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怀远
融合是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各地市党报行动迅速,在报纸、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方面发力,实现了传统党报从“一张报”到“全媒体矩阵”的转变。
然而,随着新闻传播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平台新手段让部分传统媒体人应接不暇,也给地市党报带来新考验。地市党报应深入分析当前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扬长避短,加快媒体融合步伐,从而在未来媒体融合发展与竞争的环境中灵活自如地应对新考验、新挑战。
近年来,从自发、零散的局部探索实验,到国家战略的整体部署和持续推进,党报融合发展逐步深入,融合体系日渐完善。[1]从开办新闻网站,到实现报纸电子化,到开发新闻客户端,再到建设矩阵完备的立体传播体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市党报积极科学谋划,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各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成了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支撑持续加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后,各地市党报高度重视媒体融合,持续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在不少地市报社,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相较其他采编部室而言,设备是最新的,人员经济待遇是最高的,岗位设置是最多的,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经济支撑和人才支撑。
(二)基础持续夯实。经过近年的探索,各地市党报都结合实际迈出了坚定的融合步伐。大家坚持“内容为王”,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许多地市报社的新媒体产品,或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新闻奖,或收获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点击量,既赢得了大量粉丝,也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坚定的信心和大量的经验。
(三)活力持续涌现。新媒体要放手让年轻人去做,已经成为许多地市报社决策层的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各地市报社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了更加科学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提高主流媒体对人才的吸引力,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了人才活力。从笔者走访的地市报社来看,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不仅人数多,而且平均年龄最小,可以说是活力四射。这批年轻人思路新,脑子活,能快速抓住网友的关注点,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生代力量。如湖南益阳日报社在策划历史文化类短视频专题时,选定的创作团队成员全部为“90后”“00后”。他们精选话题,紧跟热点,坚持“内容为王”与“流量为王”相结合,推出了《你不知道的益阳》专栏,在益阳日报新闻客户端和第三方短视频平台都收获了非常高的流量。
自“媒体融合”概念提出以来,一些地市党报在没有深入探讨、尚不了解“融合”为何物时,就开始转型探索。部分报纸采编人员甚至简单地认为“融合”就是先开设“两微一端”,再将报纸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平台。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媒体转型发展四处碰壁。[2]所以,尽管步履铿锵地走过了几年的探索之路,但各地市党报因思维不新带来的作品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大面积存在。这些问题在党报的新媒体平台呈现出来,导致部分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不足,已然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
(一)更新频率不高,主动策划偏少。部分党报新媒体平台更新不及时且无规律,与一些粉丝多、流量大的自媒体账号相比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相关部门的指令较多,新媒体采编人员需配合报社其他采访报道,用于新媒体产品创作的精力过少;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自身策划较少,没有主动思考选题,主动创作新媒体产品。各新媒体平台如果没有一定的更新频率,粉丝、流量上涨速度都会偏慢,甚至还导致“掉粉”。
(二)网络转化不多,优秀作品偏少。由于报纸仍然是各报社的主打产品,因此,报纸上呈现的作品精品力作多,且较有深度,这是党媒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优势。但遗憾的是,许多报纸上的好作品,没有根据网络传播特点,做好二次编辑与传播。比如,如何让标题、行文更吸引网络读者,如何将有价值的报纸素材视频化传播,等等。这其实还是因为没有建立系统的融媒思维,不习惯用互联网思维做文字产品、视频产品。
(三)流水账视频较多,沉浸式采访偏少。对于部分纸媒编辑、记者来说,视频新闻创作是个“新事物”。部分报社采编人员做视频新闻,主要是学习传统电视新闻,从“你必须听我说、看我展示”的视角切入,而没有站在“我带你看一个有趣(有用)的事”的视角。这种方式,制作人员往往停留在拍摄层面,单纯地为受众展现了一个场景,没有去发现受众共情之处,有点像流水账,缺乏感染力。观众既看不到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也无法从画面中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点”,必然不会买账。
作为主流媒体,“守正”是应有之义,“创新”则是持续进步的动力。[3]自诞生之日起,各地党报就自觉担负起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在媒体融合迅速向前迈进的时代,党报更应扬长避短,加速融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坚守定位、打响品牌中彰显党报权威,在转型融合、分众传播中打造全媒矩阵,做全媒体舆论场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选题策划常态化。融媒精品的生产,主要靠策划。不重视策划,遇到新闻题材还是按照常规思维去做,能否产生“爆款”纯粹只能碰运气。而党报的选题策划优势有目共睹。策划时,要用好互联网思维,优先考虑网络传播效果,思考网友喜欢哪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效果好的,就多做,效果不好的就不做或者少做。除了采访前的策划,采编人员还应不断提高采访过程中的策划能力,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采访重点,将最有新闻价值的点展现出来。
(二)指令任务创新化。在媒体融合浪潮中,个别媒体管理人员可能存在思维转换较慢的问题,习惯用原有的思路对新媒体提出宣传要求。在新闻实践中,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接到的宣传任务与工作要求,与传统纸媒接到的如出一辙的情况屡见不鲜。任务必须完成,但做法可以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应当发挥党媒与主管部门联系密切的优势,及时沟通,破除障碍。除非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制作传统新闻产品,不然就力求以融合思维推出新产品。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只要抓到了一个亮点,就算完成任务;抓到两个亮点,就是胜利——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快速准确、精彩突出。
(三)主题宣传去标签化。作为党报的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做好主题宣传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党报人打响融媒品牌的重要途径。其实,如果抛开“主题宣传”这个标签,一些典型经验、好人好事,之所以能进入党委政府、宣传部门的视野,本身就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新闻点。比如,益阳日报融媒体中心在报道“湖南好人”——77岁的护林员刘克昌前,经过了精心的策划。采编人员认为,不管这位老人是不是“湖南好人”,他的事迹都很感人。采编人员要做的工作,是尽可能地去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在这个闪光点中找到受众的关注点、流量的引爆点,而不是去报道“湖南好人”这个光环。如此执行后,报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视频新闻互动化。笔者在上文提到,目前,党报流水账视频不少,互动的新闻不多,这就导致有些视频成了文稿的配角,仅仅展现了新闻发生的场景,没有传递出其他有用的信息。有的新闻单位新设备较多,如航拍机成为许多大型活动报道、大面积风景拍摄的必要设备。但笔者认为,不同新闻题材,应注意使用不同的制作设备。如民生类新闻视频,就不宜使用航拍机远距离拍摄,而要更多地将镜头对准群众的面部表情、双手双脚,以及群众的生活。只有我们的镜头抓取到了群众的喜怒哀乐,我们制作的视频才会感染受众;受众被感染了,他才会播放、转发、点赞,我们才会得到认可,才会有流量。
(五)新闻产品信息化。从实践看,“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主要提供新闻的“媒体”。我们要思考如何向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好用的、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作为党媒,还要坚持生产优质作品,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可能不会做,但是有意义的好内容,如文化传承、正能量传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