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是指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园本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开展的一系列亲自然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都喜欢户外生活,都喜欢野外生活。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中,幼儿更愿意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世界,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所在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户外空间优势,场地大、绿植丰富。近年来,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致力于“亲自然”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挖掘园内外的各种资源,绘制园本教育资源地图,积极探索资源融入课程的实践路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度不高、在激发幼儿兴趣方面存在不足等。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情况,探讨了课程、资源、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创新思维来优化“亲自然”课程,开发出更适宜幼儿成长的课程。
一、从资源利用“孕化”为经验成长——“孵育”课程的内涵
如何将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因素?如何利用资源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成长?这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议题。为此,教师需要筛选幼儿园资源,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如何丰富课程内涵。
(一)资源加持+关联经验
教师在开展课程前需要抓住资源、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关联幼儿经验,预设可生成的课程内容,为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表1是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园内的自然资源现状所设计的信息表。
(二)资源盘活+衔接主题
一切资源都是为课程开展服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园资源收集站的价值,使其与“亲自然”主题活动衔接,引导幼儿参与资源收集、开发、运用的过程,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亲自然”课程中,中班开展了“采摘枇杷果”活动。幼儿集思广益,在班级资源站中找到了各种工具,之后尝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了采摘实践,从中积累了相关操作经验。
(三)资源优化+推进课程
笔者所在幼儿园基于“启”文化内涵,创建了“启筑场”“启艺轩”“启兵营”“启音苑”“启乐林”“启耕舍”“启萌园”“启嬉池”八个户外游戏场,涵盖艺术表现、体能拓展、社会交往、科学探索等领域,以供幼儿开展丰富的“亲自然”活动。
具体来说,“启萌园”与“启耕舍”通过铺设的小路相连,有助于促进区域联动游戏的开展;“启乐林”中建造了果林、蔬菜基地,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启兵营”中增设攀爬架、滑索等设施,能够满足幼儿体能训练的不同需求……这些区域的建设为丰富新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从静态预设“应化”为动态支持——“孵育”的实践路径
幼儿是课程的主体,教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支持他们自由地想象、探索、表达、创造,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丰富自身经验。
(一)洞察兴趣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常常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认识自然世界。在“亲自然”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洞察幼儿的兴趣点及影响因素,鼓励幼儿探究,支持他们多样化的学习。例如,在一次散步活动中,小班幼儿被种植园地中的紫色小花所吸引,他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基于此,教师带领他们开启了探秘蚕豆之旅,生成了“亲自然”课程之“蚕豆的故事”。
(二)把握核心
幼儿在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有着一定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课程将存在停滞的风险。教师要关注课程开展情况,分析当前问题,对照幼儿经验及发展目标,把握问题中的核心价值,以更好地推进课程实践。
例如,中班“亲自然”课程“你好,土豆先生”源于幼儿对幼儿园自然角中的发芽土豆的疑问。有的幼儿说:“发芽土豆不能吃啦,要扔掉。”有的幼儿问:“它会继续长大的吧!”在幼儿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教师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价值,和幼儿一起深入探究,使幼儿通过观察、搜集资料、实验,共同收获了关于土豆发芽的知识经验,更在无形中形成了与同伴合作互助、积极劳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有心倾听
“有心”的倾听,是教师理解儿童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接纳幼儿感兴趣的新事物,及时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及当前发展需要,运用有效的支持策略,推进课程的开展。
例如,在“启艺轩”里,当其他幼儿愉快地利用树叶创作时,佳佳和轩轩围绕石头讨论着。佳佳说:“我想在石头上画去动物园玩的事。”轩轩说:“我要画和哥哥一起放风筝。”听到他们的对话,笔者立马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尝试用绘画材料在石头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从无为而治“衍化”为应时而生——“孵育”的创生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顺应幼儿的生长规律,支持他们在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究,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开展更贴近幼儿生活、更适宜幼儿发展的“亲自然”课程。
(一)检视路径,催发课程生长力
“亲自然”课程不仅是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更指向幼儿自然而然的学习状态。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了以“春探秘”“夏嬉趣”“秋物语”“冬印迹”为脉络的园本“四季”课程。
1.顺应季节变化——节气课程。四季更替,变化万千,能够带给幼儿许多感悟。笔者所在幼儿园探寻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点,形成了一系列受幼儿欢迎的节气课程主题活动,表2是谷雨和夏至节气课程主题活动。
2.根植自然之趣——种植课程。笔者所在幼儿园建立了多个种植园地,改造了“启耕舍”中的大棚种植区,扩大了班级种植场域,让幼儿种上了自己喜爱的黄瓜、番茄、甜椒、空心菜等蔬菜,还带领他们种植了格桑花、绣球花、郁金香等花卉,生成了许多种植课程,如大班“彩椒之旅”课程、中班“番茄驾到”课程、小班“茄遇记”课程。幼儿在观察、实践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3.满足探索需求——四季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引领者,必须站在幼儿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笔者所在幼儿园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收集幼儿的问题,在幼儿与自然景物、自然现象的对话中,生成了丰富的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图1)。
(二)复盘审思,提高教师自省力
在课程建设中,笔者所在幼儿园鼓励教师进行复盘审思,要求他们围绕资源利用、课程开发、活动实施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优化“亲自然”课程。
1.研——增强问题意识。教研的核心是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所在幼儿园会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活动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诊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经验。例如,对于中班“亲自然”课程“秋日探菊”中菊花写生活动未能完成这一问题,经过教研,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因为部分幼儿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再加上教师的支持不够有力。为此,在后续课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支持。
2.审——点燃思维火花。通过审目标、审儿童、审资源等,教师能够发现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审议“启耕舍”课程资源时,笔者所在幼儿园的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资源无法支撑“亲自然”课程的开展。为此,大家重新梳理课程资源,发现幼儿园中还有部分花卉未被纳入课程资源中,就继续审议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幼儿经验的可行性。
3.思——促进经验生长。笔者所在幼儿园鼓励教师撰写课程故事,记录幼儿的学习经历,反思和总结自身的教育过程,并让他们定期分享所思、所想、所悟,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抱朴含真,激发儿童创新力
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师要支持幼儿回归自然,让他们尽情地探索外部世界,自由地成长。“亲自然”课程旨在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多方位地体验和表达,进而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
1.自然的生长者——想儿童所想。幼儿有着自己的想法、创意及与生俱来建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时刻站在幼儿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给予幼儿尊重和理解。
2.自然的创造者——做儿童所做。大自然本就是人类学习与生活的天然乐园。教师要支持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亲自然”课程主题活动,并带领幼儿一同探究。
结语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亲近自然的幼儿,其内心一定是丰富、坚韧的。幼儿只有在自然中感受自由与美好,体验成功与失败,才会更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教师要重视“亲自然”课程的构建,为幼儿的学习过程注入生命活力,站在幼儿的视角优化课程内容及开展方式,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阊新城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