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服务研究综述

2024-04-29 00:00:00胡娇展
幸福家庭 2024年1期
关键词:隔代社会工作者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实践,有必要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笔者梳理和分析了近些年以“家庭教育”及“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为关键词,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代表性文献,以期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一、家庭教育概述

从字源来看,所谓教育,“教”是指传授知识,“育”是指教会做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行为影响、感染、带动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影响。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家庭建设,关注孩子的需求,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服务现状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笔者以“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只有百余篇与之相关的文献。结合这些文献,笔者下面以隔代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及学龄儿童为对象,分别论述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服务的现状。

(一)以隔代家庭子女为对象

的家庭教育研究

有学者发现隔代教育会衍生出以下问题:对孩子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孩子健康心理和人格的负面影响、“亲子隔阂”和家庭矛盾。同时,该学者倡导社会工作者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开展隔代教育知识竞赛,获取家庭资料;开展关于隔代教育的讲座,使老年人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关注老年人健康教育,组织三代人共同进行室内运动。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服务,能让隔代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针对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养长辈的焦虑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服务,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长辈焦虑的原因,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以农民工子女为对象的

家庭教育研究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重要的社会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介入也是社会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之一。有学者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及社会工作具体实务技巧,对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农民工子女家庭个案进行介入,其关注的焦点在于落后的家庭教育意识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社会工作尊重个体价值的理念,运用认知疗法等帮助家庭发现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同时,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有学者从个体家庭环境、个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个体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等角度出发,对个体家庭教育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了个体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治疗法对个体进行专业介入。

(三)以学龄儿童为对象的家庭教育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研究除了关注隔代家庭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还涉及对学龄儿童群体的整体研究。有学者通过研究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方式的影响发现:社会工作者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干预对儿童的行为改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对儿童的行为改变起到正面作用;与其他的家庭教养方式相比,对于家长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显然是更容易习得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案社会工作模式进行干预,在引导和教育儿童的社会化行为方面,为家长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还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在于家庭经济因素、家长工作压力、家庭教育缺失及支持性服务不足等。

三、家庭教育问题表征研究

(一)思想观念陈旧,外部支持不足

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总体来说,学者普遍认为,当前部分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依然保留着落后的思想观念,在言传和身教方面没有达到统一。除此之外,部分家长自身不注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未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存在功利性教育思想,其教育素养有待提升。

虽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父母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但是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有学者指出,家长在教育方面获得的来自外界的支持相对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协作的机制。

(二)教育方法不当,说教方式盛行

有学者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采取说教式教育,对孩子讲道理多而给予孩子的赞美少,对孩子的投入是盲目的,没有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果父母习惯以高姿态对孩子发号施令,而不注重言传身教,那么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很难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还有学者指出,部分家长在教育中比较急功近利,忽视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三)主体职责不明,协同机制缺乏

有学者指出,家校社不协同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问题。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有学者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共同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已迫在眉睫。但目前,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家长也缺乏正确引导。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层面,相应的配套资源和保障还没有跟上。

四、家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一)微观层面:加强父母教育

学者普遍认为,父母应当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树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并实践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培训、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积极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尊重并维护孩子的权益,支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家庭教育具体内容方面,有学者指出,家长要革新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让孩子充分发挥主动性,努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注意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此外,家长还要重视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不仅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更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研究表明,通过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可以明显减少孩子的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因此,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应为家庭提供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服务。

(二)中观层面:加强家校沟通

有学者指出,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家校合作,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学校要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同时,社区要与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合作,组织面向居民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面对服务对象存在的学业辅导能力差、亲子沟通能力差及心理疏导能力差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改变其家庭教育方式及补充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的目的。

(三)宏观层面:建立健全育人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有学者指出,在健全育人机制的同时,要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促进学校深度参与,加大社会支持力度,设置社会工作专职部门。针对目前家庭教育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只有推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局面。有学者强调,在面对家庭中存在的溺爱子女、观念陈旧、忽视子女的成长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方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服务,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三方力量,以此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

五、研究展望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多是从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的。笔者发现,在对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方面展开研究时,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上,而对普通家庭缺乏关注。以后的研究除了要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应关注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隔代社会工作者学者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10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0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