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燕,何金彪,杨昌能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文化和体育则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202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22 年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深入挖掘乡村体育文化内涵”等,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对此,我国各地对乡村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进行了品牌打造和探索。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多彩贵州孕育了独特的体育文化,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等体育赛事和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村+”类体育IP 频频出圈,已成为“现象级”的乡村活动和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带来影响。以经济方面为例,在2023 年6 月端午节的三天内,台江县和榕江县分别接待游客16.91 万人次和35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2.32 亿元和4.44亿元,同比增长35.67%和404.55%。不论是2022年风靡全国的“村BA”还是2023 年火爆全球的榕江“村超”,还有蓄势待发的“村VA”乡村群众体育,都体现了人民物质生活逐渐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幸福生活的新气象,在目前国家政策背景和“村+”类体育IP 火热的社会现象下,探究当地体育赛事和文化何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自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是指有一定关联的产业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最后融合为一体并逐步发展成新产业的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1]。融合本意是指“不同事物协调地像熔化那样融为一体”,所以融合较为注重“一体化”的结果,并强调不同的事物。乡村振兴背景下学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较多,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文旅融合[3]和农旅融合[4]、体旅农融合[5];而“文体旅”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形式,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体旅”的融合,一般是通过体育活动赛事为载体,引入流量,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资源要素,融合旅游服务和产品,持续释放人们体育、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且协同并进的新发展生态;有学者定义为“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以文化资源和体育赛事为核心,以旅游服务为营利方式的混合交融的产业模式”[6]。本文基于“文体旅”的融合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村+”类体育IP 的打造及其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价值。
现有文献中已有大量学者从文化、体育和旅游的视角来研究乡村振兴。一方面,基于文化、体育或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诸多学者认为群众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产业振兴、促进全民健身和提升乡风文明等[7-9],如钟喜婷等调查发现,通过民间体育组织与村共同举办民间武术赛事来进行乡村建设,可以明显改善村落的道德秩序[10];另一方面,对文化、体育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体实践路径研究,傅钢强等认为要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的回流[11],同时特色培育[12]和多方融合才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关键;王函明等研究发现土地、旅游文化等乡村资源和资本、赛事、人力等城市资源是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并构建了体育促进城乡资源双向互动的理论框架[13];崔涛则从民俗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和多渠道融合发展等方面阐述民俗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14]。
此外,融合协调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众多学者积极探寻体育、文化和旅游业如何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首先,关于“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学者们研究认为“体旅融合”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健全乡村社会治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15-19]。其次,还有学者探讨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认为要推动乡村“文旅融合”以助力乡村振兴[20-24],并有学者基于“文旅融合”提炼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25]。另外,对于“文体旅”三者融合的研究,闫艺等研究提出了要整合体育、旅游和文化三者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26];谷佳奇等也提出要体育、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多方融合赋能乡村振兴[27]。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于通过文化、体育或旅游三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已有不少的研究,但对于文化、体育和旅游三者融合具体发展模式或载体研究却很少,尤其是近两年来贵州“村BA”“村超”的火爆,形成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村+”类体育IP 新模式,目前学术上对此的研究却屈指可数,深层次地思考“村+”类体育IP的打造以及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十分紧要。本文以贵州榕江“村超”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其成功的“文体旅”融合,以探讨如何塑造“村+”类体育IP,以及“村+”类体育IP何以促进乡村振兴,旨在为其他地区如何打造乡村体育文化、乡村体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
2.1.1 立足群众: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活动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2023 年5 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便更好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村+”类体育IP 的打造,重点是大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创办,并且群众广泛支持参与(图1)。一是通过挖掘体育资源禀赋,迎合地方群众需求,持续开展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地方赛事品牌,如足球“村FA”、篮球“村BA”、排球“村VA”等村味体育赛事活动;二是推动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赛事举办的群众参与度能够反映出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健身锻炼需要,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提高运动热情,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的参与率。
图1 “村+”类体育IP的打造Figure 1 The creation of“Village +”sports IPs
2.1.2 彰显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村+”赛事
体育赛事只有注重吸纳地域特色文化,才能使体育赛事展示出独特的魅力[28],成功的“村+”类体育IP必然是体育和文化融合塑造的乡村体育赛事,其特点是大众体育与文化相结合,承载着乡土乡情。将体育赛事与文化结合,不仅能满足不同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消费市场空间成倍的放大[29]。“村BA”和“村超”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活动氛围特别好,让观众在观赛的同时还能体验地方文化,各种民族服饰、乐器、歌舞和美食交汇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耳目一新,体验感十足。几万人的热情和互动犹如“体育和民族文化嘉年华”,展现出新时期下“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2.1.3 各司其职: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理念
“村+”类体育IP 最大的特点是群众和村级干部自发组织,坚持村民自主自办的理念,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内生式发展理论表明,发挥乡村主体性和“自下而上”的行动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觉、自主和创造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30,31]。同时,“村+”类体育IP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统筹和保障。虽然之前“村BA”和“村超”都是村民自发组织,但随着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自下而上”的热爱和发起,也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和策划,现场几万人的安全观赛,更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秩序维护,且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大型赛事的安全保障。
“村+”类体育IP 是体育赛事活动、地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基于地方实践来看,其对乡村发展的效益显著,有效助推了地方产业发展、文化繁荣、人才培育、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其内在逻辑如图2 所示。
图2 “村+”类体育IP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Figure 2 The inner logic of“Village +”sports IPs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2.2.1 “村+”类体育IP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村+”类体育IP促进产业发展体现在如下3 个方面。第一,以文化繁荣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不同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IP 文化[32],开发文创产品和发展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特色产业,让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活力。以“文化”涵养“产业”,以“产业”带动“文化”发展,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良性互动[14];第二,“村+”类体育IP 带动体育等相关产业。以体育发展促进乡村体育如“篮球”、“足球”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的产业动力;第三,体育赛事活动本身可以带来巨大流量,参赛和观赛者前往赛事举办地参与和互动,带动地方旅游,以旅游消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包括餐饮美食、交通、住宿业等方面。“村+”类体育IP打造的目的就是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旅游组织生产更易于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等资源融合发展,获得多重收益[33];现有研究也表明,旅游业的增长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要重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34]。
2.2.2 “村+”类体育IP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35],“村+”类体育IP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体育赛事活动这个平台得以展示后,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第一,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民族文化既是他们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寄托[36],可以丰富乡村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第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7],地方民族等文化通过体育赛事这个舞台得以展示,推动着地方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自信;第三,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挖掘打造“村+”类体育IP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2.2.3 “村+”类体育IP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乡村大量人口向城市与非农产业转移,对乡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乡村的方方面面,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人才匮乏[38]。而“村+”类体育IP的流量和热度可以吸引大量乡村人才回流,许多年轻人返乡参加乡村建设;同时可以发挥“村+”类体育IP“乡愁”文化的粘性,留住返乡人才。此外,“村+”类体育IP 的打造也离不开地方文化和体育赛事活动元素,所以“村+”类体育IP的热度又将激发人们对体育和地方文化的热爱,培育更多的相关非遗文化和体育人才。例如贵州“村超”,榕江人对足球的热爱成就了今日的贵州“村超”,“村超”的成功又将促进榕江群众对足球的热爱和了解,加强足球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2.2.4 “村+”类体育IP促进乡村生态保护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游客对自然朴素的需求、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都要求“村+”类文体IP必须将体育旅游与生态相结合、丰富文化内涵、保持本色、融合发展[19,39]。一方面,“村+”类体育IP 推动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村+”类体育IP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也会带动整个地区的交通、住宿、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宜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此外,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村民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开发保护原始自然生态和传统村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2.2.5 “村+”类体育IP促进乡村组织建设
“村+”类体育IP 由群众和村级干部自发组织,有利于发挥乡村主体性和基层组织能力,有助于村庄基层自治;同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赛事活动中赛场内外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村奋力拼搏、加油鼓劲,促进了全村的集体荣誉感,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内事务中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有如“村BA”和“村超”期间,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机制,贵州台江和榕江两县都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并逐步探索出属于“两江两村”独有的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特色。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2020 年全县脱贫。全县有250 个行政村,总人口38.5 万人,包括苗族、侗族、水族和瑶族等16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3.9%,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为主聚集多民族杂居的县,“村超”便是扎根于这民族土壤。
据1999 年《榕江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大学的迁入,把足球运动也带到了榕江,自此,榕江的足球运动慢慢兴起。20 世纪80 年代,榕江足球赛已如火如荼的开展,榕江人民对足球已是“要想找工作不愁,就要学会踢足球”的狂热。每次的足球赛事,整个县城都是万人空巷,人们都来足球场边体验足球盛宴体育大餐,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和摩肩接踵是群众对足球热爱的真实写照。足球运动在榕江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常举办乡村足球赛、周末足球赛等赛事。尤其是在榕江车江三宝侗寨,各行政村都有足球队,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参与”。榕江现有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20 人,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147 人,在榕江足协注册球队达35 支,球员1 200 余人,2021 年榕江县被评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直至2023 年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彻底火爆,由于非常“接地气”,网友们称之为“村超”或“村FA”。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俗称“村超”),虽然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参赛的20 支球队也是来源于基层,代表榕江县各村参赛,实力或不是最高的,但足球氛围好,现场常常几万人热情高涨,线上收视率也远超中超火爆全网。究其原因,可从文化、体育和旅游3 个方面来剖析。
3.2.1 文化赋能:历史、民族和乡土文化
历史底蕴。自上世纪40 年代足球传入榕江,到2021年榕江县被评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几十年来榕江所积累的足球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几乎村村都有足球队。其次,足球文化历史底蕴所带来的氛围,也可在“村超”赛事细节中可见。譬如在比赛间隙或结束后,许多孩子会去场内踢球,自由地玩耍,不禁让人感触到足球在这里是多么的接地气,没有强制的约束,这也让大家在这些奔跑的孩子身上,憧憬着中国足球的未来。
民族文化。榕江有苗族、侗族、水族等16 个少数民族,且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9%,所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极具审美趣味。第一,在服饰文化上,各民族的不同服饰汇聚成榕江多彩和多元化的服饰文化景观。如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包括银耳环、凤冠、项圈、手镯等;苗族女性上衣,以紫红色、紫黑色、蓝色等颜色为主,图案常绘龙、凤和蝴蝶等花纹;苗族女性下装穿搭百褶裙,有长、中、短裙之分,图案、花纹和颜色也丰富多样[40]。侗族的女性服饰也极具民族特色,以青(蓝)、深紫、白、黑四色为底,显得端庄素雅,加以五彩丝线刺或镶上侗锦作为装饰,着色浓重,盛装多用刺绣工艺,并以配以银饰,显得落落大方、秀美华丽[41]。第二,在乐器文化方面,包括苗族芦笙和牛把腿、水族铜鼓、侗族琵琶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乐器种类、音色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42]。第三,在民族歌舞方面,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歌舞历史悠久[43],苗族姊妹节、侗族大歌等民族传统节日之际,人们载歌载舞,承载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榕江“村超”每周“超级星期六”都有互动、民族表演和展示环节,人们盛装出行表演展现少数民族风情,现场氛围犹如庙会或是民族文化盛宴。
乡土文化。贵州“村超”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这是乡村足球火爆、让观众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首先,在奖励设置方面,和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一样,榕江的“村超”获胜队伍的奖品也十分接地气,有本地的小黄牛、本地猪和猪脚、小香羊和本地鹅等,观众拉拉队被奖励一袋大米或一箱土鸡蛋。其次,在赛事氛围方面,没有职业球员,也没有职业裁判,锣鼓拉拉队和民族歌舞表演更能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简单而接地气。此外,“村超”还拒绝资本的介入,不收门票,人人都可以免费去现场体验感受“村超”的氛围,正是没有商业化运作的纯粹“村超”,才赢得大家的青睐。
3.2.2 体育动能: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与群众踊跃参与
乡村振兴要以“人”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村超”的火热恰恰体现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也冲击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压抑许久的心得以释放,乡村这种大型活动的氛围,让人们又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第一,自下而上组织体育赛事。“村超”就是榕江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足球联赛,参赛队伍由各村委组织,球员都是各村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如司机、木匠、摊贩和学生等,年龄组成也不一,看起来十分业余。但有球员的认真和纯粹热爱,其不乏精湛的技术,如梅西附体的“倒挂金钩”、内马尔的“彩虹过人”、C 罗的“超远世界波”以及“头球射门”等名场面令人拍手叫绝。第二,群众踊跃参与大力支持。村超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榕江足球有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不论是赛场内外的球员还是观众,对足球运动是发自内心的狂热。黔东南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几十年的足球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让足球运动成为当地真正的“大众狂欢”活动,由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此外,当地居民和商户自发带来榕江卷粉、榕江牛瘪、榕江圆子、杨梅汤和冰西瓜等地方小吃美食来招待游客,使得游客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地方特色小吃。
3.2.3 旅游引爆:策划宣传,文体旅融合发展
贵州“村超”的实践表明,单一的IP 打造民族文化或体育运动很难成功,必须走文化和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自2021 年以来,榕江县先后五次塑造城市IP文化都只是昙花一现未能成功,不论是高懂苗寨开春节的“民俗斗牛”、摆贝苗寨的“CBA”篮球赛,还是榕江半程马拉松,都未能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拉动。此后榕江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将地方体育足球运动和特色民族文化巧妙结合,统筹民族特色,把当地的民族服饰、歌舞和美食轮番上阵,并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和榕江足球文化,“村超”才得以出圈。最后,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等各种渠道,宣传足球赛事;同时喊话名流,有如“村BA”喊话姚明吸引了姚明的点赞,“村超”同样也隔空喊话,韩乔生、范志毅等名人助阵陆续来到榕江,助推了活动的热度。现代媒体宣传引入了流量带动了旅游业,实现文体旅融合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榕江县计划做大做强“村超”并办成可持续赛事,在“村超”总决赛后开启以美食来命名队名的全国邀请赛,全国276支民间足球队来贵州参加赛事,更是将美食文化和足球运动的融合体现的淋漓尽致。贵州“村超”通过赛事活动不断促进村寨群众对足球的热爱和了解,也为广大足球爱好者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并搭载当地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打造乡村足球文化IP赛事,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村超”等“村+”类体育IP 展现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的和美景象,描绘了一幅文化、体育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村+”类体育IP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带来的发展和影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经济价值。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村+”类体育IP以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同时通过赛事活动吸引客流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拉动经济消费,实现流量变现。2023 年贵州“村超”举办期间,仅5 月接就待游客达107.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41 亿元,同比增长52.08%,“村超”以“村+”类体育IP 所独特的魅力,持续火热,吸引全国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往贵州打卡。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业、住宿、交通、餐饮业、零售业、手工业等快速发展,农特产品如榕江西瓜、白茶、小香羊、葛根粉等也销量火爆,线上线下实现收入超2.8 亿元,同比增长29.09%,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出现榕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贵州“村超”期间,川流不息的游客品尝打卡榕江特色美食“牛瘪火锅”,使得当地“牛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各个牛瘪餐馆营业额也持续上涨,带来了“超经济”。
社会价值。“村+”类体育IP 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丰富了乡村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的体育活动也促进了全民运动,践行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彰显人民性价值。同时,“村+”类体育IP带动全民运动,推进健康中国。“体育进乡村,运动促健康”,榕江足球是真正的全民参与、全民热爱和全民狂欢,从足球、篮球和排球运动本身而言,赛事活动也带动了全民运动和全民健身,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乡村农民的幸福。此外,村+”类IP 文化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在多民族的贵州榕江,足球运动成了最大公约数,通过赛事活动的交流和技术切磋,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不同村寨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表演展示,以及数万名观众的欢呼呐喊,生动诠释了球场上醒目的标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价值。贵州“村超”接地气的出圈,让大家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另一种可能,进一步夯实了中国足球的群众根基、丰富了中国足球文化;同时,“村超”赛场所展示的苗族侗族服饰,芦笙侗歌苗迪多耶舞,牛瘪、卷粉、烧烤等特色美食,以及高山流水等民俗文化,丰富了体育运动的观赏性和风趣,甚至吸引着游客专门前来欣赏体验民族特色文化;榕江的银饰文创、蜡染和刺绣等非遗文化产品也不断受大众所喜爱,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村+”类体育IP文化丰富了乡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本文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村+”类体育IP 的打造和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并以 贵州“村超”为例,诠释“村+”类体育IP 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村超”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打开了乡村旅游的新思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但并不是所有想打造“村+”类体育IP 的地区都能成功,只有与地方资源禀赋十分契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文体旅”融合度高的“村+”类体育IP 才能出圈。所以其他地区想打造“村+”类体育IP 复制“村超”和“村BA”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第一,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如特色民族服饰、特色民族节日、民族风情、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好当地的“土特产”、地方特色品牌和IP文化。对于多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推进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的融合,才能让“村+”类体育IP具有生命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第二,多元主体共治,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凝聚各方力量[22,44]。首先,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村+”类体育IP打造,必须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人们主动参与村内公共活动和管理,可以很好地促进村里的凝聚力和活力。其次,村集体是直接组织者,村集体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直接负责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活动和村内事务管理。最后,政府是主要的统筹者,在“村+”类体育IP打造中,政府需要扮演主导角色,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贵州榕江“村超”和台江“村BA”的成功,是群众自发需求和政府培育主导的共同作用,离不开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第三,坚持“文体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可以有很多种振兴途径,走“文体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村+”类体育IP 是其中一种可行的路径。“文体旅”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下产业发展的新业态[6],“村+”类体育IP 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和非遗文化注入到体育赛事活动中,增加了赛事活动独特的乡村韵味和内涵;同时,体育赛事作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规模越大越能为当地带来大量的游客,直接带动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
第四,重视宣传和引导。利用好现代互联网宣传,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通过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村+”类赛事的魅力,以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宣传当地民族文化或历史底蕴,凸出地方特色,用精彩的内容营销吸引眼球服务游客,才能成功打造“村+”类体育IP,挖掘和扩大消费需求。
第五,扎根群众,坚持人民至上。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乡村振兴时,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尊重人民创造,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