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趁
摘 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骨耜制作与功能;宗教与仪式象征;农业经济背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26
大汶口文化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我们揭示了那时文明发展的脉络与特点。在这一时代,人类不仅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社会组织、信仰与仪式上也形成了复杂的结构。骨耜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文物,成了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关键窗口。它不仅仅是一个实用工具,更蘊含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信仰等。通过对骨耜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讨大汶口文化:从制作技术看,它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形态和功能上看,它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从它在仪式中的使用和象征意义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信仰。因此,骨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便于更深入地探索和了解大汶口文化及背后的社会、经济和信仰世界。
1 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的材料与制作工艺
①出土骨耜的种类与数量统计。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种类繁多,主要分三大类:耕作用的大型骨耜、家用的小型骨耜和仪式用的特殊骨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工艺发展和使用需求。
耕作用的大型骨耜多由大型动物的长骨制成,坚硬耐用,能适应长时间的劳作,其数量占出土骨耜的60%。这也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们对农具的高度依赖。
家用的小型骨耜形态多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掘土、挖野菜等。这类骨耜多由中小型动物的骨骼制成,其数量约占出土骨耜的35%。
仪式用的特殊骨耜数量较少,其数量仅占出土骨耜的5%,但每件都工艺精湛,表面常有雕刻或图案。这表明它们不仅是实用工具,更具有重要的象征和礼仪意义。这些骨耜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是对神明的供奉或作为权力、地位的标志。
②制作原材料的来源与选择。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制作原材料多源于动物骨骼。根据考古和生物学的研究,这些动物骨骼多来自家畜和部分野生动物。
家畜(尤其是家牛和家猪)骨骼是主要的原材料来源。这些家畜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被广泛饲养,提供了大量的骨材。家牛的长骨由于硬度强和耐磨性好,成为制作大型骨耜的理想材料。而家猪的骨骼由于相对较小、轻便,多被用来制作家用的小型骨耜①。
除家畜骨骼外,部分野生动物骨骼也用作骨耜的原材料。例如,鹿骨和羚羊骨骼因其坚韧性质,常被选为制作特殊骨耜的材料。这些骨耜往往具有特定的仪式意义或者是为某种特殊需求而定制的。
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骨的质地、硬度和大小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制作者会根据骨耜的预定功能和用途,仔细挑选合适的骨材。这种选择不仅关乎工具的实用性,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信仰习惯紧密相关。
此外,部分出土骨耜在材料上展现了混合使用的特点,如一个骨耜可能同时使用了牛骨和鹿骨。这种混合使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材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对工艺的高度掌握。
③制作技术的详细探讨。大汶口文化中的骨耜制作技术显示了那个时代高度发展的手工艺水平。出土文物说明了骨耜的制作遵循了一系列精确的步骤和技术方法,以确保其功能性和持久性。
原始的骨材料在加工前经过仔细挑选和处理,去除骨肉和骨髓是基础步骤。为确保骨材料的纯净和均匀,要长时间晾晒以降低其内部水分、提高其硬度。
磨制技术在骨耜制作中占有核心地位。工匠使用石质、玉石或其他硬质材料作为研磨工具,逐步打磨骨材,形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在磨制过程中,持续对骨材料进行水洗,既可以去除骨屑,又有助于监测骨材的厚度和均匀度②。
雕刻技术则应用于那些具有仪式意义或特殊用途的骨耜。这些骨耜的表面常常被雕刻有精细的图案、纹理或符号。雕刻技术要求工匠具有高度的技艺和对材料的深入了解,以避免在雕刻过程中损坏骨材。
对于特定的骨耜,还可能经过染色或涂饰处理,以增加其美观性或为其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采用的染料可能来自植物、矿石或其他有机材料,经过特殊的制备和应用,使骨耜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光泽。
2 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形态、功能与使用
①形态与工艺。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形态与工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和技术水平。骨耜展现了多种形态,每种都与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相适应。
大型骨耜主要为直角或略呈弯曲的形态,两端分别为操作手柄和用于耕作的工作端。工作端常常经过仔细打磨,以增强其坚固度和耐磨性,使其适应土壤中的劳作环境。而手柄端则经过精细雕刻,以适应人手的握持,并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
小型骨耜则展现更多样的形态,既有简单直线型,又有弯曲或复杂的形状。这些骨耜的制作工艺通常更为精细,反映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某些小型骨耜在工艺上还融入了当时的装饰风格,如浮雕、镂空等技法,增添了骨耜的美观性。
仪式用骨耜往往拥有最为精湛的工艺和最为复杂的形态。这些骨耜的表面可能装饰有象征性的图案,如神兽、神话故事或其他有关信仰的符号。其形态与实用骨耜有所不同,往往更为细长、纤细,以适应仪式中的特定需求。
在工艺上,骨耜的制作过程往往涉及多种技术的结合,包括磨制、雕刻、染色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确保了骨耜的功能性,还在视觉和触感上为使用者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每件骨耜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继承。
②功能的推断及验证。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功能推断主要基于其形态、制作工艺、使用痕迹以及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关联分析。这种推断是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解读。
基于骨耜的形态,可以推断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长而坚固的骨耜很可能用于翻土、耕作或开垦。其特定的形状和尺寸适应了土壤的特性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而小型、精细的骨耜则可能用于家用、园艺或特定农作物的种植。
仪式用骨耜的功能推断更为复杂。其精细的工艺和特殊的装饰可能意味着它们在宗教、祭祀或其他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用途。这些骨耜可能与某种信仰、仪式或传统紧密相关,成为连接人类与超自然力量的桥梁③。
功能的验证则需要依赖其他的考古证据。例如,骨耜出土的地点、与其相邻的其他物件、使用痕迹、残留物质等都为功能的验证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与其他工具、陶器或生活遗迹的对比,可以进一步确认骨耜的具体应用领域。
微观分析技术为功能验证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骨耜的表面,以确定其在使用过程中与其他材料的接触情况。残留的土壤、植物颗粒或其他有机物可以为骨耜的使用环境和功能提供直接证据。
综合形态、工艺、考古环境和微观分析的结果,对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功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推断和验证。这不仅揭示了骨耜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而且为了解大汶口文化的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使用痕迹分析。使用痕迹分析为研究大汶口文化骨耜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证依据。骨质的自然特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成了反映当时生活方式和技术的宝贵信息源。
骨耜的磨损程度和位置为其使用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持续的、集中的磨损通常意味着骨耜在某一特定部位承受了大量的压力或摩擦。例如,骨耜工作端的深度磨损可能表明它被用于硬质土壤的劳作,而边缘的刻痕则可能暗示了与其他材料的接触或特定的操作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骨耜上的使用痕迹与特定的活动相关。如骨耜上的切痕、划痕或碎裂痕迹可以揭示其在加工食物、制作工具或其他日常活动中的作用。
微观分析技术进一步加强了使用痕迹分析的精确性和细节性。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并细致观察骨耜的表面,揭示微小的划痕、磨损或其他形态的痕迹。这些微观痕迹往往为骨耜与其他材料的接触方式、频率和强度提供了详细的信息。
除了形态痕迹,残留物分析也为使用痕迹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骨耜上可能残留有土壤、植物颗粒、动物组织或其他有机物质。通过对这些残留物的化学或分子分析,可以确定骨耜的使用环境、对象和方式。
3 骨耜的象征意义与大汶口文化背景
①社会与文化背景。大汶口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开始显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等领域都有显著的进步。
大汶口文化中,农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广泛种植稻米、黍、小麦等农作物,并伴随着相应的农具和技术的发展。农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器、骨制品、石器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汶口文化中的社会分工也趋于明确。手工业者、农民、猎人和祭司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开始出现。这不仅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还为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一时期,大汶口文化的定居点呈现出明确的规划和布局。居民点的大小、形状和布局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功能。中心地区往往有大型的公共建筑和仓库,显示出集中管理和存储的需要。
宗教信仰在大汶口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各种祭祀场所、雕塑和图腾都是这一时期宗教活动的直接证据。这些信仰和仪式不仅仅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更是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解读。
②骨耜與当时宗教、信仰的关系。大汶口文化时期,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骨耜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焦点。
骨耜在某些宗教仪式中被作为祭品或供品。这些仪式可能与农业、生育、死亡或其他自然现象有关。骨耜的选用可能源于其在农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它成了与土地、生长和繁衍相关的象征。
在一些考古遗址中,骨耜与其他宗教物件,如雕像、玉器或骨片同时出土,暗示其在某些宗教仪式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再者,骨耜在某些墓葬中的出土情况表明,它可能与死后信仰有关。被埋葬的骨耜可能作为随葬品,保证逝者在来世可以继续从事农业活动。或者骨耜也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性的象征,帮助逝者在来世避免邪恶力量。
除此之外,骨耜的某些设计和装饰,如雕刻的图案、纹饰或其他符号,可能与某些神话、传说或神灵有关。这些装饰不仅是纯粹的艺术创作,还承载了特定的宗教或信仰意义。
③骨耜在礼仪、仪式中的使用及其意义。在大汶口文化中,礼仪和仪式被视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维系社会秩序,强化集体认同,同时也是与超自然力量交流的桥梁。在这一背景下,骨耜的存在和使用与这些仪式活动紧密相连。
考古发掘中多次出土的骨耜,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工艺精湛的或特别设计的骨耜,很可能在某些重要的礼仪和仪式中起到核心角色。例如,在农业仪式中,骨耜可能作为一种祭品,象征着生育、繁衍和收获,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与感激。
此外,某些具有特殊装饰或标志的骨耜可能是特定仪式的关键物件,如成年礼、婚礼或其他社会仪式。它们可能代表了某个家族、氏族或部落的标志,或者承载了某种特殊的神话或传说。
在死亡与葬礼仪式中,骨耜作为随葬品存在,表明了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寄托了对其来世的祝福。骨耜的这一使用暗示了其在死后信仰中的特殊地位,作为与土地、生长和繁衍相关的象征,它确保了逝者的灵魂在来世得到滋养和保护。不是所有的骨耜都直接与宗教仪式或礼仪活动相关,一些可能仅是日常使用的工具,但其在仪式中的使用则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将日常与超自然、世俗与神圣联系起来。
4 骨耜与大汶口文化的经济背景
①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推断。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和进步。骨耜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农具,为了解当时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关键线索。
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骨耜暗示了当时对农具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与稳定的、集中的农业生产相对应,可能意味着当时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和粮食储备。此外,骨耜的制作和改进也指向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表现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追求。
通过对土壤和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发现大汶口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和产量,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在当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不同地区的骨耜形态和设计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差异和特定环境下的农业实践。
此外,与农业相关的其他遗迹,如仓库、磨坊和水利设施,也为推断当时农业经济状况提供了线索。这些建筑和设施表明了当时对农产品储存、加工和分发的需求和能力,也反映了农业生产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
综合上述,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具有较为完善的生产、储存和分发体系,而骨耜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见证了这一时期农业的繁荣和进步。
②骨耜的生产与交易。大汶口文化时期,骨耜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出土的骨耜数量众多,材料选取精细,制作工艺精湛,这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生产者或工匠团体。
对骨耜的生产,选择适合的骨材是关键。考古证据表明,当时的生产者倾向于选择大型动物,如牛或水牛的骨头,因为這些骨头具有足够的大小和强度,适合制作骨耜。这也意味着当时的社区与畜牧业或狩猎业存在密切的关系,能持续供应高质量的骨材。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和方法。首先,他们会将骨材进行初步加工,去除多余的部分,并将其打磨到所需的形状和大小。其次,通过刻画、打磨和研磨等多种技术,工匠们进一步加工骨耜,使其更加坚固和锋利。
骨耜的交易也是大汶口文化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耜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骨耜在制作工艺和装饰上存在差异,这暗示了骨耜在各个社区之间存在交易和流通。交易网络可能涵盖了大汶口文化的整个分布区域,甚至超出了这一区域,与其他文化和社区进行交流和交易。
此外,骨耜的交易并不仅限于实际的农具使用,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是社会地位的标志,用作礼品或交换物品。这种多重功能使骨耜成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经济活动的关键物件,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结论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的一段宝贵历史,其遗留下来的丰富文物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其中,骨耜作为该文化的代表性农具,不仅揭示了当时农业经济的状况,还反映了社会、宗教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对骨耜的研究,可以看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的繁荣,工艺的进步,以及交易网络的扩张。同时,骨耜在礼仪和仪式中的使用,以及其与宗教、信仰的紧密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综合来看,骨耜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而且是大汶口文化中一个复杂的象征符号,为我们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关键的视角。
注释
①宋雪慧.1959年发掘大汶口墓地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分期[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3):8-10.
②左豪瑞,王涛,朱光华,等.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何楼遗址大汶口早期动物资源利用初探[J].南方文物,2020(1):153-159.
③何驽.陶寺遗址ⅡM26出土骨耜刻文试析[J].考古,2017(2):9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