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通过“关键人群”“民生项目”“重要活动”“示范案例”四轮驱动,持续推动台州市与对口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0年以来,台州对口地区涉及6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新龙县、甘孜县、炉霍县)、阿坝州(茂县、松潘县)、乐山市(峨边县)以及新疆一师阿拉尔市、西藏嘉黎县、青海茫崖市等,涉及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40万人。携手对口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台州对口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关键人群”“民生项目”“重要活动”“示范案例”四轮驱动,持续推动台州与对口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迈上新台阶,在跨区域发展领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台州样本和台州经验。
围绕关键人群,共同唱响民族团结歌曲。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始终坚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作为推动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大事要事。2020年以来,通过在对口民族地区召开基层青年干部培训班、引导专技人才来台州考察等方式,培训民族青年干部、专技人才超1.5万人次。支持少数民族脱贫群众增收。通过抓住致富带头人“核心关键”,支持对口民族地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仅2020年,台州在四川阿坝州、乐山市培训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近百人,带动2000余名当地百姓持续增收,其中藏族、羌族、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占50%以上。关心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成长。注重通过阅读、交流、互动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成长。路桥区向甘孜县各结对学校捐赠各类书籍3000余册,引导两地学校结对,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书信问候等活动,提升阅读水平,加快青年学生成长。
围绕民生项目,共同搭建民族团结舞台。突出民生事业,保障援建项目落地对口民族地区。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落实80%资金用于民生、80%用于基层,按照台州对口民族地区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每年安排近6亿元各类资金,推动一批民生事业项目建设。紧盯群众增收,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对口民族地区。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引导台商企业赴对口民族地区投资兴业。2020年以来,台州共引导150余家企业落地对口民族地区,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带动近7000名少数民族同胞增收。助力园区招引,引导特色产业链落地对口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特色产业链落地,促进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助力对口民族地区打造了6个产业园,其中色达县牦牛养殖、繁育、加工、销售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系列产品销售额超5000万元,每头牦牛增收超千元。
围绕重要活动,共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紧盯重要赛事,开展交流交往专项活动。依托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开展民族“三交”专项活动,推进民族青少年交流交往活动。在浙江省、四川省率先开展“浙里石榴红 同心享亚运”2023年台州市甘孜州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400余名来自台州市汉族、甘孜州藏族青少年分别赴对口地区开展互访活动。紧盯医疗保障,开展送医进藏专项活动。谋划“咕咕丁”“三医联动”“光明行”等一批送医进藏活动,其中,连续9年在西藏嘉黎县、四川阿坝州等地区开展“咕古丁”活动,在105个学校开展基础医学课程575个课时,相关做法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连续2年入选国务院扶贫办50佳案例。紧盯劳务就业,开展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活动。引导少数民族青年来台州“组团式”就业,持续深化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2023年,在台州湾新区设立嘉黎县藏族学生组团式就业帮扶基地,解决藏族青年在台州的住宿、交通等,26名嘉黎县藏族青年在百达精工、星星冷链等台州企业稳定就业。
聚焦示范案例,共同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树立爱党爱国先进典型。把民族“三交”工作放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格局中一体审视、谋划、推进。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新疆民族班组建少数民族学生“国旗队”,通过护国旗、升国旗、爱国旗等一系列活动,树立了在台州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爱党爱国先进典型。树立创业帮扶先进典型。通过创业基金助富、结对帮扶带富等多种帮扶措施,帮助各民族群众在台州创业致富。秦旺仁增作为藏族在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代表,创立了“润兰·石榴红”家园,设立了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润兰帮扶基金”,为每位在台州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不少于1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树立传道授业先进典型。依托台州教育资源优势,在台州第一中学设立“新疆班”,在温岭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新疆部”,鼓励台州名师在少数民族班级授课,引导探索民族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国内率先实践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班教学”,并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凸显民族团结工作。顶层设计中,凸显民族团结工作。通过印发“台州市对口工作任务书”,明确对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同时,相关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经济社会考核范围,确保落实到位。工作机制方面,凸显民族团结元素。优化对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一步凸显相关部门工作权重。持续完善工作体系,与对口民族地区开展常态化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建立体系化、常态化的工作模式。项目管理方面,凸显民族团结定位。助力对口民族地区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规范项目前期要件管理、审批、审核等工作。完善审计(督察)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察审计,帮助、督促受援地规范推进项目援建。
持续挖掘特色亮点,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结合对口民族地区独特文化,深入挖掘特色亮点。尊重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元素。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等,彰显对口民族地区的文化魅力。通过开展民族主题活动、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等,推动与对口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进一步挖掘工作亮点。结合对口民族地区独特资源,深入挖掘特色亮点。充分考虑对口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挖掘对口工作亮点。比如在新疆一师阿拉尔市,探索开展三门青蟹、南美对虾等养殖产业;在四川甘孜州高原地区,探索开展高原牦牛以及高原蔬菜的深加工;在西藏嘉黎县,探索开展太阳能配套产业。结合对口民族地区独特生态,深入挖掘特色亮点。立足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旅游项目,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利用特色农产品开发有机农业,发展绿色食品等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
持续倾斜帮扶资源,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在项目资金上,进一步向对口民族地区倾斜。在拨付计划内财政援助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支持对口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项目。进一步加大项目支持,谋划更多区域协作、产业协作、结对帮扶等项目,持续加大与对口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劳务协作上,进一步向对口民族地区倾斜。通过强服务、拓岗位、促就业,进一步加大劳务协作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就业创业“金钥匙”。开拓特岗兜底,引导就业困难群众顺利就业。引导台商企业落地对口民族地区,助力发展产业“造”岗位,招引更多项目“增”岗位,帮扶车间“扩”岗位。在智力支持上,进一步向对口民族地区倾斜。在党政干部选派上,注重压茬交接、组织引领、典型带动。在专技人才选派上,进一步加大选材力度、延长选派时限、拓展专业范围。在一线人员选派上,注重选派有经验、有能力、有纪律、有警戒、有责任、有担当的年轻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