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新闻媒体对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使命任务与实践目标

2024-05-03 08:48:24李莲
新闻爱好者 2024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

【摘要】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是一道难题,主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破解这个难题负有主体责任,主流新闻媒体既要以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为根本使命,不断扩大中国话语的传播范围,又要以起底西方新闻媒体的话语“陷阱”为重要任务,为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创造条件,还要在工作方法上着力,维护其传播权力,改进其传播方式,增强其传播能力,为中国话语更好走向世界提供支持。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新闻媒体;话语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但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话语既面临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又面临“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好”的传播问题。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处于舆论场的最前线、思想交锋的最前沿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肩负传播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关键是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提升主流新闻媒体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水平。

一、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是主流新闻媒体的根本使命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出更多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也要求中国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国际话语传播中,肩负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1]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担当。在西方新闻媒体凭借其发达的经济优势以及先进的科技优势大搞文化和信息渗透、舆论围攻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话语影响,首先就是确保主流新闻媒体“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2],这既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长期执政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进行舆论引导的根本所在,更是主流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斗争中站得稳、靠得住的关键之处。一方面,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没有变,主流新闻媒体才能在中国话语的供给过程中拥有源源不断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新闻媒体传播的中国话语才能打上中国的烙印、体现中国的风格、展示中国的气派。

(二)主流新闻媒体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历史机遇

中国话语是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经验的理论表达和话语呈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主流新闻媒体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媒体时代既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的时代,又是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主流新闻媒体首先面临的是新兴的传播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技术的转型升级是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机会,从2G到5G,从电子传播到智能传播,主流新闻媒体迎来了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关键时间点。其次,主流新闻媒体面临的是多元的传播平台,传播平台的力量不容小觑,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传播会展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使得中国话语能够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传播,主流新闻媒体进入了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新阶段。最后,主流新闻媒体面临的是丰富的传播形式,与以往较为单一的传播形式相比,中国话语不仅能够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传播,也能够以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这为其无障碍、无歧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主流新闻媒体打开了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崭新篇章。

(三)主流新闻媒体要做好中国话语的“扩音器”

西方国家在国际话语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能够凭借其遍布全球的新闻机构对世界话语产生强大的控制力,而且,也可以通过好莱坞大片等表征西方文化、西方价值的符号,对其他国家的话语生产、话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种话语困局,主流新闻媒体既要“入局”,也要“破局”。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角度来看,主流新闻媒体一方面担当引领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世界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引导世界人民更多了解中国的职责,因此,以接触、沟通、协调为主要出发点,参与中国话语的介绍和推广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来看,作为“中国之声”的“扩音器”,主流新闻媒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积极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有利于破除西方新闻媒体一元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也有利于构建和形成多方参與、多方维护、多方治理的国际话语新格局。

二、起底西方话语陷阱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中国的话语特点

在新闻报道中,“维护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实践的前提、基础和逻辑起点,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新闻实践的全部意义”[3]。但是,西方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逐渐从事实描述转向观点表达、从理性思考转向情感诉求,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报道,一些西方新闻媒体已经用立场取代了新闻的真实性,用观点取代了新闻的客观性。

具体而言,西方新闻媒体在涉华问题的报道中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真实中国的展示方面,西方新闻媒体选择性“失明”。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为例,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不是聚焦于中国的发展经验,却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威胁”。第二,在中国的有力回应方面,西方新闻媒体集体性“失声”。比如中国连续发布了两部新疆反恐纪录片,但向来对新疆表现出极大“兴趣”的西方新闻媒体却“默契失声”。第三,在中国的合理关切方面,西方新闻媒体间歇性“失聪”。例如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此计划从提出到施行,中国一直强烈批评和激烈反对,但西方新闻媒体却“听而不闻”。这些现象说明,西方新闻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只选择想报道的新闻、只发布想发布的消息、只听取想听到的声音,对于中国的合理关切和利益诉求等,西方新闻媒体则漠不关心。

(二)西方新闻媒体报道中国的话语模式

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否具有客观性?对此,要一分为二地看,“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议会政治框架内,客观性是存在的,但超越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性是没有的”[4]。作为西方新闻媒体眼中的“异己力量”,中国不仅不会被它们真实、客观地报道,相反,它们还针对中国形成了一套先入为主的且极具负面性的话语模式。

首先,在话语的生产方面,西方新闻媒体抓住了几个攻击中国的“核心问题”,包括领土主权问题、民族团结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其次,在话语传播方面,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打出了一套“抹黑”中国的“组合拳”,这套“组合拳”的第一步是西方新闻媒体选择中国“核心问题”报道“炒热度”,第二步是组织专家有预设立场地跟进“带节奏”,第三步是组织网络水军“散谣言”。最后,形成一系列话语“陷阱”。话语的背后是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更深层次的是意识形态。目前,西方新闻媒体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制造了一系列话语“陷阱”,如“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以及“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这些话语“陷阱”看似是对中国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的总结和展望,实则是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质疑和解构,因为这些话语“陷阱”将特殊当成一般,将个别当成普遍,将结果当成原因,既有认知上的误区,又有导向上的错误。

(三)西方新闻媒体抹黑中国的主要原因

西方新闻媒体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有观点认为:意识形态以及两方新闻记者自身作为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是中西之间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现存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这是西方新闻媒体不断抹黑中国的出发点。从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来看,经济原因是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一个低度发展的贫困经济体跃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从一个封闭经济体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5]。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话语形势的变化,2008年是发生转折的时间点。2008年之前,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向好,作为西方话语工具的新闻媒体不断对外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一度犹如“变幻莫测的巨大幽灵在人文社会科学界逡巡游荡”[6]。2008年以后,西方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而且,持续深陷危机泥潭无法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在此期间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迅速恢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神话”被打破,于是,西方大资本控制下的、为少数人服务和代言的意识形态工具——新闻媒体也开始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企图混淆视听,转移中国推动经济建设的注意力。

三、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是主流新闻媒体的实践目标

主流新闻媒体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既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及时、正确、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也要在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等领域实现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后者,这是“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7]的重中之重。

(一)维护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权力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一种结构或一种某些人被赋予的力量;它是给定社会中复杂策略关系的总称”[8],话语是权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话语即权力”。纽曼尔·卡斯特尔在“话语即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权力基本上是围绕着文化代码和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进行的”[9],因此,“传播即权力”。新闻媒体是话语传播的主体,西方国家通过遍布全球的新闻媒体确立了其在国际话语领域内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这意味着,在国际话语领域,谁掌握了新闻媒体,即掌握了最先进、最便捷以及分布最广泛的传播工具,谁就掌握了国际话语的主导权。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讲述更多的中国故事,首要前提就是维护好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权力,反对霸权国家利用行政力量驱逐中国驻外记者,也反对经济强国运用资本手段排挤中国驻外媒体机构,从而为中国话语产生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二)改进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

话语“通过什么说”“以什么方式说”非常重要,在一定条件下,话语的传播方式决定了话语的辐射范围以及话语的被接受程度。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领域的新业态。主流新闻媒体要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既要充分认识当前媒体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也要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规律,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第一,主流新闻媒体要积极推进互联网衍生传播媒体的研究和开发,打造新型的传播媒体,同时,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价值引领、舆论引导、话语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主流新闻媒体要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各类媒体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各个信息终端的有效整合,形成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

(三)增强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

传播能力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能力,中国话语影响很大程度上源于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流新闻媒体要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关键是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互联网空间的传播能力。具体来说,一是优化中国话语的内容供给。一方面,加强提炼和萃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另一方面增强阐释和表达,打造一批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且听得明白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增强中国话语的技术供给。首先,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依托,创建一支实力过硬、能力过强、素质过高的旗舰媒体;其次,促进传播平台互通融合,形成协同合作、联动互助的传播机制;最后,要着力解决“本领恐慌”,提高驯服、使用、驾驭传播“算法”的能力。由此,不断提升中国话语影响的辐射范围和支配半径服务能力。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项目培育ZDPY2022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

[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27.

[3]高永亮.遵循规律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前提:国际传播规律的核心要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7):89-92.

[4]趙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新闻大学,2008(2).

[5]郑永年.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1.

[6]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6(1).

[7]王慧.全面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J].人民论坛,2023(8):101-103.

[8]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00.

[9]Mauel Castells.Communication 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16.

作者简介:李莲,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广东 510641)。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