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和寻找

2024-04-29 00:00:00宋美霞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心理辅导课同伴关系

【关键词】同伴关系;不良行为;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4-0078-04

【作者简介】宋美霞,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上海,201600)德研室副主任、心理研训员,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阶段是个体独立社交的起步阶段。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渴望获得同伴认同、找到同伴归属。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会发生,特别当一方强行施压于另一方时,很可能让正常的同伴冲突发展为不良行为。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阶段。OH卡牌是心理辅导中常用的一种直觉联想工具,可以帮助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学生根据当下的感受给出自己的解释,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本节课通过3轮OH卡牌活动,让学生从“感受不良行为”,到“应对不良行为”,再到“憧憬同伴关系”,在体验和分享中表达“遗失”的伤痛,寻找友谊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主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丢过东西?特别是自己心爱的东西?当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丢过心爱的玩具,当时很伤心。

教师:我理解你的感受。丢失心爱的物品让人感到难过、遗憾,其他同学如果也有同样的感受,可以轻轻点点头。

学生轻点头回应。

教师:看起来,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希望找回心爱的东西。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遗失和寻找。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和“遗失”有关的经历,引出主题。

二、了解“不良行为”的类型和影响

1.观看视频,互动分享

教师播放视频1,视频内容:课间玩耍时,一个男生在操场上抢夺其他同学的物品。

教师:视频中有人丢失物品了吗?

学生1:有两个男生丢失了橄榄球。

学生2:还有一个男生丢失了游戏机,一个女生丢了玩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视频中丢失物品的人,我们暂且称为“遗失者”。他们现在的感受如何?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学生1:他们一定很难过,也会很生气。

学生2:这个男生真霸道,他为什么要抢我的东西?

学生3:我要离这个男生远一点。

教师:我们暂且称视频中抢东西的男生为“抢夺者”。我们猜猜他的感受、想法,接下来他可能会做什么?

学生4:他肯定很开心,得意洋洋。

学生5:他可能会想——你们这些胆小鬼,下次有好东西我还要抢过来。

2.学会区分“同伴冲突”和“不良行为”

教师:我们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冲突,感到不愉快。平时发生的冲突和视频呈现的冲突有什么不同?

学生1:我们和同学发生矛盾,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是因为误会,但视频里的男生是故意的。

学生2:我平常和同学一起玩时,也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但视频里是一方在欺负另一方,抢他们的玩具。

教师:视频中呈现的冲突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抢夺者”故意或恶意为之;二是会给“遗失者”带来负面影响,也许是财物上的损失,也许是身体上、情感上或心理上的伤害。它和同伴冲突不同,我们称其为同伴交往中的“不良行为”。

3.借助OH卡牌表达感受

教师:也许同学们在同伴交往中曾经历过或看到过“不良行为”。接下来,我们通过OH卡牌活动来感受它。请每位同学选择一张OH卡牌,代表你眼中的“不良行为”。

学生1:我选的是一只看起来比较凶的猫,让人感到害怕。

教师:“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情绪。

学生2:我选择的OH卡牌里,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是在孤立或嘲笑另外一个人。

教师:关系上的刻意疏远或不恰当的语言也是一种“不良行为”,给人带来孤单、无助的感受。

学生3:我选择的这张OH卡牌,上面有一把剪刀,表示“不良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教师:“不良行为”有可能带来肢体上的伤害。

学生4:我选择的这张牌上是两条相背的弧线,“不良行为”会让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彼此不再产生交集。

教师:“不良行为”给我们带来彼此疏远的感受。而且“不良行为”不止视频中抢夺他人物品,还包括孤立他人、语言上或肢体上的攻击他人等方式。

设计意图:借助OH卡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良行为的不同类型,感受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寻找应对“不良行为”的方法

1.观看视频,互动分享

教师:对于“抢夺者”来说,他看似得到了很多物品,甚至得意洋洋,但他真的快乐吗?让我们继续看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2,视频内容:其他学生回到教室上课。操场上以往遗失的物品变成一个小怪兽的形象,和抢东西的男生开始了一场“你争我夺”的较量。就在男生即将抢到物品时,小怪兽发现男生衣服上有“JJ”的名字,于是举起同样有着“JJ”字样的玩偶。男生看到后瞬间震惊——因为这个玩偶是小时候被其他孩子抢走的最心爱的玩具。

教师:原来视频中“抢夺者”的名字是JJ,谁来说一说JJ抢夺物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的玩具曾经被别人抢走过。

教师:原来他也失去过心爱的玩具,他曾经也是“遗失者”。JJ还在无形中遗失了什么?

学生2:他开始抢夺别人的玩具了,遗失了“正确和同伴交往的方式”。

学生3:他还遗失了同伴交往中的“安全感”。

教师:看来,JJ不仅曾经失去了玩具,还遗失了“正确的交友方式”和“安全感”,甚至误将抢夺他人物品这种行为当成保护自己的方式。那么,JJ的“遗失”能通过“抢夺”的方式找回来吗?

学生4:不能。那些物品组成的小怪兽一直想要逃开。

教师:JJ抢夺来的物品并不真的属于他,“抢夺”并没有帮他找回曾经的“遗失”。之前,我们觉得他抢夺他人物品后是得意洋洋的,现在,“抢夺”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的确如此,抢夺这样的不良行为,不但会给“遗失者”造成了损失,对于“抢夺者”本身来说,也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

2.站在不同角度寻找方法

教师:寻找“遗失”的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继续通过OH卡牌走近“不良行为”。同学们可以站在“抢夺者”的角度,也可以站在“遗失者”的角度,选择一张OH卡牌代表应对不良行为的方法。

学生1:我们选择的OH卡牌上有几个人物,表示遇到不良行为时可以求助医生,请医生帮助我们检查身体有没有受伤。另外,家人和老师也可以帮助我们。

教师:我们要学会在必要时及时求助。

学生2:这张OH卡牌上有三位法官,如果不良行为一直不改正,警察和法官会给他惩罚。

教师:不良行为反复出现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受到法律制裁。对于“抢夺者”来说,他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做到“及时止损”。

学生3:我们小组选了这张两个人对话的OH卡牌,认为“抢夺者”需要主动道歉。

教师:对“抢夺者”来说,除了及时止损,还要“主动弥补”。

学生4:我们选择了这张OH卡牌,上面有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表示面对不良行为,我们自己也要强大起来。

教师:“强大自我”非常重要。我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勇敢说“不”。

学生5:我们还选了这张“用钥匙开门”的OH卡牌。因为有不良行为的人可能不会和别人友好交往,他们需要学习,就像拿对了钥匙才能打开门一样。

教师:“抢夺者”也许很需要找对“打开同伴交往大门”的钥匙,需要学习与人沟通的友好方法,包括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处理和他人的矛盾冲突等。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抢夺者”的经历,引导学生看到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从不同视角探讨应对方法。

四、寻找“遗失的美好”

1.观看视频,互动分享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JJ和同伴们后来发生了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3,视频内容:JJ想要拿回小时候丢失的玩具,但小怪兽要求他先归还其他同伴的物品。起先,JJ很不情愿,但当他把物品逐渐归还后,收获了他人的拥抱,甚至曾经被他抢走橄榄球的同伴还邀请他一起玩耍。

教师:视频中的学生各自找回了什么?

学生1:曾经丢失的物品。

教师: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什么?

学生2:当JJ把玩具归还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给了他一个拥抱,他很吃惊。

教师:他没想到,自己主动弥补过错的时候会收获一个大大的拥抱。

学生3:还有人邀请他一起玩橄榄球。

教师:看起来JJ也不再孤单了,他似乎开始用正确的方式和同伴交往了。

2.借助OH卡牌寻找美好友谊

教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有所“遗失”,重要的是能够再次“寻找”。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对同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请每位同学再选择一张OH卡牌,代表此刻自己眼中的“同伴关系”。

学生1:我们组选择了这几张OH卡牌,有两个人拥抱的,有大家一起外出游玩的,还有一个OH卡牌上是大大的太阳。我们认为,好的同伴关系让人感到温暖。

教师:温暖的友谊让人向往。

学生2:我们组选择了鲜花盛开和雨后出现彩虹的OH卡牌,这些能给人带来希望。

教师:这样的友谊让人憧憬。

学生3:我们选择了两个人赛跑的OH卡牌,同伴之间有时候也会有竞争,但只要彼此尊重,还是可以友好相处。

教师:同伴之间会有竞争,甚至有矛盾和冲突。对于曾经的“遗失者”,我想说“这不是你的错”;对于曾经有过不良行为的“抢夺者”,我想说“也许你有着不为人知的难过,但抢夺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如果“不良行为”仍在继续,“遗失者”要做的是强大自我、及时求助,“抢夺者”则需要及时止损、主动弥补并且学习友好交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友好的同伴关系中健康快乐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OH卡牌,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同伴关系。

【教学反思】

同伴关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它和同伴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有何不同。更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如果不加以制止,不良行为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和同伴友好相处。

在教学设计上,本课借助视频和OH卡牌活动向学生传达3个观点:平常的同伴冲突并非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不能带来真正快乐;同伴交往中“遗失”仍会发生,但要勇敢“寻找”。希望学生在面临不良行为时,能够勇敢自信;在情绪难以控制想要欺负他人时,能够有所觉察。

本课遗憾之处:难以让更多的学生表达想法,也难以和他们进行深入对话;当“不良行为”有所纠正后,仅讨论了“遗失者”选择原谅的情况,对于“不原谅”的情况未展开讨论。

【点评】

这是一节有创新、有深度、让学生有体验和收获的课,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选择贴近学生需要和实际。同伴交往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加适当引导,很可能发展为欺负甚至是霸凌行为,因此识别、应对、避免交友中的不良行为,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教学环节精妙、课堂组织精细。授课教师运用皮克斯动画作为课程导入,将视频分三段播放,每一次暂停都相应穿插OH卡牌活动,在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共同走过从“看到问题”到“了解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历程。第三,授课教师素养好、教学技艺精湛。授课教师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在课堂上既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感受和行为,又注重价值引领,做到润心无声。特别是在教学中实时投屏呈现学生的OH卡牌作品,既清晰直观,又快捷高效。

(点评嘉宾:李正云,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心理辅导课同伴关系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1:27:46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22:50:20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20:44:13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9:27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