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临床表现为大便带血、肛内肿物脱出和肛周潮湿瘙痒。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多由痔外静脉丛扩张、破裂或反复感染,血流淤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而成。外痔表面由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常表现为肛缘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或炎症时可有肛门肿痛。混合痔由内、外痔静脉丛跨齿线融合而成,同时具有内外痔的症状。
痔疮的症状可轻可重。轻者无任何不适,或仅有偶然发生的便血、肿痛或脱出;重者可见肛内肿物环状脱出,嵌顿于外难以回纳,产生剧烈疼痛,伴有脱出物感染、水肿、糜烂甚至坏死,或内痔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贫血。此时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除外上述严重情况,程度一般的痔疮肿痛、便血和脱出均可考虑先行保守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满意,再考虑行手术治疗。
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对预防痔疮发作有重要意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饮酒,摄入足够的液体,都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蹲、频繁如厕,从而减少痔疮的发生。此外,适当运动、避免久坐、正确提肛,以及保持肛门局部卫生,也可以减少患痔疮或痔疮发作。
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生多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加以风、湿、燥、热邪气下迫大肠,瘀阻魄门,久而久之,筋脉懈纵而成。因此,有节制的、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饮酒、少食辛辣生冷肥甘厚味,减少风、湿、燥、热邪气的生成和侵袭,可以起到预防调护作用。
现代医学常用药物
痔疮局部用药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栓剂、膏剂和洗剂。膏剂常用于齿线以下的病灶,栓剂则用于齿线以上的病灶。
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出血性内痔的栓剂为复方角菜酸酯栓,它以角菜酸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通过形成一层黏液膜状物质,保护肛门直肠部位的皮肤黏膜。其他如氯己定栓、安纳素栓、美辛唑酮栓等,利用其消炎、抗菌、镇痛等作用,具有缓解痔病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之效。膏剂多为黏膜保护剂,如太宁膏(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另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玻特利油膏等。洗剂,如高锰酸钾溶液通过强氧化剂使细菌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对一些局部炎症反应较重的痔疮具有一定疗效。
另外,这些局部外用药的配方中常常含有丁卡因、利多卡因等麻醉镇痛成分,可的松等激素类成分,螺可吉宁等抗炎成分和新霉素、氟新诺酮等抗生素成分。这些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痔疮发作引起的疼痛、肿胀和出血等症状,但可能会引起局部过敏反应,且缺乏可靠证据支持,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中医药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痔疮有比较完善的理解。中医学认为,痔疮肿痛多因肛门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便血多由风热伤络,血不循经;肿物脱出责之于气滞血瘀或脾虚气陷,无力摄纳。针对以上病机,选用行气活血、凉血止血或清热燥湿、收敛收涩类的药味,通过熏洗、外敷、塞药等外治疗法,可以达到缓解痔疮症状。
熏洗法是指用将浸泡有药物的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趁热湿敷患处,达到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的作用。常用熏洗方剂有五倍子汤、苦参汤。五倍子汤出自《疡科选粹》,药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克,煎汤熏洗患处,功能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苦参汤出自《疡科心得集》,药用菊花、苦参各60克,金银花、蛇床子各30克,白芷、黄檗、地肤子各15克,大菖蒲9克。水煎去渣,坐浴熏洗2~3次/日。功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外敷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去腐生肌等作用。常用九华膏、黄连膏、消痔膏和五倍子散。九华膏为经验方,药用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冰片、朱砂各18克。上药共研细末,放入凡士林油中调匀,涂抹于患处,功能消肿止痛、生肌润肤。黄连膏出自《医宗金鉴》,药用黄连9克,当归15克,黄檗9克,生地30克,姜黄19克,麻油360克,黄蜡120克。上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文火熬至药枯,去渣,再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使用时将膏均匀涂抹于纱布上,贴敷患处。功能润燥、清热解毒、止痛。消痔膏是经验方,药用煅田螺、煅咸橄榄核各30克,冰片1.5克。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以1:4比例混合,调匀成膏,外敷痔上,功能消痔退肿止痛。五倍子散出自《医宗金鉴》,药用五倍子,敲孔,以蛤蟆草填塞,湿纸包裹,煨干,去纸研末;每3克药末加轻粉0.9克,冰片0.15克;再研极细末,干搽痔上,功能收敛收涩。亦有各类膏剂成药,如肛泰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塞药法是指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疗效。各类栓类成药较为普遍,如普济痔疮栓(成分:熊胆粉、猪胆粉、冰片)、肛泰栓(成分:地榆、五倍子、冰片、盐酸小檗碱、盐酸罂粟碱)、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成分:麝香酮、人工牛黄、珍珠、冰片、三七、五倍子、炉甘石、颠茄流浸膏)、化痔栓(次没食子酸铋、苦参、黄檗、冰片等)等。
现代医学常用药物
现代医学认为痔疮的发生与痔静脉丛的扩大、曲张,局部血液瘀滞、回流不畅有关,常用静脉活性药物促进痔静脉丛的回流来改善肿胀疼痛等症状。静脉活性药物可以改善静脉张力,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纯化微粒化黄酮成分是最具代表性的静脉活性药物,临床常用地奥司明片来缓解急性痔疮发作导致的肛门肿痛、便血、潮湿瘙痒等。消脱止-M、粟树籽提取物也可通过减轻静脉淤血、促进回流,进而减轻痔疮肿胀症状。
此外,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利于缓解痔疮的症状。现代医学常用缓泻剂帮助软化大便,其中口服纤维素类缓泻剂如小麦纤维素颗粒、卵叶车前子、车前草等,对痔疮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缓解痔疮症状,减少出血。
中医药疗法
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方剂口服治疗痔疮肿痛、便血,常有较好的效果。如地榆槐角丸可疏风凉血、泻热润燥,对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痔疮肿痛具有较好疗效。若痔疮以便血为主,色鲜红,舌质红,苔薄,脉数,多为风伤肠络证,方用凉血地黄汤加减。如果便血、脱出同时存在,且肛门灼热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多为湿热下注证,方用脏连丸加减。若便血较轻,以肿物脱出,肛缘肿胀疼痛为主,舌暗红,脉弦涩,多为气滞血瘀证,方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如果以痔疮脱出为主,回纳后容易再次脱出,便血色淡,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多为脾虚气陷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总之,不影响生活的痔疮无须特殊干预,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即可。若出现便血、肿痛、脱出等症状,如非嵌顿痔或短期大量便血,可以选择先行保守治疗,通过外用栓、膏,坐浴熏洗,口服促进静脉回流、通便和中药剂,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倘若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能满意,再考虑手术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