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传统的政治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此外,政治课程内容也难以及时与社会现实、时事热点相结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政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此外,政治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政治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社会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将政治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和实质,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和分析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政治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与学的统一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强调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和学习统一起来,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也应积极投入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运用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教与学统一,才能真正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现行教学模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少涉及实际案例的运用和分析,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情境相结合,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困难。政治课程的学习应强调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学生缺少自主探究过程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中,政治知识的传授多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同时,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内容设置使得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和思考,缺少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变得模糊。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政治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直观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此外,部分教师不够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性,缺少互动和讨论,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对策
(一)创设情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设情境是一个有效的对策,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并感受政治事件的现实性。政治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通过课本阅读难以真正领会其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感受政治事件的现实性。
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开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实践”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感悟,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获得一些启示。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的词,在一定时间内调查校园中该词代表的价值观的实际体现,并撰写一份相关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收集信息、展开讨论,并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展示和分享的会议,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分享他们在调查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情境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含义,还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掌握一些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二)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辩证思考、评估不同观点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认真倾听、交流彼此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具体案例或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之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搜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相关资料。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在讨论结束后分享每种发明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相关的材料和讨论细节。以下是具体的小组展示。
第一组的学生说明了造纸术的重要性。小组成员明明拿出了一些图片资料,向其他学生介绍了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造纸术对书写、文化保存和传播的重大影响。其他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和观点,一起探讨了造纸术对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在历史和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关于指南针的调查成果。他们用地图和历史文献详细地介绍了指南针在航海、农业和建筑等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广泛兴趣。大家纷纷提出疑问,并讨论了指南针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三组的学生分享了他们关于火药的调查成果。他们展示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及其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好奇,他们就火药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第四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关于印刷术的调查成果。他们详细地介绍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并分享了印刷术对文化保存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全班学生围绕着印刷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探讨了印刷术对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影响。
通过这次深入的课堂讨论,学生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发展了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政治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图表、动画等多样化的多媒体元素,将政治学科中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视觉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图书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政治资料和实例,并将其用于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实践,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在线投票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制作类游戏、模拟实验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进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了一段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视频,并在这段视频中介绍了中华传统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等,通过画面、音乐和文字说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视频播放完毕后,笔者提出了“这些美食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或象征意义?”“你对这些美食有何感想?”“你是否产生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践与互动、选择多样化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自身角色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