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阳,邵云飞
(1.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2.电子科技大学天府协同创新中心,四川成都 610207)
数字经济时代,以人工智能、纳米架构、计算视觉等为代表的突破性创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凭借新技术、绝对的效率优势以及全新价值创造和实现路径引起产业技术架构与组件双重变革和市场颠覆[1],正在不断引领技术及产业发展方向。综观谷歌、特斯拉及国内部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突破性创新来提升价值主张、挖掘和捕捉创新机会,是这些企业获得技术与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但是,突破性创新的形成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及复杂性,单一企业在实施突破性创新过程中很难单靠自身研发获得创新成果[2],更多需要寻找内外部资源并与外部企业建立联结、共同研究来获得更多机会,包括苹果、IBM 这样的科技巨头企业也仍然需要跨界合作来获取互补资源。
在突破性创新的驱动下,核心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跨界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逐渐形成新的需求关系及竞争合作关系,先前许多不相关的技术逐渐相互交叉与关联,原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结构被破坏,而新的价值网络产生,从而带动整个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再造与重塑。同时,随着突破性创新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组织上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其相对应的价值网络也必将随之动态演化,价值网络一旦缺失或者固有不变,都将导致突破性技术难以实现市场价值和商业化,例如Schnaars[3]、Moore[4]的研究指出,LED 照明技术、石墨烯技术等因为未及时形成新的价值网络,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在主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突破性技术“峡谷”。这意味着剖析突破性创新的价值网络是突破性创新价值创造和成功实现商业逻辑转化的重要前提。从价值角度看,突破性创新将会破坏原有的价值路径,强调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价值链,而且要重新定义和优化价值网络上的活动,这就使得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随着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而动态变化。但这种网络变化不是乱序的,而是基于企业需求和选择而决定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应地,价值网络的形成过程将进一步驱动突破性创新的加速成熟。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纵向考察典型的突破性创新企业,主要研究创新型企业如何构建价值网络实现突破性创新。具体包括以下3 个问题:一是企业在实施突破性创新活动过程中,突破性创新如何演化?二是在突破性创新演化过程中,企业的价值网络是如何重构的?三是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实现共生演化?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力求填补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的塑形和动态调整的理论空白,同时加速企业突破性创新成功实现市场价值、提高商业化效率进程,为中国加快数字经济产业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突破性创新是以全新的产品、生产方式对市场或产业作出颠覆性改造,进而重塑企业市场地位的创新模式。杨卫等[5]、Baba 等[6]的研究表明,突破性创新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不连续性与跳跃性、高度的环境因素敏感性以及高度的渗透性等显著特征,其演化路径涵盖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知识物化、产业实现、商业可行和效率确认等串联阶段。突破性创新演化的本质是来自技术和商业模式杠杆的新旧元素融合,是技术价值到商业价值的变迁与再造[7],这一过程是由技术演进、市场需求等因素不平衡性驱动的结果。
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管理范式发生深度变革,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突破性创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突破性创新的不断涌现、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加速了全球价值网络重构,进一步刺激数字经济快速增长。价值网络是以提升用户需求为目标,由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渠道商、竞争对手等关系成员组成的复杂网络,它们利用互联网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实现网络中各合作企业的持续盈利。网络嵌入有助于企业与其互补企业间交换技术信息,获取新知识和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调整突破性创新和创新方法[8]。实施突破性创新的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企业、用户、高校及科研单位等相关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共生演化,共同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共享价值[9],形成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上的各创新主体不断变化,致使网络拓扑结构不断演化,最终使得突破性技术逐渐成熟,进而实现市场化需求。总的来看,突破性创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方式;而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的重构则是突破性创新成功的关键,随着突破性创新的演化,其价值网络必然随之共生演化,实现动态匹配和平衡。
现有相关文献从多样性(如组织、网络、伙伴、资源等)、不确定性(如技术、环境和市场等)、关系与契约治理、知识搜寻与创造、社会网络与产业链嵌入、创新投资与决策等方面研究了突破性创新或突破性技术,并充分证明价值网络作为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环节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如,李平等[10]基于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提出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3 个阶段为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Pérez 等[11]认为全面提升整个价值网络的能力是颠覆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冯立杰等[12]认为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采取资源简构、资源拼凑和资源整合来构建价值网络演进路径,且Elola 等[13]发现核心企业的价值网络会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张,最后形成多元动态网络;To 等[14]通过对42 家初创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价值网络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其作用不容忽视;Zott 等[15]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不仅需要企业明确其在价值网络中的战略定位,还关系到整个价值网络中其他参与主体与企业间的互动和联系。此外,有研究指出,企业在借助社会网络获取创新资源时,需要把握适度的结构嵌入,避免被现有关系锁定从而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16]。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大多相关研究还集中在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网络以及颠覆性创新价值网络等,对于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聚焦如何实现突破性创新演化与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匹配和平衡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空白;同时,由于突破性创新的非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市场需求和动态环境的影响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而现有研究对此也鲜有涉及。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面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的创新型企业如何进行突破性创新并驱动其价值网络动态演化,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技术市场的突破等现实面临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选题思路。
Leifer 等[17]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突破性创新的过程模型,将突破性创新从初现到成熟的过程归纳为技术研发、知识物化、产品成型和市场实现4 个阶段。刘国巍等[18]将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分为形成期、拓展期、稳定期和更替期4 个周期。突破性创新演化与扩散是技术价值传递的重要途径,突破性创新意味着其技术水平复杂性程度更高,需要新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因此,突破性创新的演化实质上可以分为技术演化和市场演化两部分。在突破性技术的驱动下,前期各种不同领域或者跨越不同认知结构的技术开始相互交叉关联、嵌入组合,为不同技术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横向和纵向融合,在突破性创新的实现过程中,突破性技术的演化推动了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的动态变化,而价值网络又反作用于突破性创新。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核心企业在开展突破性创新活动过程中,由于价值网络的“点”的选择变化和“边”的强弱关系导致网络拓扑结构也不断演化,在不同的阶段其构建形成的价值网络的不同特征,据此明晰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的内在关系,解决突破性创新演化如何驱动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共同演化这一关键核心问题。
由于突破性创新的前沿性以及网络演化的动态性,本研究的问题适用于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在梳理和分析现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突破性创新企业案例为探索性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数据收集等方式聚焦突破性创新活动,对核心企业构建价值网络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刻画突破性创新及其价值网络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厘清突破性创新演化与价值网络演化之间的关系,归纳突破性创新演化驱动其价值网络共同演化的一般规律,进而构建二者共生演化的结构模型。
本研究以海信集团(以下简称“海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视像”)的激光电视产品为单案例研究样本。主要原因是:(1)海信将技术创新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基石,研发持续加码,专利布局完善,在激光电视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超过全球显示领域龙头企业索尼和爱普生[19];(2)海信通过突破性创新,前瞻性布局激光电视领域,打破传统产业链,重构新的价值网络,开启了新一代电视显示技术时代,具备典型性和适配性,当前处于国内激光电视领域的龙头地位,独占60%的份额[20]。(3)2022 年1 月,海信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2)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全球首个8K 激光显示技术方案[21]。2022 年4 月,中国工信部发布国内激光电视行业标准《电视接收设备激光投影显示规范》,对激光电视的激光投影显示技术和专用投影幕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海信作为激光电视品类的开拓者,对激光电视行业标准、技术方案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研究通过非正式访谈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通过新闻、论坛、官方网站、相关研究报告、文献、书籍等获取二手资料,保证数据的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以提高案例的效度。
海信视像是中国知名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是海信集团规模最大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7 年4 月,原名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由海信集团(原青岛电视机总厂)的电视产业构成。海信视像[22]的官网显示,海信电视已连续18 年市场份额全国第一,成为显示领域最知名的国际品牌之一。海信视像在电视产业领域的光鲜数据和巨大成就归功于其“技术立企,稳健经营”的经营理念。海信视像在国内建设了一流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家电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推动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在激光电视领域的突破。随着消费者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越来越大,海信敏锐地意识到投影技术在满足人们观看电视需求方面有更多技术优势。相比于液晶电视,激光显示可将色域覆盖率从液晶电视的60%提高到90%[23]112-117,且激光投射技术更加适合大尺寸电视。在激光显示技术未有进行商用研发的先例、也未有国内外标准作为参考的情况下,海信坚决地将激光显示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展开研发工作。如今,海信已经完成从激光电视到激光影院系统的全线覆盖,真正突破传统电视企业的垄断和制约,成为中国激光电视行业的领跑者。海信激光电视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划分为3 个阶段,如图1 所示。
图1 海信视像激光电视发展历程
2007 年,海信以基于突破性创新的激光显示项目获得国家“863 计划”支持,技术研发方向为长焦镜头一次成像。2009 年,海信与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应用于激光显示的LCOS 光学引擎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合作研发。2011 年,海信基于长焦镜头一次成像的激光显示样机诞生,但受限于投影机的设计思路,样机的体积偏大、功耗偏高,仍然属于工业化设备,距离家用消费品还有很大差距;同年,海信成立激光显示所,经过研发小组无数次反复实验,投入大量资源对关键部件进行重新设计,最后放弃长焦镜头一次成像,锁定超短焦技术路线。2012 年年初,海信激光电视雏形——DLP 混合光源激光电视技术原型机在2012 年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展出,震惊整个电视行业。与此同时,海信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围绕超高色域色彩调校、用户体验等技术难题等开展联合研发。但尽管如此,海信视像第一代产品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激光电视成本还需要不断降低,技术和市场都还需要不断成熟。
超短焦的技术路线是海信视像经过4 年的试错才确定的正确研究方向,但这项技术本身却是海信视像的短板。2012 年5 月,以李文宗博士为核心的台湾超短焦投影团队整体加入海信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 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信视像展示了新一代样机,该样机分辨率有所提升,但整体系统设计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功耗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亮度没有明显提升、新的镜头设计方案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等。此后,研发团队调整技术方案提升亮度和镜头两个方面。2014 年,凭借激光电视领域的前期创新,海信视像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激光显示标准组组长单位。2014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信视像展出的样机虽然经过对镜头和光源方案的调整,但画质与液晶电视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主要由于缺少激光电视的最后一个技术要素:抗光屏幕。抗光屏幕能针对激光电视短焦的特点,利用光学反射和光学吸收作用使画面更亮。至此,“超短焦镜头+激光光源+抗光屏幕”的激光电视核心显示技术架构终于在不断探索中最终确定。2014 年9 月,海信发布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 英寸超短焦激光电视,实现距离墙面不到0.5 m 的空间内,投射出100 英寸以上的显示画面,售价69 999 元[23]112-117。这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战场上,中国企业第一次领跑日韩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视显示技术上的长期垄断地位。媒体与业内人士评论2014 年是激光电视元年,认为激光显示将代替液晶显示成为第四代电视显示技术[23]112-117。
突破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架构后,海信激光电视完成从实验室技术模型到样机、从样机到可量产产品的过程,但优秀的产品永远不会一夜成型,激光电视与液晶电视还有很大差距,包括亮度、对比度、颜色、均匀性等几十个指标。海信视像积极与激光电视顶尖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合作,比如激光器合作伙伴、显示芯片供应商、屏幕供应商、镜头合作伙伴等,不断进行产品的迭代优化。2017 年1 月,海信4K 激光电视产品获评“全球年度显示技术金奖”,这一奖项是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权威发布,意味着海信在激光显示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准受到国际认可[23]112-117。2017 年4 月,海信成立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体现了海信集团在激光显示技术领域继续前进以及加速对传统超大屏液晶电视全面替换的决心。2017 年至2019 年之间,海信[24]陆续推出红色单色光源激光电视、红蓝双色激光电视、三色激光电视,2020 年发布全球首台卷曲屏幕激光电视,2022 年推出8K 激光显示方案。2020 年,海信持续在光学镜头等薄弱部分加强研发,与德国徕卡相机公司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就加速超短焦激光电视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和普及展开深入合作。
相较于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侧重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突破[25],但最终必然要改变现有市场或创造新的市场。一方面,海信视像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研发和迭代优化,与此同时,自第一代超短焦激光电视面世以来,海信视像就已经开始在为产业化作出努力:在市场策略上,从2015 年至2019 年主要做到整合产业链、引导同行、教育消费者3 件事,通过收购东芝等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其在中高端智能电视市场的占有率,从而实现多品牌的扩张路径,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在供应链端,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做激光镜头和光源,甚至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激光电视的屏幕阵营。除此之外,激光电视在市场上的价值突破,吸引了包括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索尼集团公司等传统电视企业,以及小米集团、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米科技”)、坚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共计30 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加入[26]。2015 年12月,海信在新一代激光影院电视发布会上,与在镜头、芯片等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德州仪器(TI)、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DNP)、日亚等3 家上游战略供应商,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腾讯视频等4 家内容合作伙伴,京东集团、天猫等7 家渠道商城共同成立行业首个激光影院电视产业生态联盟,共同推动激光影院电视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市场普及[27]。2018 年年底,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正式批准成立以海信为牵头单位的激光电视产业分会。在海信带动下,创维电视、长虹电视等骨干彩电企业,以及艾洛维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极米科技等专业激光显示企业、激光上游核心部件企业共计17 家会员组建起国内激光电视领域上下游完整产业链[28]。
从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电视显示技术从第一代以等离子拼接显示屏(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为代表的发光成像一体技术,到近10 年来的发光成像分离液晶电视技术,如今则进入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发光、显示、成像三次分离技术。从运营成本角度来看,OLED 和液晶电视产业升级换代主要依托前端的面板换代,投资过大,而激光显示技术不仅能够完全避免这一问题,还具备大屏化的一系列优势。仅仅十余年,通过海信的不懈努力,激光显示产品不再是工业级的专属精密仪器,而是成为一件家用消费电子产品;激光电视不再是市场的陪衬和补充,而是颠覆了传统液晶电视、抢占OLED 大屏市场份额,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和潮流,推动了一个新兴产业链的布局和变革。
2007 年开始,海信视像试图将激光显示这一突破性创新技术引入电视领域,并通过不断的技术探索和路线调整逐步形成初代产品,再进行迭代优化,实现技术价值突破。这反映出突破性创新演化过程主要可以分为3 个时期,具体如图2 所示。(1)探索研发期。在这个阶段中,海信视像通过4 年的试错时间,从最初的长焦镜头一次成像技术方向,到最终锁定超短焦技术路线,实现了将激光显示技术运用到消费品领域。这体现了突破性创新在商业应用的路径上需要反复试验、反馈调整,不断地纠偏,找准关键技术的正确技术路线,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2)知识物化期。要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产品化,除了关键核心技术外,还需要其他相应的核心部件支撑。围绕超短焦技术路线,通过与液晶电视优势的比较,海信视像进一步完善整机技术架构,最终确定“超短焦镜头+激光光源+抗光屏幕”的激光电视核心显示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基于核心部件确定突破性创新的主要架构,并进一步合作研发激光器等核心器件,不断调整各项参数指标以超越现有市场产品,形成了突破性创新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为知识物化、产品成型奠定基础。(3)迭代优化期。海信视像基于新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确立新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成功将激光电视产业化、推向市场,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这就形成了突破性创新演化的第3 个阶段,即通过寻找新的上下游供应商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同时基于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继续深化研发,加快更新迭代速度,从红色单色光源激光电视到红蓝双色激光电视再到三色激光电视,从2K 激光电视到4K 激光电视再到8K 激光电视,从100 英寸到300 英寸,又转而下探到75 英寸,不断降低产品价格、提升产品性能,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价值突破。
图2 海信视像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路径
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成果产生于企业的价值网络,否则任何创新将停留在技术层面,无法开辟全新市场。海信视像作为核心企业,对激光电视突破性创新进行商用研发,所形成的产业会促使新企业和新顾客的产生,这意味着其价值网络将会重塑,原始的供应商、竞争者、互补者甚至顾客可能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而演化。
(1)在激光电视突破性创新的探索研发期,海信视像主要基于投影机的思路,围绕光学引擎,包括照明光源、显示芯片和成像系统等,进行重点研发,但由于突破性创新的随机性、偶然性、复杂性特点,且海信视像研发团队产业化经验不足,缺乏与产品开发流程相关的标准体系、验证方法等,在实施突破性创新过程中仅凭自身的技术力量无法完成整个光学引擎的研发,因此必然需要寻找外部互补资源,与外部企业协同研究。比如,海信与具有全固态激光显示光源技术优势的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协同创新。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一系列激光显示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国际领先的新型高效率、低成本全固态激光显示光源。与此同时,海信还与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团队进行合作,其中海信与山东大学共同组建的海信研究院成立于2004 年8 月,是中国首家由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的虚拟合作平台,开创了中国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全面共享。
突破性创新在关键技术的探索研发期,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打破传统领域的价值链,开始寻找关键技术互补资源,重新逐步建立新的价值网络。这一时期的主要网络特征是以核心企业与技术资源互补的企业或高校团队合作为主。
(2)在激光电视突破性创新的知识物化期,海信视像确定了“超短焦镜头+激光光源+抗光屏幕”的激光电视核心显示技术架构,如图3 所示。激光电视以投影成像为基本原理,由激光光机和抗光屏幕组成,其中光机包含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光学系统主要为光源器件(激光器)、照明光路(光调制器DMD 芯片)和投影镜头,用于实现基色光的产生、传输、照明以及成像功能,而电学系统包括光源驱动、冷却驱动、视频图像同步控制等,实现对激光器及散热的控制和驱动等功能;抗光屏幕搭配超短焦镜头使用可抵抗环境光干扰、提供增益效果,从而提升激光电视的视觉体验。因此,激光光源、成像芯片、投影镜头和抗光屏幕是激光电视的四大核心部件,直接决定显示成像效果且在原材料成本中占比较高。海信与以李文宗博士为核心的台湾超短焦投影团队合作进行光机技术的研发,李文宗团队技术专长主要分布在激光投影所需的光机、引擎结构、电路、散热等方向,并推出过45 cm 的超短焦光机[23]112-117,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为了将技术研发的样机变成商用产品,海信开始积极与上下游厂商开展联合研发或合作,比如与国内上游厂商开展激光器等器件联合研发。
图3 激光电视成像原理
突破性创新在技术架构的知识物化期,其主要价值网络特征是在核心企业与技术资源互补的企业或高校团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整体结构技术问题,与上下游厂商合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并逐步与供应商建立联系,从而进行产品生产,实现知识物化。
(3)在激光电视突破性创新的迭代优化期,海信视像与激光器、显示芯片、屏幕、镜头等领域的激光电视顶尖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展开合作,进一步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优势,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同时,市场中还涌现众多企业加入激光电视产销阵营,海信将其作为竞争合作伙伴,积极帮助竞争对手建立激光电视销售体系,实现共生关系,甚至向其提供核心零部件,推动上游供应链的变革。至此,激光电视领域重新构建了打通显示芯片、激光器、光学镜片、投影屏幕等激光显示关键部件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技术、产品、渠道、服务等多个层面深入合作,在国内逐步建立更为完整的激光显示产业链,增强国内资源配套能力。海信在与外部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部件自研比重,目前已拥有激光光源模块技术、高效低噪声散热技术、远心照明光路、核心超短焦镜头技术、针对独有芯片的画质提升技术、激光消散斑技术以及菲涅耳抗光幕批量组装技术,相较早期产品在亮度、色域等性能上均有明显提升。海信在激光电视领域的探索,推动国内整个行业价值网络的变化,随着国产厂商在激光电视上下游领域的技术布局逐步成熟以及激光电视起量规模效应有效摊薄成本,除光源芯片和DMD 成像芯片外,整机设计、超短焦镜头和抗光屏幕膜布等材料基本已实现国产化替代。
突破性创新在迭代优化期,核心技术和技术架构愈加成熟,与合作伙伴、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实现市场化、商业化,颠覆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实现绝大多数关键部件国产化,削弱了传统电视领域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地位,同时以良好的产业前景催生了大量竞争合作伙伴。其价值网络特征体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技术企业、团队、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上下游合作厂商围绕的激光电视关键技术、器件核心研发层,其合作关系从探索研发期的强关系逐步转变为迭代优化期的弱关系,并根据迭代优化方向择优更替新的合作伙伴;在核心研发层外,形成以渠道商城、合作伙伴为主的激光电视产业生态联盟,以及以竞争合作伙伴、供应商等为主的激光电视产业分会组成激光电视产业化层,为突破性创新的市场实现提供保障。核心研发圈层和产业化圈层二者相互嵌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立体交叉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如图4 所示。
图4 海信视像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特征
基于上述突破性创新演化以及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随之共同演化的网络特征,构建二者共生演化的基本结构模型如图5 所示。突破性创新通过关键技术路线的探索研发、核心技术架构的知识物化以及产品升级的迭代优化,实现突破性创新技术的产生与成熟,进而通过重构新的产业化层彻底颠覆原有产业链,形成全新的价值网络,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格局;同时,随着网络主体的不断更替,价值网络不断补充完善、网络资源进一步丰富,由此反作用于突破性创新,进一步驱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不断更新迭代。
图5 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共生演化模型
突破性创新作为一种对市场或产业作出颠覆性改造的创新模式,带动整个技术竞争节点、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再造与重塑,是企业获得技术与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弯道超车”、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必要方式。为了提高突破性创新的成功率,核心企业在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同时,要打破固有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网络。本研究通过对海信激光电视突破性创新发展历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探析其价值网络的演化,进而分析二者共生演化关系,构建演化结构模型。研究发现:(1)核心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从技术演化角度主要包括3 个时期,分别是针对关键技术进行实验和研发确定突破性创新商业化技术路线的探索研发期、基于技术路线完善技术架构并形成量产产品的知识物化期、基于初代产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升级的迭代优化期。(2)随着突破性创新3 个时期的技术演化,从市场演化角度,其价值网络完全重构并随之共生演化。在探索研发期,其价值网络表现为以围绕技术路线参与研发的技术企业、团队和高校等为主,在这一时期核心企业对于知识、技术的需求较大,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技术型企业、团队等;在知识物化期,核心企业与激光器、镜头等上下游厂商进行更深层次合作研发,并与新的供应商合作以形成整机产品,其价值网络特征过渡到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企业为主;在迭代优化期,核心企业对于市场需求、上下游产业的需求逐渐增大,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供应商、消费者、渠道商城、市场调研等机构,同时与有关竞争企业建立竞争合作关系,最终形成全新的价值网络,彻底颠覆了传统电视领域产业链。(3)突破性创新的价值网络随着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而演化,在不同的时期网络主体动态变化,不断地进入和退出,为实现创新成果和商业转化提供保障;而相应地,价值网络的形成同时反作用于突破性创新,使企业能够及时更新、调整技术方向和发展战略,进而提高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了如下管理启示:企业要想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突破性创新,不仅要在既定的行业结构中获取资源,还要突破产业之间的藩篱,打破地理有形网络和认知无形网络的锁定,集成多种知识流派,做到异业结盟,实现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核心企业在突破性创新过程中,要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阶段状态和市场需求,调整战略决策,根据突破性创新演化的不同时期相应构建动态的价值网络。对企业领导者而言,要及时提升创新管理理论水平,并审时度势地调整价值网络上的主体及其关系,克服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约束,使突破性创新技术最终投向市场、实现商业转化。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如下局限性:(1)采取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普适性方面存在局限,未来还要采用多案例进行比较研究;(2)数字化、信息化使得数字产业的突破性创新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其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程度会导致技术和市场动态性,因此后续研究中还要更多考虑环境动态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