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琴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和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作文题。赠送礼物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审美感知和共情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还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知能力。
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设定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人际交往中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第二句话以一些人的不同看法引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是赠送礼物还是直接送钱”,并简要给出了相应的理由。因此,无论是选择送礼物还是选择直接送钱,都必须考虑“亲人朋友之间互赠”这个真实情境,不可转换话题。有的学生分析赠送礼物与直接送钱的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区别,于是在作文时就大谈精神与物质的联系和区别;还有学生试图把关键词转化为文化传统等来写作:这些都是没有紧扣中心的写法。
作文任务要求里有“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明确立场和观点”,所以学生要在情境范围内旗帜鲜明地做出选择,要具备“我”的意识,写作要体现自己的思考,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选择送礼物或直接送钱在当下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可以任选其一,围绕所选观点进行论证即可。这两种送礼方式其实各有利弊,“莫以形式论情意,一钱一物总关情”,学生只要结合具体情境讲清楚道理,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作文材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立意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维度。所以,我们要学会分析材料,充分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方式多方拓展,深入开掘。比如,我们可以先列举生活中赠送礼物的具体场景,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现实因素等;还可分析两种选择背后人们的心理,挖掘实质和内涵,思考这种选择在当下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立意
1.实用诚可贵,心意价更高。
2.不以求簡便己事,须以温情暖人心。
3.看人下“礼”为上计。
4.礼钱皆可行,重情不重形。
原文呈现
鹅毛之礼胜金银 至珍之礼系人情
⊙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周思琪
①亲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然而一些人担心送出的礼物对方并不需要,主张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给对方,让对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故曰:鹅毛之礼胜金银,至珍之礼系人情。
②诚然,直接把钱送给对方,也不是说完全不好。但是送礼不应为金钱之气所裹挟,给亲人朋友转些钱,说一句: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你拿去买点儿自己喜欢的。这种做法相当省事,不用去思考,不用去挑选,甚至连送去礼物的环节都省了。这要说其中有多少真心实意,恐怕不好计量。
③送礼物之所以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在于礼物承载的情意。一份礼物的背后是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关怀与在乎,是为了让收礼人满意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最后选定的礼物寄托了送礼人特定的祝福与心意,礼物的价值在此刻便远远超越了物质本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礼物也会不断“增值”。一件小小的礼物,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是珍视对方的一种深情表达。“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正是此意。
④中国人尚礼重情,礼是情的载体,情借礼以传达。《诗经》中就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彤管承载着对心仪之人的情思,既传达了心意又不失细腻含蓄。礼物虽轻虽小,看似是送礼者随手而赠,实则寄寓了送礼者深深的情感。在礼物送出之时,人心底的情感也由此表露。或许只是一个小摆件、小挂坠,看似无用并极有可能闲置,甚至在角落吃了灰,但当受赠人瞥见这个物件,伸手拂去久积的灰尘之时,送礼人温暖的话语、脸上的笑容又浮现在脑海之中。礼物是双方情意的纽带,真情就这样流淌、绵延、维系。
⑤在事事求简、处处求效率的当今时代,我们应保留生活的仪式感,让社会多些人情味儿,学会以礼赠人、以情感人,一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升格佳作
鹅毛之礼胜金银 至珍之物系人心
⊙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周思琪
①亲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然而一些人担心送出的礼物对方并不需要,主张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给对方,让对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认为,送礼只是手段,传情才是目的,送钱不能代替送礼。故曰:鹅毛之礼胜金银,至珍之物系人心。
②诚然,直接把钱送给对方,让对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送礼人来说,确实是省时省力,将这笔钱精准地花在了对方需要的东西上,使钱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保证了礼物的实用性。但是,送礼并不是经济援助,对方缺的不是买东西的钱,而是礼物背后的情意。
③试想,当精致的礼物变为赤裸的钞票,良苦的用心变为冰冷的数字,礼物被标价,人情被淡化,这显然背离了送礼的初衷。倘若奉行送钱的“风尚”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孩童间互赠的手工折纸成为废纸一张,成人间的真情礼物用利益来考量,大家唯“金”是图,人人成为“价值换算器”,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难免被消解,尚礼重情的文化风尚难免被侵蚀。
④送礼物之所以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在于礼物承载了深情厚谊。一份礼物的背后是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关怀与在乎,精挑细选的背后是为了让收礼人满意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最后选定的礼物寄托了送礼人特定的祝福与心意,礼物的价值在此刻便远远超过了礼物本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礼物还会不断“增值”。一件小小的礼物,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是珍视对方的一种深情表达。“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正是此意。
⑤中国的赠礼文化历史悠久。一支彤管,倾诉着静女对心上人的绵绵情思;几粒红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缱绻深情;一块笏板,满含着祖母对归有光的殷殷期待;一篇《师说》,寄托着韩愈对弟子晚辈的嘉许勉励……个人如此,国家亦然。观古,周天子会在“巡狩”时,以土地赠诸侯,奖赏他们,治理有方;览今,中国在与他国建交时互赠礼物、表达情谊,如为纪念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座“和平尊”。礼物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个人情感表达和国家外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挑选礼物时,我们也应考虑礼物的实用性。礼物既要蕴含满满的心意,又要实用,免得落个“吃灰”的结局。比如,为乔迁新居的朋友购置一些小型家具,为即将升学的孩子赠送一些文具用品。当一份满载诚意又经济实用的礼物送到朋友面前时,对方一定能够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浓浓情意。
⑥在事事追求简化、处处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保留生活的仪式感,学习以礼赠人、以情感人,让鹅毛之礼情系人心,让社会多些人情味儿,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此处加入辩证分析。原文表述“也不是说完全不好”太随意,没有深入剖析直接送钱在某些方面的合理性,和后文难以形成鲜明对照。用“不是…而是…”句式点明本质区别,更有说服力。
·此处增加一段对于直接送钱的实质和危害的分析。采用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论述送钱的危害,让原本单薄的论证更为丰富和深刻。
·原文第④段主要讲送礼物的原因,和原文第③段内容有重复。升格后的第⑤段修改并丰富了论述的角度,观古览今,從个人到国家,多角度深刻分析了尚礼重情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原文第④段说礼物“在角落吃了灰”,观点存在漏洞,所以为了让论证严谨,升格文增加了一段辩证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述做到无懈可击。
技巧点拨
议论文论证是否深刻一直是高考评价考生作文能否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刻”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项要求。然而,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存在很多论证不深入的问题,比如,他们习惯于只从一个层面上展开论述,不善于深入分析,甚至很多时候只是简单采用观点加事例的论证方法,缺乏多维度的思考,缺乏事理分析和逻辑推理。通过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方法和启示。
分析实质,阐释内涵
写作时,我们要善于透过纷繁万象看到隐藏深处的本质,剖析并提炼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是赠送礼物还是直接送钱,究其本质,其实是花费精力聊表心意的情谊价值与快捷高效以图省事的实用主义之间的对立,那么是否用心用情正是关键。所以,升格文第①段加入对送礼的实质分析,“送礼只是手段,传情才是目的”,文章精准提出观点。
挖掘原因,分析影响
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我们要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其优势和问题,并能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升格后的文章增加了一段对于直接送钱的实质和危害的分析,并采用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剖析直接送钱会导致的后果。文章通过分析实质和危害让原本单薄的论证更加丰富和深刻。
正反联想,对比分析
正反对比可以帮助我们在甄别比较中认清事物本质,了解原因结果。这样,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升格文增加的第③段和丰富完善后的第⑤段构成鲜明对比,作者用简笔精炼老辣地分析了直接送钱的实质和危害,用繁笔具体可感地展现了从古至今、从个人到国家赠礼传情的大量事例,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辩证思考,把握分寸
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学生在论述时,常常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喜欢用孤立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样写作显得幼稚肤浅。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联系发展的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将议论引向深入。赠送礼物和直接送钱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看到二者各自的利弊,在写作时就要注意辩证分析。升格文第②段肯定对方观点即“直接送钱”在某些方面存在合理性,第⑤段增加了对于“赠送礼物”可能存在不足的解决办法,这样论述就显得全面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