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莉 (甘肃省镇原县南川乡川郑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阅读的延伸。然而,在教学中阅读与习作往往被割裂开来,导致学生难以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习作水平难以提高。关联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关联理论在语言交际中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关联性,即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建立关联的过程。这一理论不仅为日常的语言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在阅读与习作教学中展现了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与习作教学中,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建立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基于深入理解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篇章结构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组织形式和内在逻辑,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条理地展开思路,形成清晰的篇章结构。此外,关联理论还强调对语言特点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能够有意识地把握这些语言特点,丰富自己的表达手段,提升习作的艺术性。更为重要的是,关联理论鼓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这种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注入真挚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总之,关联理论在阅读与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通过注重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情感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等习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融合。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与习作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要求并非空泛之谈,而是要具体落实到每一次的阅读与习作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是确保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充分挖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引导其关注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这些技巧和方式,往往是作者在长期写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向这些技巧和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以朴实、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乡村生活的点滴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乡村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样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魅力。其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向这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乡村生活的特点,如“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还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借鉴和灵感。在明确习作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后,教师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以“我眼中的乡村生活”为主题进行习作练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乡村生活景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的特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经验,巧妙地创设与阅读文本紧密相连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一教学策略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创设素材。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自然,感受风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注意观察自然景物的特点,如树木的形态、花朵的颜色、小溪的流淌等,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实地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课堂习作练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如作者是如何按照季节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以及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句描绘自然景物。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结合自己的实地观察感受,写一篇关于自然风光的作文。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修改病句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写作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自己写作成果和他人写作成果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和动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获取知识、理解文本,更是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文本内涵,提高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篇目,既有传统的文化名篇,又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佳作。这些文本不仅内涵丰富,还蕴含着各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或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和写作技巧,如“诸葛亮是如何巧妙地借到箭的?他运用了哪些策略和智慧?”“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这些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合作交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对文本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仿写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仿写练习,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仿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或片段。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各类阅读与习作活动,如定期的读书会和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些活动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互动、富有创意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深入探索关联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融通中的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以“春天的色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通过阅读、讨论、习作和展示评价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阅读环节:感悟春天的美好。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精心挑选了多篇描写春天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既呈现了优美的语言表达,又展现了春天独特的景象和气息。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受春天的美好,还引导他们注意范文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特点。学生纷纷拿起笔,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优美词句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接下来的讨论和习作环节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2)讨论环节:交流感悟与收获。
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热情高涨,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与收获。他们畅谈对范文中描写的春天美好景象的理解,交流对范文语言表达和结构特点的看法,并探讨如何将这些优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通过讨论,学生对如何描写春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路,也为接下来的习作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习作环节:创作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以“春天的色彩”为主题,写一篇描写春天的小短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运用在阅读和讨论中积累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技巧。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描绘春天的美景,将自己的感悟和想象融文字之中。一篇篇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习作应运而生,展现了学生对春天的独特理解和喜爱之情。
(4)展示评价环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习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展示与评价,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还学会了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关联理论在阅读与习作融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学习表达技巧,并在讨论和习作中加以运用与实践,实现了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有效融通。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通教学,将阅读与习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情况,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范例,习作则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将阅读与习作的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提升情况。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和习作评分,还可以增加对学生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及习作中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水平,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改进与提高。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阅读与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阅读与习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最后,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写作之星”等,以表彰在阅读与习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荣誉称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文章基于关联理论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融通路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怎样平衡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时间、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为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融通教学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