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数据观念、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描述现实世界,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具体的生活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作业的优化设计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教师应从“读思达”视角创新数学作业设计模式,引导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微表达”。本文探讨了“读思达”视角下,如何通过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微表达”能力,以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思达”的内涵
“读思达”是“阅读·思考·表达”的简称,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本体性。在小学数学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时,“读”是指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数学参考书等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思”是指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达”是指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解题过程,并与他人交流数学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基于“读思达”理念创新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数学阅读、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读思达”视角下设计“微表达”数学作业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数学作业设计时,从“读思达”视角出发,设计“微表达”数学作业,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微表达”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读思达”视角下的“微表达”数学作业强调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和思考,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作业,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微表达”数学作业一般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知识点到拓展问题,逐层递进,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同时,“微表达”作业具有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微表达”数学作业具有开放性,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微表达”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读思达”视角下的“微表达”数学作业一般具有实际背景,富有挑战性,在实际应用环节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微表达”教学作业设计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此外,“微表达”数学作业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微表达”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表达”数学作业通常会创设富有趣味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微表达”数学作业通常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实际应用场景,这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读思达”视角下设计小学数学“微表达”作业的策略
基于“读思达”教学视角,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微表达”,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所设计的数学作业能支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设计游戏化作业,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游戏成果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作业中的“微表达”,对数学语言的应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体现“减负增效”的要求,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化作业,并引导学生在完成游戏化作业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进行“微表达”,描述游戏成果。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辨认方向”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化的作业,并从“微表达”教学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游戏成果。首先,教师可以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方向探险家”数学游戏作业,即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创建一个虚拟城市地图,包括主要的街道、建筑物等。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城市地图中扮演方向探险家的角色,要求学生在虚拟城市中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找到指定的地点、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回答有关方向的问题等。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行动和发现,如“我从城市广场出发,向北走了三个街区,然后向西转,又走了两个街区,就找到了图书馆”,或者总结自己的游戏体验,如“在游戏中,我发现当自己迷失方向时,可以通过寻找地标或建筑物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我还学到了在出发前先规划好路线会更有效率”。这样借助游戏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辨认方向”这个知识点,同时促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微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现象
数学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从“读思达”教学视角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和生活场景,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以践行生活化的作业设计理念,创新作业的形式,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调查‘生活垃圾’”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并在作业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点,要求学生选定一类生活垃圾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作调查表,利用小数除法计算每种垃圾的平均重量和处理率指标,分析数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可以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实地调查,观察和发现生活现象,并在数据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微表达”,用数学语言描述调查过程中的现象。比如,“我们调查了小区40户家庭一天的厨余垃圾产生量,总共收集了50千克的厨余垃圾。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个家庭每天平均产生1.25千克的厨余垃圾。”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已知小区有4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减少0.5千克的厨余垃圾产生量,那么整个小区每天可以减少多少千克的厨余垃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查结论和改进建议用数学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通过调查发现,小区的厨余垃圾产生量较高,如果能将每个家庭的厨余垃圾减少一半,那么整个小区的厨余垃圾产生量将减少200千克/天,一年将减少73000千克,将极大地减轻环境压力”。这种基于生活化的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应用,能真正达到数学教学“微表达”的实践效果,使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生活现象,并能基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思考和探究生活问题,从而全面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设计层次化作业,带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个性看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遵循层次性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能凸显“读思达”特色的分层作业,并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微表达”能力。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多个层次的数学作业,并渗透“微表达”数学指导模式,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微表达”条件。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中“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遵循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趣味作业,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看法和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基础、提高和拓展这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能力的作业,并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参与“微表达”实践。在设计基础层次的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如班级学生各科的得分情况),要求学生计算各科得分的百分比,绘制扇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制作过程,如“我先计算了各科得分的百分比,然后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再根据百分比计算出每个扇形的角度,最后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笔填充了不同的扇形”。在设计提高层次的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张扇形统计图(如某种商品各年龄段消费者的购买比例),要求学生分析统计数据,回答问题,如“哪个年龄段的消费者购买比例最高?哪个最低”等。在指导学生完成提高层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分析结果,如“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我发现25~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购买比例最高,达到了40%,而50岁以上的消费者购买比例最低,只有10%”。在设计拓展层次的作业时,教师要重点关注扇形统计图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如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借阅情况),要求学生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在此环节的“微表达”实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分析过程和结论,如“我通过观察图书馆各类图书借阅情况的扇形统计图,发现小说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高,达到了60%,而科普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低,只有10%。因此,我建议举办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普图书的阅读兴趣,提高科普类图书的借阅率”。由此可见,教师将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微表达”实践紧密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还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