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发展的引导者

2024-04-29 00:00:00殷飞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班主任

【编者按】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帮助学生成长。本刊于2024年开设《殷飞的课堂》专栏,聚焦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谈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摘 要】“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儿童健康成长,为了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做出的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社会改革举措。“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科学精细的学业状况分析,形成个性化的学业问题解决方案,构建学业提升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双减”政策;班主任;学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4-0045-03

【作者简介】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心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但这一局面如何维持,效果如何深入持久,这就需要让“双减”政策得到家长、教师更广泛、深入、持久的支持。在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深入领会政策精神,同时聆听家长的心声,努力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做好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要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让学生和家长有真正的获得感,班主任需要做好个性化的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既需要学校在学科组和年级组层面进行改革创新,也需要每位班主任带领学科教师和学生优化步骤,重视管理细节。

一、精细分析,做好学生学业情况的现状梳理

“双减”减去的是教育教学中的“笼统和粗放”,增加的是管理与指导的“科学和精细”。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发展路径粗放,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优势,因材施教,以免造成无差别的“内卷”;二是辅导方式粗放,教师应仔细分析每个学生学业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业问题。

班主任要会同各科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致的学业分析与管理上,改变过往粗放式的班级学业管理方式,努力推动班级学业管理走向精细化与科学化。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班级学业发展档案

班级学业发展档案不是一个班级的学业水平概况描述,而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足迹,它应该包括:学习历史,即既往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即学习积极性和学习驱动力;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作业等的质量;学习优势与不足,指在不同学科上反映出来的学习特点和努力方向。

2.进行科学细致的学业分析

粗放式的学业管理缺少的是对学生学业状况具体科学的分析,如班上两个学生考试得分都是85分,排名一样,但知识点的漏洞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学生的学业状况分析不能过于笼统,不能简单用百分比进行描述,而应该精确到哪些学生有哪些知识点存在问题,为接下来的复习指导、分类辅导提供方向。

二、分类分层,形成学生学业问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学校以集体教育为主要形式。多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底层逻辑驱动是基于集体教育的整体性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展开的,其最终目标是引导教育走向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都不能只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

“双减”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这是学校集体教育因为诸多主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无法让家长满意的关键所在。“双减”政策若要持久有效地推行,并取得广大家长的支持与信任,就必须鼓励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实施个性化的学业指导。

班主任需要根据班级学业发展档案对班级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归类,为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奠定基础。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有智力潜能问题、基础知识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问题、学习动机与态度问题等。班主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问题性质分类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班级,班主任要通过与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观察并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作业、课后练习质量等,根据问题性质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先天的认知、专注、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和后天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前者是障碍性问题,后者是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需要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引导家长尽早对孩子进行干预与矫治;发展性问题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高年级班级,班主任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以及学习动机,对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习,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2.根据问题程度分类

班主任通过问题性质对全班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归类后会发现,随着学生的年级增加,学业问题性质愈发复杂多元,要从中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考虑问题的发展程度。如身心障碍是某一类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但他们存在障碍的程度有差异,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进行医教协同干预,加强干预治疗;对程度较轻的学生则要多鼓励、包容,以及降低学业要求和作业难度,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也存在程度差异,有的学生从预习、听讲、作业到总结整理等都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只是在某个方面需要加强。班主任不能全盘否定,要积极鼓励他们发挥优势。

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分类分层,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能力,还需要有与家长、学科教师、心理专业工作者以及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全员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科学、精准与动态的管理,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提供基础。

三、持续推动,构建学生学业提升的协同机制

班主任要通过学生学业发展档案的建设,依据与学生学业相关的所有人的全方位动态分析结果,最终形成“学生主体—家长协同—教师指导”的系统性学业改进方案与推动机制。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自己大部分学业问题的解决者。因此,从建立学生的学业发展档案,到分析学业问题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都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方位、全程性地参与其中。在制定学业问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时,同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与反思、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制定各门功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学业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弥补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通过方案制定、自我引导等一系列步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激活家长的参与性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传播“家校合作,共同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观念,通过家访、约谈等方式提升家长的学业辅导能力。如“双减”政策中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不管孩子的作业。家庭作业的质量考查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完成度、认真度、正确率。教师批改作业能够发现学生的作业问题,但有效解决的前提是发挥家校各自的功能优势,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家长需要每天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字写得是否端正,判断作业对错的任务则应该交给教师。

3.发挥班主任的引导性

学生和家长的主动、持久参与主要依靠班主任的坚持引导。班主任在学业管理方面的引导主要包括观念的引导、方法的引导和可持续性的引导。班主任要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客观地传播给学生和家长,在学业问题的解决上要给予其有效的方法及建议,特别在方案的坚持上,班主任更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坚持,家长的坚持取决于班主任的引导。

落实好“双减”政策,决定每位家长对政策的满意度的主阵地在班级。教育教学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动力在班主任。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夸夸我的班主任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