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 广西 南宁 5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中国一直注重同东盟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30 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2]。 2021年11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到战略伙伴再到全面战略伙伴,中国与东盟关系不断升级,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广西作为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始终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3]。 对广西来说,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对于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面向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新高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做了阐述,重申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理念和安全观,受到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分别简称“东博会”“峰会”)开幕式上致辞,呼吁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就此提出四点倡议。 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4]。
“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高瞻远瞩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和人类命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一种以共同体内部个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为核心,超越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信仰、不同社会特征、不同意识形态的共生理念和共利关系,强调成员之间享有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促进共同发展、增进共同理解,其关键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5]。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东盟区域的具体表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是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治理中形成的具有东盟特色的成功实践经验。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特征,同样强调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又表现出特有的具体意蕴。 在政治上,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一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宁,为亚洲各国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在安全上,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要互尊互信、开放包容、聚同化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担当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促进合作共赢;在经济上,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要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聚精会神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为彼此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在生态上,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方面的变化,共同保护好亚洲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在文化上,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要尊重彼此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优越,不断巩固人缘相亲,深化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把“和”“合”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中,使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6]。
从建立对话关系(1991年)到全面对话伙伴(1996年),再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2003年),中国—东盟关系在不断升级中得到巩固与深化。 在2021年11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和东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02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2—2025)》发布,进一步明确中国和东盟就《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以及双方商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的承诺。 中国与东盟双方战略互信不断增强,互联互通持续加速,经济融合明显加深,人文交流日渐紧密,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多年来,广西与东盟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有利于深入交流、共赢发展的沟通合作机制,为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不断走深走实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能。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更准确地反映了双方关系高水平、全方位、宽领域的发展定位,也给广西在更高起点上持续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将有利于广西更好地发挥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战略对话与沟通不断深化,凝聚更多共识,提升政治互信,促进务实合作,助力中国—东盟关系朝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迈进。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版建成。 201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开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版。 2021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区的范围随之进一步扩大。 随着2022年1月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中国和东盟双方将共享超大规模市场红利,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更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3年2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 版谈判启动首轮磋商,就谈判的程序规则、组织安排和工作计划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 版建设的启动,贸易投资将更加自由便利,国际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将更为频繁,自由贸易区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向着更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这将有利于推动广西在更加宽松的投资和贸易环境下,更好地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发展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规模和双向投资,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深化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连接、竞争力、保护消费者、中小微型企业等重点领域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广西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嵌入度和贡献度,助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具体来说,广西可在关税水平降低力度更大、非关税壁垒降低、贸易自由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建材家纺、机械装备、石化、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 同时,广西范围内的企业可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有助于自身产业链向中高端转移。 再者,广西可利用自贸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的叠加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绿色化工和特色产品加工等跨境产业链,促进与东盟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广西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东盟打造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合作样板,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为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将发挥我国超级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东盟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东盟商品和资源要素,推动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更加广阔多元的领域开展合作。 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政策红利叠加、平台资源丰富、消费前景广阔,且连接着中国与东盟两个广阔市场,既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东盟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海陆通道,对内是畅通和联结诸多产业循环的关键节点,对外则是融入东盟区域循环乃至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广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合作、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举措。 随着国内国际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加上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速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建设走深走实,广西在中国—东盟双向联通扩大开放、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中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有利于广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1. 促进政治互信
只有互信,方能合作。 政治互信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指引方向。 要依托东博会、峰会,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商高层对话、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的专业性特色国际合作等多领域高端对话平台,主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服务全方位开放发展,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 充分利用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暨东博会创办2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策划高层政要出席的系列庆祝活动,密切与东盟国家的高层互访。 丰富和提升对话平台的内涵和实质,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参与更深层次合作,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及东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充分发挥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和商务联络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以东盟为重点对象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的合作。
2. 深化南宁渠道
在东博会、峰会基础上形成的南宁渠道,夯实了中国—东盟高层对话平台,拓展了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合作磁场效应愈发明显。 要积极打造东博会、峰会升级版,不断在顶层设计、规格层次、主题设计、活动内容、办会形式等方面提质升级。 推动东博会、峰会从服务“10+1”向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进一步提高其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与度。 提升东博会平台在货物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开放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将更多与东博会相关的会议论坛、项目、交流机制放在广西[7]。 加强东博会与广交会在国际市场、货物贸易等领域的协作,拓展东博会与进博会、消博会在扩大进口平台、汇聚全球资源、链接全球分销渠道桥梁等方面的合作。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利用东博会平台发布重大合作成果,打造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政策信息发布的权威渠道。
1. 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
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牵引性平台,但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运输能效不高,辐射东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要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线通路,畅通干线铁路运输通道,提升公路运输通道能力,培育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货运通道,进一步提升主通道能力。 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大型化码头及配套深水航道、锚地和集疏运通道工程,推动港口通航能力再提升,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优化加密东盟航线,提高班轮频次和时效。 完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多式联运全程“一单制”,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暨“智慧湾”项目建设[8]。 深化与通道沿线省区市产业互动发展,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西南、中南省份合作,着重在临港工业、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定向招商,推动布局建设一批龙头产业项目。
2. 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120 项改革试点任务,但制度型开放仍需优化升级。 要高标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先进规则,加大压力测试,在贸易、投资、金融等自由便利方面,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加强与海南自贸港合作,争取国家支持复制推广自贸港相关创新举措,实现联动发展。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突出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 加快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提升中国—东盟经贸中心运营水平,打造面向东盟的经贸合作枢纽。
3. 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成效显著,但跨境金融引领开放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 要争取国家有关货币自由兑换的政策支持,开展限制条件下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自由兑换试点,实现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扩大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探索建设铁矿石、农产品等区域性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动跨境电商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推动建立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建设跨省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商贸等企业合作,提升融资、结算、保险等金融服务水平[9]。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机构入驻,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跨境投融资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4. 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稳步推进,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但信息港建设重大项目仍需加快推进。 要以构建中国—东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助力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信息枢纽,推进中国与东盟信息的互联互通互用。 着力提升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互联网通达水平,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落地广西,优化运营南宁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柳州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构筑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强化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打造中国—东盟“智能计算”国际服务走廊。
5. 加快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百色、东兴、凭祥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广西扩大边境地区开放的重大国家级平台。 要加快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强化与东部发达地区对接,承接产业链转移,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外向型产业基地,构筑我国国内产业向越南转移的“拦水坝”。 大力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发展,联动百色、崇左、防城港、南宁等中心城市,推动边境地区粗加工+中心城市深加工产业合作。 建设一批面向东盟及我国国内的农副产品、红木家具、中草药、铝产品等特色加工小镇,构建“口岸枢纽+特色产业小镇+边民村”的联动发展模式。 推进沿边地区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边境仓,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等现代物流新业态,打造集国际贸易、加工制造、物流仓储为一体的面向东盟国家、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集散中心。
1.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跨境电子商务是推动外贸高水平发展的新途径,前景广阔。 要深耕东盟传统市场,培育东盟进口产品直销市场,拓展日韩澳新贸易空间,推广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打造东盟产品集散地,建设东盟进口商品交易中心、配送中心。 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中心仓,重点支持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建设公共海外仓。 加快南宁、崇左、柳州、贺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构建多个特色产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完整生态圈,建成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围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培育一批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跨境金融企业,形成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2. 创新边境贸易发展模式
加快边境贸易发展,在创新模式上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要利用边境贸易政策优势,积极争取扩大互市商品品种,推动通道经济转向产业经济。 发挥边境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引导作用,推动国有平台开展边境贸易,进一步扩大增量。 争取国家支持广西建设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示范区,准许在创新改革上先行先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某些商品实施“一企一策、一品一议”的政策,准许非准入低风险且有贸易传统的商品通过互市进口用于落地加工。 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等资金中设置边境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落地加工示范园区和配套专业市场建设。
1. 健全外商投资平台
健全外商投资平台可以为外商进入广西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要完善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汇聚东盟国家信息化合作需求,帮助本地企业以线上方式对接东盟国家,不断深化与东盟及其成员国贸易投资合作。 着力打造多元化、宽领域投资促进网络体系,构建面向东盟的招商网络,动员全球招商网络力量为面向东盟招商引资、深入广西与东盟的产业合作牵线搭桥、汇集资源。
2. 完善外资投资制度
公平、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外资投资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外资投资成本。 要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外商投资性公司准入条件,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吸引外资投入。 健全重点外资项目清单的动态更新机制,推出新一批重点外资项目,加强全流程服务和全方位保障。 强化外资企业服务“直通车”机制,开展外资“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回应外资企业的诉求,积极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和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增资进资。
1. 构建产业链开放合作新模式
广西具有与东盟相挽、与大湾区相融的独特优势,构建产业链开放合作新模式恰逢其时。 要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关键产业链,加快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与RCEP 其他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西制造+东盟市场”“东盟资源+北部湾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等产业链开放合作新模式。 鼓励引导在东盟有市场、已经或计划向东盟国家转移的国内外企业到广西布局,将产业链关键环节转移到广西。 加强与东盟国家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境内外布局,实施错位发展和互补合作,推动东盟特色产业与广西乃至中国优势产业有机对接。
2. 推动国际合作园区升级发展
广西成功探索了以中马“两国双园”为典型的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新模式,其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并进一步探索创新。 要建立以中马“两国双园”为载体的“两国一检”等通关协作机制,推进与马来西亚等重点合作东盟国家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探索与马来西亚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试点,推动钦州港列入中国—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试点,打造中国—东盟贸易绿色通道。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园区,稳步推进中越“两国双园”建设,创建一批“两国多园”“多国多园”产业园区,与东盟国家探索建立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境外合作园区运营机制。
1. 拓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中国与东盟海上合作的新路径。 要常态化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智库峰会等活动,巩固深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 加快北部湾港口群合作,联动发展北部湾港、洋浦港和湛江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积极推动更多泛北部湾国家港口加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在港口运营管理、海上应急等方面加强合作,联合推进21 世纪中国—东盟海上物流通道建设。 深化与泛北部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科技和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
2.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广西参与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的新方向。 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对接,进一步畅通贸易通道,促进我国东部和西南中南地区深化与东盟合作。 加快推进《GMS 区域投资框架2022:第三次进度报告和更新》中广西区域合作发展促进三个批次项目建设,强化跨境经济区基础设施、跨境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支持边境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融合。 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积极参与增强气候和灾害恢复力、推动低碳转型等试点示范建设。
1. 深化教育合作
广西是中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堪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高地。 要持续实施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吸引更多东盟国家留学生到广西学习交流,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东盟人才。 加强“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建设,大力培养面向东盟国家的商务会展、金融与财税、农业、语言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鼓励优质职业教育协同汽车、纺织、建筑工程、农业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 依托首批8 所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人文交流示范基地培育学校,鼓励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东盟国家中小学开展师生互访、教学研讨、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活动。
2. 深化科技合作
2021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2年1月,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规划,这是首个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成为广西深入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抓手。 要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建设中国(广西)—东盟科技城等重大开放平台,鼓励吸引境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到广西设立技术研发机构。 同时,广西突出抓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已先后与泰国、老挝等9 个东盟国家建立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形成常态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 要继续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促进更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东盟国家推广应用,构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中枢。
3. 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取得丰硕成果。 比如,自2014年创办“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以来,广西南宁市先后走进东盟国家,举办戏剧展演、非遗展示和艺术交流活动近100 场,增进了与东盟国家的民心相通。 要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持续打造“壮美广西境外行”等一批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文化交流活动品牌。 持续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加大海外新媒体使用力度,线上传播中华文化。 加快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升级国家文化大数据东盟区域分中心,打造国家级重点文化出口基地。 用实用好用活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东博会旅游展等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影视、媒体、出版、旅游、动漫游戏、文博展览、考古、申遗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对东盟文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4. 深化旅游合作
旅游合作是深化与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 要支持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推进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南宁机场口岸实施东盟10国旅游团144 小时入境免办签证、桂林机场口岸实施53 国公民过境免签停留期由72 小时延长至144小时等政策。 建设中国—东盟跨境旅游服务平台,依托“一键游广西”,推动与东盟国家相关企业、平台合作,打造中国—东盟一体化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