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指导下,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在正常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新美术活动。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的方向和主题,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而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物、艺术作品、民俗文化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主题方向。教师将美术课后延时服务和博物馆课程资源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以“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为例,探讨利用博物馆资源设计主题式的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通过开展情境性、探索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馆校合作视域下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教学的选择与实施
《新课标》提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必须秉持开放的课程资源观”“鼓励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以便通过优质校外艺术资源共享,提升艺术教学的质量”。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浸润、传承、创新”的理念引导下,笔者在教学中以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为平台,借助博物馆丰富的实物展品和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
(一)主题选择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而南京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笔者所在学校与南京六朝博物馆合作,开展了以“六朝里的文字”为主题的系列公共课,笔者带领班级学生参与了“青瓷鸡首壶”这一节课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根据六朝博物馆内的文字展览主题和文物特点,确定了课程主题为“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该主题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主题实施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及近距离观看等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学习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可以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笔者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的实施分为“浸润、传承、创新”三个步骤,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浸润:情境创设,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浸润是指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中,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组织互动游戏等方式,将博物馆中的文物与汉字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中。这种浸润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点,精心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展览,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和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内举办的公共课“青瓷鸡首壶”课堂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接触文物,让他们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和理解文化。通过近距离观看文物,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文化具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2.传承:多学科融合,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采用多种实践活动方式,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与历史相结合,笔者引导学生基于助学单,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六朝时期的历史知识,同时讲解六朝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化。再如,与科学相结合,笔者引导学生探索青瓷鸡首壶的呈色变化及其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时尚,青瓷的青不是纯粹的青,而是黄、绿、青等几种颜色的融合,瓷器表面总是泛出青绿色,因而统称为青瓷。青瓷色彩的变化与着色剂氧化铁以及烧制的温度等有关。
3.创新:任务形式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中,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是学生需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物和汉字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学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文物、创新美术表现形式等。
在“‘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青瓷鸡首壶”一课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模仿、再创作和现场创作鸡首壶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相应制瓷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再创作,让他们将自己的创意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独特的作品。笔者还拓展了汉字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任务探索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第一个任务是分别用篆书和隶书写“鸡”和“吉”字;第二个任务是绘制鸡首壶的复原图;第三个任务是利用所学的汉字及美术学科知识自由装饰鸡首壶。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鸡首壶可以用来装饰什么”的问题。学生探讨后得出结论:鸡首壶可以作为摆件,鸡首壶图案可以装饰在扇子、灯笼、邮票和纸袋上。在这次课程中,笔者利用学习任务单将鸡首壶和汉字文化巧妙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课程,促使学生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馆校合作视域下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教学方法与评价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针对以“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为主题的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课程,笔者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一是创设情境。笔者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利用美术教具布置教室,模拟博物馆展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在“青瓷鸡首壶”这一课程实践中,笔者展示了鸡首壶的图片、各类范画和手工作品等,并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实地研学。二是汉字故事研究,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三是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以“六朝文物和汉字”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四是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索博物馆展品中蕴含的文化特色和美术元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五是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用美术语言介绍作品,并互相评价作品。
(二)教学评价
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这一主题课程,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评价方式。
第一,评价学生对文物的认识与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对文物名称、造型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来评价学生对六朝文物的认知程度。第二,评价学生对汉字故事的解读与表达能力。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对汉字故事的理解和汉字的形象表达等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汉字故事的理解和表达程度。第三,评价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情况。在“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主题课程中,学生有机会进行艺术创作,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物和汉字的理解和想象。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创意、表现技巧、绘画技法等来评价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情况。
在评价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如观察记录、作品评价、问卷调查等,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互评等,收集作品,建立档案袋,并以文物绘本的形式展示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馆校合作视域下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教学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主题式教学中,以“六朝文物与汉字的故事”为主题,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实施效果体现在学生对六朝文物的认识和理解上。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六朝文物的名称、造型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可以准确地辨认和描述各种文物,并能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物的理解。另外,课程实施效果还体现在学生对汉字故事的解读和表达能力方面。经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理解汉字的意义,了解汉字的声美、形美和意美以及发展过程,能够通过绘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生动地讲述汉字故事。
(二)课程反思
这次课程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首先,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更加具体,如加入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强化他们的体验感;其次,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等;最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启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指导。
结语
馆校合作视域下,小学美术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浸润、传承和创新”三个步骤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笔者认为,未来学校应多与博物馆合作,共同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