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管帮超
(1 上海市崇明区生态农业科创中心,上海 202150;2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 2021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同时,2022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头等大事,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1]。这些均为上海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科创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上海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崇明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为牵引,不断将崇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向纵深推进。同时,崇明区抢抓先行共建机遇,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创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崇明区农业科创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笔者拟对崇明区农业科创岛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并针对农业科创空间、创新主体、支持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崇明区农业科创岛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目前,崇明区承载着全市约1/3的基本农田,拥有全市最多的农业从业人口,是上海市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也是上海市较具发展空间的未来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崇明区坚持“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农业科创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崇明区大力推广‘江海21’河蟹、崇明白山羊、‘南粳46’水稻、崇明水仙等特色良种[2],全面实施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程[3],全覆盖推广应用了化肥农药减量、休耕轮作、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有力提升了地产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崇明区大力推进高标准设施农田建设、“机器换人”基地创建、大型智能温室建设等工作,广泛应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及监控监测终端等,当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较快,农业机械化、工厂化生产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例如,2022年崇明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8.11%[4]。
近年来,崇明区多渠道拓宽农业招商渠道,引进并实施了正大崇明300 万羽蛋鸡场、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源怡智慧花卉生态园等一系列重大高科技农业项目[4]。同时,依托大项目的资源优势和集群效应,崇明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基地为载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崇明区积极开展区、院(校)、企科技项目合作,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研发应用了种质创新、农业生态循环、水稻生物育种等技术。同时,崇明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顺利实施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水稻技术合作项目,并为FAO南南合作等重大活动提供服务[5-6]。通过科创交流与合作,崇明区生态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初见成效,自2019年以来,崇明区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工作。
目前,崇明区农业科创岛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和短板:(1)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功能定位,且缺少有效集聚资源优势的空间平台。(2)在种源、生态和智能等重点领域,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应用场景不够丰富。(3)大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强化。(4)农业科技深度合作和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为进一步推进崇明区农业科创岛建设,亟须进一步在目标定位上加强功能布局设计,在建设内容上明确立足当前和本地、面向未来和全球的路径模式,在条件保障上不断加大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投入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3.1.1 规划建设科创发展功能区
统筹“三岛”农业发展布局,重点在现代农业园区、港沿镇、新村乡等区域,规划建设特色种业、设施园艺、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科创发展功能区。同时,聚焦农业科创发展功能区的主导产业,着力提升现有基地的智能化、融合化、园区化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引导新企业、新机构入驻共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农业科创发展功能区的科技研发功能、产业集群功能、交易服务功能。此外,结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区等的创建工作,加快建成3~5个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互动高效、公共配套完善、空间尺度适宜的创新发展片区。
3.1.2 升级打造科创服务公共空间
聚焦崇明东部地区,联动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相对集聚的农业科创服务中心、产业孵化园。同时,积极拓展完善相关空间设施条件,协调科研专家团队、创新创业组织和科创服务机构入驻运行,一体化开展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交易、科创展示等服务,合作建设并运行崇明种业创新中心等空间载体,提质运行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崇明区生态农业科创中心等服务载体。此外,依托农业科创服务中心和产业孵化园,常态化举办农业科创路演研讨活动,深化基地共建、产业共建等服务模式,探索举办智能温室、智慧农机等创新设计大赛,打造开放、共享的科创服务中心平台。
3.2.1 组建并运行农业科创联盟
依托上海市科研院校资源,组建区、院(校)、企共同参与的农业科创联盟组织(下设产业研究院、种业实验室、科技基地、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同时,推进农业科创联盟组织深度融合,联合承接市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任务,聚焦崇明区蟹、羊、米、菜等重点产业,聚力开展种源、生态、智能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快破解农业“卡脖子”和短板技术问题,有效促进崇明区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上海市乃至国家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3.2.2 实施大项目科创引领工程
以部(市)农业科技产业园、示范区、先行区等的创建工作为牵引,引培科技引领型农业大项目,集成“农业硅谷”效应。例如,引导提升由由中荷农业创新园、正大崇明300 万羽蛋鸡场等大项目的引领意识和能力,统筹、强化农业科技产业园资源整合。同时,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持续引培现代种业、农业智能装备、集采集配等高精尖型项目落地发展,不断扩大崇明区农业科创工程的窗口效应。此外,进一步加强农业大项目中的绿色生态、减排降碳、降本提质增效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逐步实施崇明区大项目核心技术国产化改造,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引领地位的高新产业项目,为全国农业科创产业项目提供案例参考。
3.2.3 实施科创企业培育计划
具体措施为:(1)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承担科技研发计划,着力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面向现代种业、生态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农耕文旅等高精尖和高附加值产业基地,强化链式融合,加强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力度,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产业联合体。
具体建议为:(1)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成立区、院(校)、企合力推进实施的组织机构,强化科创资源统筹管理,设立涵盖项目、人才、基地等资源的农业科创岛专项,支持崇明区开展国家级或市级农业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的创新工作。同时,发布可持续的制度文件,逐步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灵活高效、自由开放的一体化制度环境。(2)试点开展科研院校主导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建,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支持科技人才灵活入驻崇明区企事业机构。同时,聚集培养一批以青年技术人才为主、具有产业影响力的农业科创群体,探索开展崇明区首席科学家、产业带头人、科技农民等典型人物评聘活动,不断充实产业科技服务人才库。(3)探索设立企业参与的农业科创基金,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开展农业科创研发活动,形成多方共促农业科创的活力氛围。(4)加大资金和用地投入。通过农业科创支持政策的统筹创新,加大对重点科创的基础条件建设、科创课题研发、科创机构运行等的财政投入和用地支持。
对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一流农业科研院所,打通深度融合的合作研发和人才交流渠道。同时,持续开展国际交流,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对接合作,重点借鉴荷兰、日本等国家在农业智能设施、生态种养等领域的经验做法。
及时总结崇明区农业科创岛建设的重要价值、进展成效和典型经验,充分利用媒体渠道,宣传推介崇明区探索和实践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推动崇明区农业科创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崇明区以特色种源岛、绿色食品岛、数字农业岛为目标,按照“1+1+3X”建设思路,打造了一个设施相对集中、产学研互动密切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创空间平台,建设了一个聚力推进重点产业种源、生态、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的农业科创联盟,培育了一批拥有核心科技和品牌竞争力的企业主体,运行了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高科技项目,形成了一套有效支撑农业现代化先行先试的制度体系,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持续发力,如充分汇集区、院(校)、企研发优势和创新创业活力,参与承担国家农业科创战略任务,示范引领3~5项农业“卡脖子”和短板技术,将崇明区建设成为立足上海、领先全国、面向全球的农业科创策源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农业科创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