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

2024-05-06 12:44许月明
现代食品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匠教师应食品

◎ 李 鑫,许月明,张 爽,张 强,葛 雯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德技并修之人才,锻造大国之工匠”。

基于此,本文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从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出发,探索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特点,确定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旨在丰富教学设计,完善效果评价体系,为工匠精神在高职专业课中的融入,提供有益参考。

1 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功能价值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四个最严”的新要求,随后,食品安全治理新政不断推出。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能够以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为依据,应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食品原辅料、生产线与生产环境、各类食品产品的卫生指标进行规范的检测,判别食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食品检验员的职责是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本领,更需要在每一步检验中注入细心、耐心、专心和责任心,保证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严守食品安全。为此,高职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需将知识技能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使学生成为技艺精湛、素养过硬的大国之才。

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存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做事马虎大意等问题。食品检验员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容易让从业者感到枯燥。食品检验员若职业操守不强,则容易因工作枯燥变得倦怠麻木、马虎大意,甚至会因蝇头小利,伪造检测结果,触碰国家法律底线,威胁百姓生命安全。因此,教师必须将爱业、敬业、精业、乐业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检验人员。

2 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实施路径

2.1 分析教学内容,把握高职学生学情特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微生物的检测技能,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程序、检验技术和检验项目等。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多为“00”后。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因此,学生的知识功底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如注意力不易集中、遇到困难易退缩、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但高职学院的学生也存在诸多优点,如好奇心较强、喜欢动手和创新、善于利用互联网等。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2 依托工匠精神,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充分结合学情,科学取舍,循序渐进[1]。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团队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凸显课程特色,对工匠精神的融入做好顶层逻辑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设计逻辑图

食品检验行业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业、敬业、精业、乐业。其中,爱业即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岗位,甘愿为守护群众的食品安全奉献自己的价值;敬业即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守职业道德,注重职业操守;精业即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达到技艺精湛,独具匠心;乐业即在职业奋斗、专业追求中乐此不疲,自觉地尽心尽力作贡献,并努力创新,与时俱进。

因此,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整合,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分为4 个阶段。①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岗前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室认识、岗位职责认知、职业道德培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岗位的热爱,使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之爱业,即发自内心热爱所从事的职业,甘愿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②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部分,通过技能点的反复练习打磨,培养学生坚忍执着、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使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之敬业。③在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中,通过岗位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担当,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实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之精业。④引导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工匠精神之乐业。如此一来,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思政案例,建立思政案例库,如表1 所示。

表1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各知识单元对应的思政点挖掘表

2.3 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2.3.1 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阵地

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教”和“学”的空间和时间,更为思政资源融入课堂提供了宝贵阵地[2]。然而,“互联网+”课程思政并非把思政资源强塞入网络学习平台,而应真正地体现形式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思政教育隐性化。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②课前通过国家精品慕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资源等,搜集大量与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和资源。③思政教育案例应紧密结合食品安全、检验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有教育意义的名人事件、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等。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线进行答疑、师生互动。⑤形成有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做好增值评价。

2.3.2 教学实施策略

课前,教师应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包,包括社会热点话题、典型企业案例、检测方法示范等,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线上讨论提出问题,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食品检验检测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换言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渲染力,更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情感价值观的正确输出。例如,教师在讲授食品微生物检测超标的案例时,应输出法律的威严及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课堂参与主体上,教师应注重“师生”与“生生”的互动配合[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若某小组的检测结果出现问题,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复盘整个操作流程,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把“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传递给学生。

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设置分组活动,在学习平台线上开展答题竞赛,如“常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常识问答”,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试题目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微生物相关的常识,比如,“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我国哪位科学家”“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用创新性的研究为世界带来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疟疾药青蒿素是哪位科学家”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市场调查、创新型探究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应收集平台数据并统计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互配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线上个性化学习、课堂师生合作共创、课后探索创新”的多元化学习生态。

2.3.3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导向,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4]。以结果评价为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立3 种渠道对其进行考评:①在课程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把握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点滴变化。②通过对学生的线上活动、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治学态度的变化进行比对;通过课堂实操表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了解学生职业素养的变化。③引入微生物检验相关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跟踪评价,建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长期反馈机制,以不断促进教学改革[5]。

3 结语

本教学团队将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了思政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收获了有益经验。当然,今后的专业课思政教学研究还会继续完善。“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是当代高职教师的历史新使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终生奋斗的课题。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上,教师需始终厘清“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并及时革新教学手段,实现专业课程从“教学”到“教育”的飞跃。

猜你喜欢
工匠教师应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工匠神形
食品造假必严惩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工匠赞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