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桉健
摘 要: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由九座民居院落和一座祠堂组成。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不断发展,大芦村古建筑群从保护、利用和研究等方面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文化遗产生命史的角度对大芦村古建筑群进行調查,以时间为轴线记录大芦村古建筑群的生命历程,通过记录并分析不同的群体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拥有不同层次的认知和由此带来的对于遗产实体的不同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来展示大芦村古建筑跌宕起伏的存续历程,以期更好地实现大芦村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旅游等价值,并为其后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芦村古建筑群;文化遗产;遗产生命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41
0 引言
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由九座民居院落和一座祠堂组成,分别为镬耳楼(四美堂)、三达堂、双庆堂、东园、富春园、东明堂、陈卓园、杉木园、蟠龙堂和劳克中公祠,是明、清两代大芦村劳氏家族营建起来的家族院落与祠堂。大芦村古建筑群占地总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房屋总数逾900间,是目前广西区内传统建筑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古建筑群之一(图1)。
历史上,自大芦村劳氏一世祖劳经营建劳氏祖屋镬耳楼开始,随着劳氏家族人丁的不断增多兴旺,劳氏族人在这片芦苇地上逐步营建起庞大的家族院落。从明代中期1546年至清代末年1904年的整整三个半世纪中,大芦村劳氏先祖们在大芦村这片茫茫的芦苇地上挖池筑塘、修屋造园,不断繁衍生息。这些古老的传统建筑而后经历了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在后来随着钦州地区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最后随时代的发展成为人们眼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芦村古建筑群,静静地向世人诉说它的过去。
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浓厚时代性色彩的命题,“当今世界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而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其中之一即表现在尽可能多的留存不同地域里的不同文化样态。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当下而言,大芦村古建筑群无疑是当地村民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象征,是当地居民的认知中区分“我群”与“他群”的重要标志。而随着大芦村遗产旅游开发的开展以及这些古老宅院的文保等级的不断提高,大芦村古建筑群在当地居民心中的象征意义无疑伴随着强大的文化自豪感。
另外尤为关键的一点是,“文化遗产既是人们认为有价值需要加以特别保护以留传给后人的事物,同时也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下的产物。在所有具体的个案中表达和认识到的遗产价值,无不深深打上不同的价值主体、遗产话语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烙印。因此,价值主体、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形塑文化遗产价值的三个关键因素;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不断地改变演化着自己的思维和视角,而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人们的遗产观念的变化,其背后都是人的思维、态度和视角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①。
“对遗产的生命历程进行记录,尤其是建筑遗产,在遗产保护中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实现遗产的各种价值、开展有效保护的前提。”同时,遗产是人们立足于当下,回溯过去、求证过去、建构过去的一种新的表述和实践的途径,而回溯遗产的生命史,则是当下达成这种途径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调查探究大芦村古建筑群的遗产生命史,对于围绕其所展开的各项工作,如研究遗产价值、构建族群认同、实施保护修缮、开展合理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兴起
彭兆荣在《文化遗产学十讲》中指出:“理解遗产,首先要理解遗产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这种不可剥离的历史语境既是指遗产赖以依存的自然生态时空,也是指遗产赖以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特定共同体的社会传统。”②
大芦村古建筑群诞生和不断扩大的年代,是中国宗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在这样的宗族社会环境中,大芦村劳氏族群不断繁衍壮大,族人们一代又一代通过科举考试和经营田产等方式成为地方上的望族,逐步营建众多表述岭南地区独特人居理念和追求的家族式院落建筑群。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到解放以前的将近四百年时间里,由于社会变化非常缓慢,社会阶层相对稳定,大芦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也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大芦村劳氏家族建筑群一直按照其营建之初的建造理念进行使用。
大芦村劳氏家族建筑群落在这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对于处在当时以乡绅和宗族为主导的社会来说,庞大而华丽的家族院落绝对是令人向往的,这是一整个家族长期奋斗的结果,并成为族人的标记与骄傲。同时,当时的风水观念认为,一个人以及其背后的家族的兴衰,与其所住的住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在这种认知之下,大芦村劳氏家族的建筑群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一直得到了族人的精心呵护。如古建筑群中的三达堂内官厅前廊上的两根柱子并非现在的方柱造型,建成之初是以青砖磨圆后砌成的圆柱状砖柱。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到了民国初年砖缝之间开始向外渗水,对于当时认为纳水即是藏财的劳氏家族来说,修补砖柱即是守住财富田产和祖宗基业,因而极其重视。族人们特意托人花重金从广州购回了当时还相当罕有的“红毛泥”(即外国进口水泥)来进行修补(1988年,由于柱体老化开裂并长期渗水,当地文物工程队对其进行再次修补,在圆形石柱的前后两侧用现代水泥进行加固,制作为方形式样),足见大芦劳氏族人对于其家族院落的珍视程度(图2)。
2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多舛命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大芦村劳氏族人中的地主阶层让出居住了数百年的家族院落,让村中的贫下中农们居住。从此,大芦村中的劳氏古宅群落便不再是村中乡绅显示财力和权力的场所,曾经为众人向往的高宅深院虽然仍是村中最为光鲜亮丽的住宅,但却也能分配到村中贫苦农民的手中。同时,许多劳氏家族院落中宽敞高大的主、辅屋中轴线建筑则成了村公所的办公室、人民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室、卫生所的诊所等为村民服务的公共场所,如三达堂官厅内西侧山墙上至今仍镶嵌着当年作为小学教室时所使用的黑板。
1958年5月,全国各地普遍开始大炼钢铁运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各地群众多以土法小高炉进行炼钢。由于大芦村古建筑群大多以优质的青砖砌成,拥有一项各地都没有的资源优势—大量的青砖。在那个劳动生产高于一切的年代,大芦村民们自然不会认为拆除劳氏古宅的青砖墙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生产有何不妥,于是拆除了一段三达堂后花园的围墙用以修造炼钢炉(图3)。但是村民们随即发现拆下来的青砖由于烧制规格太过巨大,并不适合制作土法小高炉,大芦村的古建筑群落由此逃过一劫,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拆除。而在随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村民们将东园老四座中的多扇木制大门拆卸下来供当地人民公社烧柴做饭使用。
紧接着,自1966开始的十多年时间里,大芦村古建筑群依然占据人们注意力和视野中的重要位置,但大部分已经成为当地学校、卫生所等公共场所以及村中贫下中农住所的古建筑群没有遭受过多破坏,基本得以保留下来。
3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沉寂与复苏
1978年,中国大地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芦村中的劳氏古宅群落逐渐滑向了人们视野的边缘地带,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失去了村民的视野关注,这些劳氏古宅院便安静地盘卧于村中,而时光也在它们身上留下了许多失修、破败的痕迹。
在这段时间里,对大芦村古建筑群落最大的影响来自自然界。很多无人居住的外围廊屋、斗底屋、炮楼变得破败不堪,前后庭院以及中间的多进天井等地方都长满了杂草。然而除了自然界地对古建筑群缓慢而持续的伤害以外,人为伤害仍然偶有发生。由于人们并没有尊重遗产的认知,因此也谈不上所谓的保护。如村中的一位孤寡老人由于贫困以致家中无床,便把镬耳楼官厅里的一块匾额拆下,将匾额上的阳文雕刻悉数铲去,当作床板使用。
此外,集体性的人为破坏行为也时有发生,如三达堂内西侧的廊屋背后原有一座青砖修筑的炮楼,而在大芦村小学修建新校舍时,由于缺乏购买建材的资金,于是将这座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炮楼拆卸,使用炮楼的青砖来修筑小学的校舍。
在这一时期,大芦村古建筑群的沉寂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彼时的中国,遗产旅游的热潮远未兴起,遗产研究和文物保护的认识也还未扩展到中国南方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大芦村的古建筑群只能默默地承受自然的侵蚀和偶尔的人为破坏。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条件在历史上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同一历史建筑的价值认同和兴趣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向,甚至会发生重大的转向。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遗产旅游的浪潮开始席卷全中国。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被各地政府所看好,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进行旅游投资和开发。紧接而来的世界申遗热潮使遗产旅游受到的重视空前高涨,在中国许多地方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头号招牌。同时,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重要的传统建筑到历史文化名城,再到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研究和保护都逐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大芦村内这些曾经富丽堂皇的高墙深院在过去世代中则代表了这个单姓主导的大村落和村内族人的辉煌过去,这也是它们数百年来持续获得村民们视野关注的原因。而在经历短暂的沉寂之后,这时的大芦村古建筑群开始从视野的边缘以新的定位与意义逐渐回归人们的关注之中。1999年,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大芦村古建筑群为第二批县级文保单位,大芦村古建筑群由此正式以官方认可的“文化遗产”身份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图4);2007年6月大芦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芦村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伴随着一系列头衔而来的是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出现。1999年10月1日,大芦村民俗风情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根据灵山县文旅部门的统计,截至2015年,该旅游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已超过200万人次。
由此开始,大芦村古建筑受到了人们追捧。但与以前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大芦村古建筑群受到的重视和认可更多来自村庄以外的世界。随着整个人类世界对于遗产的认知和重视不断深化和增加,特别是国内的文化遗产相关事业的蓬勃发展,大芦村古建筑群作为传统民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外部进入古村落的视野所带来的除了旅游人群的脚步外,还带来了全新的认知视角,由此大芦村古建筑群开始了全新的命运。随着外部视野的进入,人们开始以文化和遗产等视角凝视大芦村古建筑群。从新的认知角度出发,大芦村古建筑群逐渐脱离村民口中“老屋”的身份,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充满魅力的艺术作品以及劳氏族人世代奋斗的象征。
随着外部视野的进入,大芦村开始了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给大芦村古建筑群带来身份和认知的完全转变外,这种变化固然是对遗产有益的,但也给古建筑群的建筑实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素质低下的游客会在游览过程中顺手牵羊,把一些建筑附属物件如门窗的雕花、木雕的雀替等偷走,甚至曾经发生过针对古建筑群内的古董家具的盗窃案。对此,无奈的村民们只好将院落内的可移动物件全部搬离,有价值的物品都小心保藏起来不再对游客做开放性展示。虽然大芦村古建筑群仍然敞开怀抱迎接纷至沓来的游人,但是其“展示过去的文化样态”的功能已有所下降。同时,片面追求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大芦村古建筑群及其附属的人文景观发生了变化。如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在大芦村中最大风水池—榕树塘周边新建了多处建筑物,使其极具传统风水营建理念的葫芦形轮廓发生了改变。
从以前村民眼中无人问津的破败老旧大屋,进入全国文保单位名单中,成为各地游客、各领域专家学者眼中的文化瑰宝;从视野边缘重新回到焦点之内,当人们面对这些几百年前先人留下来的遗产时,这一次所关注的,不再是破坏,不再是挪作他用,而是如何保护修缮,如何深挖价值,以及如何展示祖先的瑰宝。透过大芦村古建筑群生命史上所出现的多次认知变化,当人们再走进这些有着数百年沧桑岁月的古老建筑时,也将更格外懂得珍惜先辈们遗留下来的遗产和文化。
4 结语
通过对大芦村古建筑群生命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在这个小村落里看到这四百多年间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碾过的痕迹,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里对祖先的遗物持有的不同态度对这些古老的砖瓦遗物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并留下了众多值得人们在当下和未来去深思的行为印记。遗产之所以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是因为它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一种历史存在样态。而遗产发生的变化,则往往能反映人类历史存在样态的变化,“透过发生在遗产身上的历史,人类可以了解过去的人如何认知过去,现在的人如何认知过去,并为未来的人如何认知过去提供宝贵的借鉴,并为现在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③。
注释
①出自郭立新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遗产价值的形塑机制”课程讲义。
②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③出自郭立新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课程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