承担班导师工作,协助辅导员参与班级的管理,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求辅导员和班导师协同育人,成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学生朋友的知心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数字产业学院是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双主体”管理运行模式,加强产业导师的管理,必须要有相关的管理机制保障。由于产业导师的人资关系在宏天公司,企业有一套管理制度,产业导师均按宏天公司的“产业导师课时标准”“工资实施细则”和“绩效管理办法”等进行管理。但企业的人资管理,主要只针对教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而作为高校师资除了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责。为鼓励产业导师积极融入到高校的各项活动中,数字产业学院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产业导师教学管理制度”“产业导师工作室管理制度”“产业导师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产业导师奖励与处罚管理办法”“担任班导师制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优化产业导师管理体系,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了产业导师发展中心,该中心由合作企业宏天公司总经理亲自负责,包括产业导师的招聘、考核、管理等工作。
为了更好地让产业导师融入学校的教学改革,学院积极与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共同研究探索,在校内创新设立产业导师特聘流动岗位机制。该岗位将产业导师纳入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统一管理,使产业导师在教师资格认证、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学习培训、参加竞赛等方面,与校内专任教师同等管理。数字产业学院同时鼓励产业导师提升学历、提高技术职务。对于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职务的产业导师,允许其应聘学校专任教师在编固定岗位,畅通行业企业的产业导师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与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双向流动。
(1)以结对交流为切入点,驱动产业导师教学能力提升
数字产业学院成立以来,为帮助产业导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企业的产业导师与学校的专任教师结对子,专任教师指导产业导师熟悉教学文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帮助产业导师提高教学能力。产业导师指导专任教师学习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帮助专任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二是组织产业导师开展相关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教育相关理念的学习培训、新职业教育法的学习解读、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的宣传学习、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案例学习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学习培训等。三是精心组织系统性教研活动,所有产业导师上课前均进行试讲,由资深教授进行教学点评;邀请教学名师为产业导师开设“如何上好一堂优质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讲座;组织产业导师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及说课、课程思政设计活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交流研讨活动等。四是组织产业导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比赛、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技能认证等相关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数字产业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产业导师队伍,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项目引领为着力点,驱动产业导师教学特色凝练
数字产业学院成立后提出的产业导师工作理念是“把项目带进课堂,把技术传给学生”,鼓励产业导师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的体系化课程教学,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领,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把企业的技术、技能、方法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产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会收集信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模式的教学改革与传统的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相比,产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传道”,侧重于在应用技术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与此同时,数字产业学院还为产业导师提供场所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成立工作室,工作室的内容可以是企业项目、纵横向科研课题、教学改革项目、竞赛训练等,产业导师带领学生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做项目、学技术、练技能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及创新创业精神。目前数字产业学院已逐步形成“产业导师、项目带动、现代学徒、校企协同、双园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开发为创新点,驱动产业导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除了提升产业导师队伍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加强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贴合产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引导产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促进产业导师队伍的育人特色的形成。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业导师队伍,数字产业学院不仅需要导师具备技术创新、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等能力,还需要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能力。数字产业学院在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组织产业导师将企业中实际项目、典型案例和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发成为相关课程、可视化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其中,由校企合作编写的《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教程》,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发行。此外,还组织产业导师编写了一套产教融合特色系列教材,如《java web 网站开发项目案例教程》《UI 设计项目实践案例教程》《移动电商网站项目开发案例教程》《二维项目实践案例教程》《三维项目实践案例教程》《平面项目实践案例教程》《微信小程序项目开发案例教程》等十多部案例式新型活页校本教材,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产业导师与数学老师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融媒体可视化《高等数学》教材,该教材在教学中应用了手机扫码分步演示和讲解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科教融汇为发力点,驱动产业导师研创作用发挥
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数字产业学院借助宏天公司和产业导师的技术力量,加强学生科技素养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成立了研创中心,下设有多个产业导师工作室,鼓励产业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深入推动科教融汇和科研育人工作。开展的不同类型项目实例有很多,列举主要几类如下:(1)叶知秋工作室开展的“智创工蚁——智慧城市回收治理体系”项目、俞希伟工作室开展的“慧康智谷——疾病预警健康马桶”项目、刘草工作室开展的“大用生态——数字助农茶旅融合”项目等,参加了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2)施鉴芳工作室与上海美亿德玛合作开展短视频创(制)作、陈倩工作室与瀚方公司合作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开发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学生和老师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3)坐落于信息学院平潭校区附近的马腿村是集码头、民宿、旅游一体的新乡村生活综合体,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李馨工作室带领学生帮助马腿村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免费为马腿村开发管理小程序,提供码头气象风浪信息、泊位预定、船舶管理、现场监控、车辆进出、民宿预订、休闲项目、餐饮服务等相关数字化管理;(4)同时,数字产业学院的产业导师先后申报了省级和平潭的团队和个人科技特派员,积极为宁德南屏、平潭君山、龙岩漳平等开展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技术服务与转让等,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科研辐射力。
疫情防控期间,为便于组织学生线上学习,数字产业学院发挥产业导师技术研发优势,有针对性地快速开发了“校云之窗”教学服务平台,该平台为数字产业学院学生提供了不同课程的各种学习资源。该平台不仅满足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需求,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为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构建出了“一体两翼四驱”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并结合数字产业学院的办学进行了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实现方法。文中提出的产业导师建设模式与路径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建设和管理产业导师队伍,最大限度发挥产业导师的作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结合本校自身特点,不断创新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模式,突破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完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