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2024-04-29 00:00:00李小玲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

【摘 要】班主任要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劳动教育,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知技能,在参与中知感恩,在体验中知责任,以劳动实践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赋能;生活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4-0069-03

【作者简介】李小玲,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南京,210036)教导处副主任,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树人附小”)秉承“幸福教育”理念,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将“生活即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美化校园、承担家务、参与社会实践,让劳动素养真正成为儿童幸福生活和快乐生长的源泉。

一、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一,在日常生活劳动的练习中,培养知行合一能力。树人附小将陶行知以“培养生活力的公民”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融于劳动教育,根据“任务群”、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从不同层面设计不同劳动项目清单和要求,并根据清单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实践劳动,逐步形成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简单的日常生活劳动中,引导学生完成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劳动任务,初步掌握知识、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提高个人自理能力,让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知行合一。

第二,在“幸福多元评价”的实施中,优化幸福感知能力。评价既有导向作用,又有激励促进作用,是为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服务的。树人附小开展富有特色的“幸福多元评价”,既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注重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并且关注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每次劳动活动结束后,学校都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评选出“‘能力+’幸福小能人”,并奖励学生相应的富有学校特色的积分卡“人字帖”,让学生从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会收获的喜悦,萌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

1.合作中知技能——美化校园善于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树人附小以日常生活性劳动教育为重点,开展班级事务整理、节日劳动教育、劳动周等活动课程,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合作,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美化装扮学校环境,做学校的幸福小主人。

一是“小先生”引导分工合作。在学校日常劳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做“小先生”,边做边教、分工合作,将日常劳动方法或小妙招分享给同伴。在“我是班级小主人”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扫地、拖地、排课桌、倒垃圾的好方法,每组“小先生”在打扫教室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在分工合作中高效清洁教室卫生,共同维护班级环境。“小先生”引导,互帮互学,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使用劳动工具把学校的边边角角打扫干净,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是“节日祝愿”促进合作劳动。学校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节日的美好祝愿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传递给身边的人。在元宵节开展巧手做花灯、搓元宵等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制作,把精美的花灯挂在学校教室走廊,装扮美丽的校园;在端午节,全班学生一起研究,制作香囊、裹粽子,把香囊送给家人;在中秋节,学生探究制作月饼、自制贺卡的方法,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传递祝福。

三是“劳动周”创设合作平台。“劳动周”是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劳动周”的设置,丰富和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学校“劳动周”搭建“家长课堂”“家长学堂”等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劳动,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员进校园,将泥人、剪纸、糖画等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了解了非遗文化,还学会了动手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2.参与中知感恩——承担家务敏于行

一是“四项评比”强化自我服务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洁,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根据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开展了系列“自理”劳动活动,以学生生活起居为基础,倡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人附小开展有趣的“四项评比”——“自己的书桌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叠、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饭碗自己洗”,强化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劳动比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在低年段,学校侧重让学生学习整理床铺、收拾衣物等劳动技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劳动,在竞赛中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是“家务清单”提升日常生活技能,让学生掌握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基本技能。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进一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学校提出高年段学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做”,列出具体的“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侧重学习并帮助家长完成洗碗、淘米、包饺子、扫地、叠衣服等家务。学校以参与家务劳动为重点,开展“家务小能手”“小厨神”等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厨房,为自己、为家人做简单的饭菜,完成“家务清单”。学生在淘米做饭、拣菜洗菜、洗衣晾衣、清洁整理、养护花草等家务劳动中,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同时体会劳动的不易和家长的辛劳,懂得感恩和珍惜,养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好习惯。

三是“真情感恩”学会协助家人劳作。“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主动关心、协助家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学校定期开展“亲情日”“敬老日”等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协助父母做汤圆、烤面包、做面条,为父母长辈泡茶、捶背、洗头、洗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关心体谅父母和家人。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情感恩、回报家人,体验为家人服务的乐趣,提高家庭责任意识,营造家庭融洽的氛围,增进与家人的亲近感。学生通过拍摄照片、上传视频的方式记录“真情感恩”瞬间,参与学校竞赛活动,学校公众号择优推送,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3.体验中知责任——社会实践悦于行

劳动教育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劳动教育种进“社会的土壤”。陶行知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树人附小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一,社区服务“悦”劳动。为促进学生了解社区、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人附小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定期走进社区,开展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低中年段学生走进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给老人送爱心,送上自己画的画、自己写的对联和“福”字;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学生还积极参与社区的美化宣传活动,清除小广告、清扫楼道、打扫卫生……学生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理念引领下掌握社区劳动的技能技巧,强化了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校外基地“悦”实践。学生走进校外实践基地,投身大自然,在真真切切的劳动场景中体验劳动创造的真实价值。树人附小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南京市鼓楼区青少年实践基地、农业生态园,开展校外体验和劳动实践。学生到田间地头挖山芋、拔萝卜、除野草,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真切感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校注重与周边社会实践基地联动,基于儿童的喜好及学习的需要开展多样的趣味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三,职业岗位“悦”体验。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体验牙医、消防员、银行职员等各种职业劳动。学生在扮演真实的社会性角色中,学习各种职业劳动的技能、技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让悲剧不再上演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1:45:57
探析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方法
青春岁月(2015年23期)2016-01-04 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