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主动分析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优化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以增强小学美术常态课堂的教学效果。项目化学习是利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中应用项目化学习,能够有效优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从确定单元主题、创设真实情境、驱动思考创作、应用全面评价、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在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中应用项目化学习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特点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在一个实际的、综合的问题或项目下开展合作,并通过观察、调查、计划、执行、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体而言,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特点有以下四点。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项目化学习以一个实际问题或项目为起点,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二,学生主动参与。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观察、调查、讨论、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通常需要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探究创新。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优化小学美术常态课堂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小学美术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训练,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这些内容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方式分布在各个年级的教材中。教师在利用项目化学习优化小学美术常态课堂时,需要整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的共性确定教学项目主题、设计教学项目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小学美术知识体系,夯实美术知识基础。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八课“拼拼插插”为例,教学目标如下:以主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技巧进行美术创作;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基于上述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要选取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和题材,并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如“我的家”。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不同物品的形状、材质和颜色,以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拼拼插插”的创作项目,要求学生使用不同形状、颜色的材料,通过拼贴、搭建等方式进行创作。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一座“房子”,通过拼贴不同形状的材料呈现“房子”的不同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拼插技巧,并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引导学生跟随操作,并加入自己的创意。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创作,自己则适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项目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作品,以优化小学美术常态课堂。
(二)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真实情境
在项目化学习中,将小学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联系能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学生兴趣相关的真实情境,从而使项目学习过程生活化,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讲解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小挂件”时,教师可以联系“装饰品”实施教学,据此设定“将废旧材料制作成装饰品”这一项目主题,同时根据项目主题创设符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的真实情境,并激励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究和实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小挂件等装饰品,让学生简单欣赏并猜测制作小挂件等装饰品的材料,从而引出“废旧材料的再利用”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在校园内收集废旧材料,并简单清洁和整理废旧材料,为接下来的学习和创作做好准备。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些装饰品装饰班级,并指导学生利用点、线元素改造废旧材料,创设应用废旧物品装饰班级的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融入情境主动创作。
(三)利用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创作
在项目化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至关重要,这能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美术教育强调创作,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然而,小学生年龄小,许多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创作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创作,教师可以先明确美术创作的思路和技巧,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美术知识,为学生创作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创作,并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在项目化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创作。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水墨游戏”为例,教师可以整合水墨画知识,设定多个任务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水墨作品,鼓励他们描述作品的内容和颜色,促使学生观察并理解水墨作品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创作水墨作品所需的颜料和工具,并教授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探讨和学习,从而深化学生对水墨艺术技巧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颜料、工具、画法等知识点设计一个任务,要求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幅小型水墨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技巧和颜色,共同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水墨作品的评价和反思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议和反馈,以帮助彼此进步。
(四)全面评价项目成果
评价是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利用评价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实施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和空间,并在学生展示创作成果的同时,开展全面性的评价,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课“秋天来了”时,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评估学生使用绘画材料和技巧的熟练程度,如线条运用、色彩运用等。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是否通过绘画表现出了秋天的景色和变化,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准确地表现出了秋天的特点和变化,评估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表现秋天带给他们的感受,评估学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除了全面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拓展评价主体,开展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先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思考作品如何反映项目主题,然后开展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以改进作品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项目成果的展示是最后一个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或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邀请家长和其他教师参与,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项目化学习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五)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
多学科融合在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学生提供更综合、更全面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将美术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学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如教师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先让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感受。教师也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先为学生简单讲解关于环保的科学知识,如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呼吁人们关注环保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创作漫画,借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与音乐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环保的歌曲,创作环保主题的画作。
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对环保的认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结语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开放性、引导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常态课堂中应用项目化学习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并利用问题、任务、活动等,驱动学生独自或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实践和展示,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