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在媒体融合、受众需求全方位提升的境下,新闻工作者唯有与时俱进,坚守使命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能讲述与时代同频共振、影响深远的好故事。以“四力”强基固本,新闻媒体才能切实提升内容竞争力,实现精品生产。辽宁葫芦岛日报社坚持进行主题策划报道,全力推动记者深入基层,奉献精品力作。2021年10月,葫芦岛日报再次精心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进行蹲点式采访,报道主题确定为“风景这边正好”。参与报道的20余位中青年记者在总编辑的带领下,练“脚力”,强“眼力”,健“脑力”,磨“笔力”。这组报道不仅收获了被报道对象、广大读者、业界同仁的一致肯定,更因其高质量的内容呈现收获了第31届辽宁新闻奖一等奖的殊荣。
要写出深度、广度、力度兼具的新闻报道,就必须以练好“脚力”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脚力”是新闻媒体实现精品生产的力量之源。“脚力”就是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听民声、访民情的能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写出真实接地气的文字,留下“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葫芦岛日报“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启动后,报道组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将报道范围圈定在兴城觉华岛、兴城红崖子镇、绥中锥子山古长城、南票区、建昌县新开岭乡等重点采访点位。
报道组推出的第一篇报道为通讯《17个老师,17个海山娃》。7名记者登上觉华岛,走进这个辽东湾最大岛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两天的蹲点时间里,岛上近百人接受了采访,与记者零距离交流的,除了师生,还有家长和居民。记者与他们深聊学校、交流生活、畅谈未来,最后校长刘凤辉还有李亚楠、陈美辰等17名老师守岛育人的家国情怀、感人事迹被记者浓缩于3000余字饱蘸深情的通讯中。年轻记者表示从岛上师生身上汲取到前行的力量,并在采访后记里写下自己练“脚力”实践后的感动。
好脚力是根基,好眼力是前提。新闻媒体要实现精品生产,就必须锤炼新闻记者的“眼力”,使其精准捕捉新闻的核心价值。在认真观察中练就新闻慧眼,透过繁杂事件摸排到重大新闻线索;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深藏的精髓要义,这是新闻媒体得以实现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
《南票紫砂,挺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脊梁》是葫芦岛日报走基层报道的收篇之作。报道组8名成员与南票的紫砂专家在古窑遗址认真练“眼力”,细致观察制作紫砂壶的工艺流程,倾情品味紫砂作品呈现的意境之美与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南票紫砂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南票区现今被称作北方“紫砂之都”。紫砂,不独盛名于江苏宜兴,“世界上还有一个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南票”,因此,讲好南票紫砂故事意义重大。“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让工业紫砂扶持文化紫砂,双翼齐飞,翱翔蓝天”,南票区政府描摹的发展愿景诠释着依傍特色产业,曾经的小煤镇谋求转型再踏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发展新理念。收官报道产生了巨大影响,各界读者通过报道对南票紫砂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南票区政府引导全区人民谱写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篇章充满信心,报道赢得了诸多点赞。
好眼力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基于好眼力发现的新闻线索、锁定的采访目标,最终也会决定媒体能否实现精品生产,能否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最大化。葫芦岛日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有一篇写的是兴城市红崖子满族镇做强做大花生产业的故事——《“花生小镇”的产业版图》,该作品撕开小切口直面大主题。红崖子小镇之所以被口碑相传为“花生小镇”,是因为这个小镇的花生加工销售产值已突破30亿元,小镇出口的花生已成为欧盟的免检产品。如今,小镇已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引领小农户迈入现代农业的新型发展之路。记者接触了大量农户、村镇干部;走进加工车间、直播间;看工人操作、主播带货,通过眼见的耳听的,记者最终敲定了小花生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主题。
葫芦岛日报通过“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让报道组成员深刻领悟到增强“眼力”是新闻作品有深度有厚度、找准主题讲好故事的重要前提。
新闻宣传最需要锤炼“脑力”。新闻媒体实现精品生产的关键一环就是离不开脑力激荡。脑力是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深度思考,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开足“脑力”,看问题才能站位更高,角度更全,才能把准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
融媒时代,好内容仍是媒体制胜的法宝。如何将在锤炼“脚力”与“眼力”的过程中得到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做成回味甘甜的新闻大餐,直接考验着报道组成员的脑力。葫芦岛日报“风景这边正好”系列走基层报道在每一篇报道推出之前,执笔记者都要不止一次经过脑力风暴的洗礼。首先要感悟策划的力量。《对话长城》是系列报道的第二篇,故事主线脉络清晰,重点围绕摄影家王健华20年以镜头追梦长城的情节展开,在向读者全景展示绥中县境内一段最美长城——锥子山长城前世今生的同时,更着力浓墨书写野长城脚下正在上演的动人振兴故事,以及计划实施推进中的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葫芦岛段的建设情况。
为了进一步锤炼“脑力”,使精品佳作更具厚重感,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报社要求走基层报道组成员在完成主打稿件后,还要写下八百到一千字的“采访后记”。在言论写作中,记者再度深入思考,与采访对象共情,提高站位,走心体悟民意,记者在这样的锤炼过程中“脑力”切实得到提升。
《点亮希望之光》是年轻记者在完成系列报道首篇17名老师坚持守岛育人的故事后配发的采访后记。这篇后记以质朴的语言之美生动传递了教育的力量之美。为了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入职不满一年的记者与守岛老师深夜长谈,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到情深处泪点频闪。岛上教师的坚守与付出直接催生出“点亮希望之光”的采访后记立意。
系列报道专版上“采访后记”版块另外推出的《小花生 大世界》《由“黑”转“红”活力再生》等采访后记,都是锤炼“脑力”后的佳作,记者站位高,落笔真诚而不失深刻,温暖而有力量,不失为走基层报道的吸睛之作。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要通过“笔力”体现出来。要增强笔力,就要新闻记者心中有好思想,胸中有大格局,手中有好文风,文中有好文采,以富有感染力、凝聚力、引领力的好作品,发现典型,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好笔力源于深厚的文字功底,好笔力对于媒体实现精品生产至关重要。锤炼“笔力”,着力点应放在改文风上。
葫芦岛日报“风景这边正好”走基层系列报道对“笔力”提出明确要求,即真实、亲近、质朴。能否以笔力传递感动与正能量是检验每篇报道是不是可以发表的硬性标准。报社实现精品生产遵循的原则是所讲述的葫芦岛故事既有蓬勃发展的向上力量,又有温暖入心的人文情怀。
整组系列报道中,有两篇报道是记者用脚力丈量葫芦岛的山乡大地,用笔力讲述葫芦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8名记者先后3次登上海拔千余米的建昌县盘山岭,走进岭上的宝柱农场,体验主人公陆宝柱及务工农民变荒山为青山的壮举。《盘山岭上山楂红》翔实记录了陆宝柱带领村民侍养七彩山鸡、种植山楂树和中草药的故事,“种养+休闲游”的新发展模式,让荒山变成农民心中的金山银山。“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乡村振兴大主题通过个体与山乡的巨变鲜明跃然纸上。
《新风拂过蟒挡坝村》是体现记者笔力不断提升的又一篇精品佳作。采访记者在半个多月内,蹲点建昌县蟒挡坝村的蔬菜大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听老人和孩子回忆志愿服务队队员与他们一起包饺子吃月饼欢度除夕、中秋节的场面。
以农村和农民为报道对象的这两篇作品,用生动细节讲述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故事,报道不见浮夸痕迹,葫芦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通过接地气的凸显记者笔力的好故事生动展现。年轻的主笔记者分享感言时强调,走基层报道让他们在锤炼“四力”的实践中写出了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民生温度,既有导向引领也有传播效应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