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协调视角下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的关系研究

2024-05-04 04:22段逢树
中国商论 2024年7期
关键词:空间计量流通产业耦合协调

摘 要:文章基于产业耦合视角,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的关系进行探究,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比对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影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每万人专利拥有量都能正向影响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但平均受教育年限经检验并不显著,即受教育年限对两个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检验,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以及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均对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影响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一数据表明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并不会显著促进或阻碍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信息和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产业;流通产业;空间计量;产业耦合;耦合协调;产业协调发展

本文索引:段逢树.<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7):-151.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a)--0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已成为常态,市场的需求对流通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商贸流通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流通企业要想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继续生存,转型升级成为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信息产业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兴的信息技术推动了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加速融合。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信息和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回顾以往学者的研究,学者们比较关注信息产业与流通产业间的关系,不少学者提出两者间存在密切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从空间角度深入探讨两个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影响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为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假设

第一,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随着物质资本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固定资本存量的积累,当地社会经济和各类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固定资本作为物质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存量越大,越能显著提升各产业的产能,进而促进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快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第二,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的优劣多以该地区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来评估,就产业自身而言,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力资本的规模与质量与产业协调发展之间具有正向关系。第三,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依靠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更是如此,高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均有利。第四,据相关学者研究,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能够反映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有利于压缩企业购置成本、通信成本,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作为服务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到整体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即在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下,相应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市场环境越有利,所以,第三产业的占比至关重要。第五,政府出台的任何产业政策初衷都是为了帮助各产业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政府对信息化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为推动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助力流通产业顺利实现信息化转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便利条件,此举也对流通和信息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综上,本文提出假设1~5:

假设1:固定资本存量能够正向影响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假设2:人力资本对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假設3:技术进步对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4:产业结构优化对流通、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5:产业政策正向影响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为深入了解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本文将中国各省市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耦合协调度(D)定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为物资资本(K)、劳动力数量(LN)、劳动力质量(LP)、技术创新(R)、产业结构(I)和政策支持(P)。物资资本以各省固定资本存量为依据,亿元为计量单位;劳动力数量通过统计各地的职工人数得出,万人是计量单位。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指标对劳动力质量评估,“年/每人”是计量单位;以每万人专利申请数量为指标对技术创新的能力评估;以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评估产业结构;政策支持则选取各省市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支出作为衡量标准,亿元为计量单位。本研究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省统计年鉴,选用30个省市2013—2021年面板数据来测度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耦合协调度。

2.2 面板数据模型

本文分别用K、LP、LN、R、I、P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数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共六个影响因素。因需测算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假设上述影响因素符合C-D生产函数,采用面板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改写,并进行具体分析,得到最终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为方便研究,简化上式如下:

2.3 空间计量模型

为深入研究两种产业间的空间集聚效应,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测度。在模型中,广义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如下。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中不同元素;xitk为第k个外生性解释变量;μi为区域i的个体效应;θk为外生解释变量空间滞后系数;γt是时间效应;α是截距;εit是误差项;φ指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指因变量空间滞后系数。τ的数值情况表示面板数据的动态或静态,若τ非零,表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反之为静态。当φ为0时,广义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将同时展现出内生交互效应和外生交互效应,进而转变为空间杜宾模型的形式;当φ为0且θ取值为0时,仅有内生交互效应,原模型变形为空间滞后模型;当θ、τ和φ取值均为0,则模型变为空间误差模型。根据上述限制条件可以推断,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均源自空间杜宾模型,是其衍生出的特殊类型模型。本文选择hausman来建立模型,利用Stata14进行软件建模,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Wald、LR检验。

3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回归分析时,要对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共线性进行检验,若变量间相关或多重共线,会使系数估计值不准,显著性减弱,经检验,所有变量并无高度相关性和共线性。本文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p=0,说明假设的六个影响因素指标适用于应用固定效应模型。

3.1 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3.2 稳健性检验

前文理论提到技术进步可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测度,为保证实证结果准确可靠,本文以每十万人中高等院校在读人数来衡量技术进步指标,对数据采取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对比上述两表,不同变量的系数以及核心解释变量具有极强显著性和一致性,回归结果稳健。

4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4.1 空间相关性分析

(1)Morans I指数。本文采用Morans指数来检验空间相关性。 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若该指数为正值,则说明空间相关性为正,且取值越接近于1说明单位空间正相关程度加强,关系越紧密。但是,假如Morans I的取值为负数,并接近-1,表明其负相关程度逐渐增强,空间差异性越发显著;若取值接近0,则代表各空间单位间的关联性非常微弱,处于较独立的状态。本文对2013—2021年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耦合协调程度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Morans I取值大多在(0,0.1)范围内,超过该范围的取值也大多在0.1左右,且P值均为0.000,这就说明,在空间上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正向相关关系,表明中国各省流通和信息产业在长期稳定的空间内,其耦合协调发展呈现正相关。

(2)Morans I散点图。经测算,2013—2021年中国的信息产业和流通产业耦合协调度为0.471、0.505、0.456、0.478、0.498、0.496、0.511、0.497、0.501,其中,2012年耦合协调度为0.456,取值最小,相比而言2016年和2011年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较高,Moran散点图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区域间的相关性做深入研究。图1~图2分别为中国信息产业与流通产业2017年和2018年耦合协调度的Moran s I散点图。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故本文仅对2014年、2018年的散点图做深入分析。两个年份中一、三象限的省份占70%以上,这说明在空间分布上,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表现出正相关,验证了两个产业在空间上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Moran s I指数和散点图,对两个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做了深入分析,证明了两个产業在空间层面是明显的正相关,故空间要素是影响信息产业与流通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到该因素,本文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做进一步研究。

4.2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技术效率的空间误差项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在发展环境差异较少且邻近的区域,空间因素对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从1%的显著性水平进行分析,固定资本存量的增加能够正向推动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这一数据代表资本投入在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符合文章假设。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劳动力数量同样能正向促进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且作用明显,故增加劳动力数量能有效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但劳动力质量指标并不显著,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流通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远超过对质量的追求,因此劳动力数量在该产业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力,而对劳动质量的要求则相对较低。此外,在5%显著性水平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推动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表明,实现两个产业的协调共进,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符合上文假设。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占比对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实证结果,第三产业占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对两个产业协调发展的促进力度最为显著,也就说明第三产业对推动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的显著水平上,产业政策的支持也正向促进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表明当前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能够扶持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每万人申请专利数量、固定资本存量、政府财政支出以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六个指标对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影响因素中,除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外,其他指标均能正向促进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且固定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数量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颇大,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产生显著影响。

5.2 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行政等方面政策,减少两个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流通产业应压缩产业信息技术成本,积极支持自主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探索并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助力其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对于信息产业,政府在降低税收的同时,可以为信息技术的研发注入动力,支持产学研结合,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第二,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政府要梳理流通产业和信息产业人才紧缺情况,相应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为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政府可以承诺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人才在当地更好的就业和生活,如解决住房、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问题,实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不仅如此,还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技术,组织产业精英集中学习,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重视职业教育,注重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李肖萌.流通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0.

占智康.信息产业对流通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董承华,刘国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业效率的路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31-34.

项姬秀.跨境电商与物流链的融合发展: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108-110.

陈智.人工智能的消费升级效应及其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122-125.

谢红岭.农村消费升级与流通产业集聚的耦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146-149.

猜你喜欢
空间计量流通产业耦合协调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流通产业的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我国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模式、内涵与动力机制
空间计量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现状研究
基于六普数据湖北省出生人口孩次性别比的空间计量分析
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