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4-05-03 13:01王静婷刘宝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

王静婷 刘宝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塑造已成为“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革新的必由之路。该文分析了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从推动“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拓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推进“互聘共享”双师体系四个方面探析“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27-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和未来我国人才培养和开发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由此可见,我国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结合[2-4]。“双一流”背景下,将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计算机类专业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双一流”背景下,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心任务,而工程实践能力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则显得至关重要。

1 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培养的现状

1.1 部分人才培养方式重形式轻内涵

很多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其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受就业市场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来实现人生价值,但创新创业素质现状不是让人很满意。我国一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民办高校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开设工程实践类课程,但是,教学中提供的实践实训场所难以满足学生的真实体验需求。而且,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差,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一些企业实践也是形式重于内容。校外实践期偏短,很多环节停留于走马观花,学生难以深入生产一线,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1.2 部分人才培养手段偏离育人目标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施的实践教育过分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同时,实践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开设选修课程、举办设计大赛和设立创新创业基地等层面,没有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践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系统培养。对民办高校而言,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不明确,将会严重影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民办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高度。因此,工程实践与产教融合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民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对高等教育、企业经济的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1.3 部分工程实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程实践课程要求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强,同时还要有一定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但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理论强而工程实践经验少,不能真正地实现工程实践思维、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校企协同、优势互补、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的介入可解决传统工科建设中师资方面的“老大难”问题。

国内对“双一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起步较晚,主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模式为主,这些教育模式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按照“双一流”标准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将“双一流”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個人职业规划,尤其是与民办高校的特色紧密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举措

2.1 积极推动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

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应以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即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通过组织校、企业导师的交叉听课、经验交流等活动,认识相互之间的不足,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力求使更多的课程实现从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化,将计算机类课程众多知识点、案例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因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师生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培养满足岗位能力需要的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5]。

2.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拓宽

民办院校将“双一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视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把“双一流”目标有机嵌入教学大纲和教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由教育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所组成。教育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实践”组成;实验教学体系由“特色实验模块、专业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相结合;内容体系是夯实“理论、实践、实务”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

除此之外,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建立工程实验为基础的基本技能教学体系、以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应用技能教学体系、以工程实习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制定“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竞赛”“实验室建设”“基地实训”等项目为依托,以校企共享实践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为抓手,优化双师体系,凝练典型案例,推动实践教学创新,加强计算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双一流”目标对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持续引导作用。

2.3 完善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与合作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探讨,确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从“实用、必要”入手,设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赖于经验的积累,也必须依靠理论的指导。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目标导向,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严格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检测,并以目标是否达成评价教学效果、指导教学反馈,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其“导教、导学、导测”的基本功能。

2.4“双一流”背景下的“互聘共享”双师体系推进

民辦院校计算机类专业除了将“双一流”目标融进工程实践教育外,还需要多渠道引进“双师型”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如聘请著名企业家、知名创业校友到校担任导师,建立“双创”导师人才库,完善师资体系,打造思想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注重过程跟踪,建构“双创”与专业教育融合管理服务平台,保障工程实践教育质量。

3 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效果

以西安翻译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第二课堂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操,在工程实践能力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22年,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一项;全国蓝桥杯决赛获得国家三等奖一项、省级多项;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同时,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立项和结项比例明显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提高的同时创业率也大幅提高。

4 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推广价值

“双一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健全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注重企业的参与,实现覆盖工程实践意识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总结原有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联合企业、行业与产业协会,建立协同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双一流”背景,积极实践,打造在同类应用型院校具有示范性的成果和可以推广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赢模式;其次,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再次,共建满足区域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专业方向课程;最后,共同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计算机类专业多层次应用型人才。

5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搭建民办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之间的桥梁,而且通过培养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进一步促进民办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完善。另外,建立“双一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校企合作,满足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高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时代对“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双一流”的民办学院与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继续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5(24):41-43.

[2] 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36-37.

[3] 赵小春,赵美玖,彭沙沙.基于OBE理念的职业本科工程造价校企合作探究[J].大学,2023(1):14-17.

[4] 李涛,李锋“. 四创融合”背景下的产品设计PBL教学探究[J]. 设计,2021,34(22):143-145.

[5] 支侃买.新工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0):161-163.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
强化系统能力 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可控人才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