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学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吐尔洪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羊在中国畜牧业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各地的羊养殖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古代北方,羊不仅是重要的家畜,也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这种情景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描绘,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便生动地反映了羊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和羊奶的需求急剧增加。2021年,中国羊肉产量达到514万吨,需求量更是高达554.87万吨。同年,中国羊的出栏量为3.3亿头,存栏量为3.2亿头。到2022年,这两项指标均实现了进一步增长。在现代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对羊肉和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羊养殖规模的扩大。然而,羊养殖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疫病的防控。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养殖管理等都可能影响羊的健康。羊小反刍兽疫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疾病,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并能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
羊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并且是国际兽疫局(OIE)规定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也是全球努力根除的目标性动物疫病。
山羊对小反刍兽疫特别敏感,且其临床症状表现更为严重。疫病的传染源主要集中在患病动物的身体、分泌物、排泄物、接触过的草料、用具和饮水源等。小反刍兽疫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为4~6天,最长可达3周。易感羊群的发病率通常超过60%,而致死率可达50%以上。
临床症状上,小反刍兽疫主要表现为发热、眼鼻分泌物增多,以及口炎、腹泻和肺炎等。山羊的症状相对典型,而绵羊的临床表现则相对较轻。患病羊通常会突然发热,体温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可达40~42℃,发热持续约三天。病羊大多在发热后期死亡,初期会有水样鼻液,逐渐转变为黏脓性卡他样鼻液,可能导致鼻孔堵塞和呼吸困难。
此外,病羊的鼻内膜可能出现坏死,眼部分泌物遮盖眼睑,导致结膜炎。发热后,口腔内膜轻度充血并逐渐糜烂,严重病例可迅速扩展至口腔的其他部位。在坏死组织脱落后,通常会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某些病羊的口腔病变较轻微,可在48小时内愈合。大部分病羊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导致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妊娠母羊感染后可能发生流产。特急性病例可能在发热后突然死亡,尸检时可发现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等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的抵抗力并不强,在56℃的环境中30分钟内就会死亡,在70℃以上环境中病毒可迅速被灭活,在4℃以下、pH值7.2~7.9的环境中,病毒相对稳定。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山羊和绵羊,尽管野生动物偶尔也会受到感染。该疫病最初流行于非洲的西部和中部以及亚洲部分地区,属于A类疫病,并被中国归类为一类动物疫病。其临床症状与牛瘟相似,主要侵害淋巴组织和消化道上皮组织,表现为眼鼻排泄物增多、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腹泻、突然发热和高死亡率,发病率极高,致死率可达100%。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并不明显受季节影响,全年都有发病的可能,但在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饮水器具等物品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急性期的羊只会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羊只之间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在短距离内传播病毒,而不同地区间的传播主要是由于引入感染动物造成的。山羊相较于绵羊更易感染,且症状更为严重;绵羊则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幼龄动物相对于成年动物更易感染。
在病理学变化方面,患病羊只的口腔和鼻腔黏膜会出现糜烂和坏死,严重病例会蔓延至咽喉、硬腭、舌面等,齿龈和上颚的溃疡会形成浆液性渗出物。此外,患羊常伴有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以及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常出现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肿大并出现坏死变化。组织学上可见羊肺部出现多核巨细胞和细胞内嗜酸性包涵体。
羊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特效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是应对此病的主要策略。以下是针对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自繁自养原则。在规模化羊养殖中,坚持自繁自养原则至关重要,以确保羊群的整体稳定性。在考虑引进新的羊种时,应首先深入了解并评估当前养殖场的具体情况,确保不存在羊小反刍兽疫或其他疾病问题。引种时,应避免从疫情区域引入羊只或种羊,以防止潜在疾病的传播。
对于所有引进的羊只或种羊,必须执行至少30天的隔离观察期,期间进行血清学检测和临床诊断,以确认它们的健康状态。只有在确保引进的羊种完全健康无疫病后,才可将其与原有羊群混养。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维护羊群的健康和稳定,也是负责任的养殖实践。
2.疫苗接种。为了有效防范外来病原的入侵,实施严格的管理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羊群应定期接受免疫接种,以防止羊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推荐使用羊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并通过羊只颈部皮下进行接种,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障长达36个月以上的免疫效果。定期的疫苗接种不仅保护了羊群免受疫病侵袭,也是确保整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羊舍卫生和消毒。维护羊舍的日常清洁和卫生至关重要。确保羊舍环境的干净整洁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是保障羊群健康的基础。应每天进行羊舍的清扫和清洁工作,并确保羊舍内部保持干燥。为了进一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感染,建议每7天对羊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处理。针对羊群的健康状况,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一旦发现阳性病羊,必须立即进行扑杀,并对其使用过的饲养工具和物品进行全面消毒,以防止病毒或病原体的传播。消毒工作必须彻底,以确保消除所有潜在的卫生风险。
4.饲料和饲养用具采购。在羊养殖过程中,对于羊饲料和养殖用具的采购应给予高度重视,确保这些物品来源于安全、无疫病风险的地区。在使用这些饲料和用具之前,务必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以此作为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在羊群中的扩散风险,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和安全。
5.血清学监测和流行病学检查。为了维护羊群的整体健康,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和流行病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并确认任何可能的疫病感染,特别是对于阳性病例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如果检测中发现任何羊只或其他动物感染了疫病,应迅速采取行动,对这些阳性病羊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羊群免受进一步感染,也是防止疫病在更广范围内扩散的关键步骤。
6.严格监管活羊调运。在活羊的调运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监管至关重要。应避免从高风险地区调运活羊,以降低疫病传播的可能性。在屠宰前,必须加强对活羊的产地检疫工作,确保所有羊只都符合健康标准。只有在经过彻底检疫并确认无疫情的情况下,羊只才能被运往屠宰场进行屠宰。在调运途中,禁止再次喂养或卸载羊只,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和卫生。这些严格的管理措施有助于保障肉品安全,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7.加强产地和屠宰检疫。在羊只从饲养地出发前往屠宰场的过程中,对产地检疫和屠宰前检疫的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在羊只离开养殖场之前,养殖户必须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提交检疫申请。收到申请后,相关部门应迅速派遣专业人员到现场,严格执行所有必要的检疫程序,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此外,对运输羊只的车辆及工具进行彻底的消毒也同样重要,这有助于防止病原体的传播。确保以上措施的准确执行,不仅有助于保障羊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是防止动物疫病扩散的有效措施。
8.应对疑似病例的隔离和控制。在规模化羊养殖中,一旦发现羊只出现羊小反刍兽疫的疑似症状,立即采取行动至关重要。这些羊只应迅速与其他健康羊只隔离,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严格控制这些疑似病羊的活动范围,并在隔离区域内进行彻底的消毒措施。此外,定期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消毒,以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9.环境管理和羊圈舍卫生。为有效遏制羊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播,应加强养殖场的环境管理。这包括加强羊圈舍、运动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清洁工作。定期对这些区域进行彻底消毒,以消除可能的病原体。同时,确保羊圈舍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对于维持羊只的健康状态非常重要。此外,羊群还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照,这有助于促进它们的健康成长。这些综合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而且对于提升整体养殖效率和生产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确保羊群的健康和养殖场的卫生安全,饲养人员应每日对羊圈舍内的粪便和剩余饲料进行及时清理。此外,对羊圈舍、地面、墙壁、水槽、饲料槽以及所有使用的器具进行彻底消毒至关重要。建议使用75%的乙醇、2%的氢氧化钠或苯酚等消毒剂,并定期轮换使用,防止耐药性致病菌的出现。实施严格的消毒流程,控制非相关人员进入养殖场,有助于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引入。
同时,根据羊群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调节羊圈的温湿度至关重要。夏季应注重降温防暑,而冬季则需要做好保暖措施,以维持羊群的舒适和健康。
鉴于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及羊养殖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对羊小反刍兽疫防控的意识和知识普及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养殖户分布较为分散,且部分养殖户对羊小反刍兽疫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疾病防治常常延误。因此,各地区检疫部门需加强对此疾病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的防病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羊小反刍兽疫对养殖业的影响,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