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麻烦给我爷爷换个座位,他说后面的奶奶总拽他假发。”
“好的,下次来上课让他把后面同学的假牙还给人家。”
2024年年初,90后声乐老师董福顺在老年大学上课的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视频中,老人们认真听课、专心做准备的画面异常生动,但更让大家感兴趣的,是评论区里董福顺和网友们堪比说相声的幽默互动。
在老年大学因材施教
1992年,董福顺出生在宁夏,自幼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2011年,他如愿考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2015年,他毕业后留在九江,到一家艺术培训学校当了声乐老师。
2017年9月,机缘巧合,董福顺成为九江市老年大学的一名老师。九江市各区都设有老年大学分校,学员可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每期学制1年,每周授课1次,时长2小时。老年大学提供的课程种类很多,收费低廉,因此在老年大学授课基本是半公益性质,老师报酬都不高。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愿意走出家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老人大多热爱社交,擅长学习,与时代保持着紧密联系。在过去几年里,董福顺在老年大学教声乐,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求学若渴”的心情。
老年大学每年3月开学,年底结业。董福顺待人热诚,教学富有趣味性,深受老年人好评,报他声乐课的人越来越多,年龄最小的45岁,最大的80岁。
董福顺刚给老人们上课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先讲乐理知识。但讲了几次后他发现,他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老人们却在台下昏昏欲睡。即使有认真听讲的老人,也因为年龄大了,学起来很吃力。看这样上课效果不好,他研究老年人的特点后,对上课方式进行了调整。
每堂课开始之前,董福顺先引导老人做热身准备。经过扩胸、举手、摇头、伸腿等一套充满趣味性且富有活力的运动后,老人们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
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董福顺让老人们选出班长和各种班干部,让大家相互监督。他上课主要是教老人们学唱歌,要求老人们一定要把歌词都背下来。很多老人当堂记不住,便把这个当成作业,回家后背歌词。
在教学过程中,董福顺发现,相较于正常学龄的学生,老年人对待学习的态度更认真。他们年轻时可能因为家庭等原因未能深入学习,现在有了时间和机会,便倍加珍惜。每次上课,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记笔记,并在课后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练习。
不过,因为班级中学员年龄跨度大,一些年长的学员上课时间长了会感到吃力,偶尔还会出现打瞌睡的情况。董福顺发现这种情况后,便精心调整课程安排,时刻注意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
生活因“你”而变得更美好
课堂上,董福顺会挑选能让老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曲目来教学,比如《送别》《思乡曲》《故乡的小路》《北国之春》等。老人们齐聚一堂,跟随董福顺的钢琴伴奏,每每精准地唱完一整首歌,都能感到从未有过的喜悦。
当然,董福顺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教学。他还经常带领学员们深入周边的景区和农村,让他们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共同学习一年,很多老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组织一起去参加歌唱比赛。结业后,学员们仍时常与董福顺联系,跟他分享自己的近况。
有时候,董福顺走在街上,会突然走过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笑吟吟地拉住他的手:“小董老师,我今天在KTV唱了这首歌,您帮我听一下看看怎么样,我唱了啊……”老人的歌声可能略显生涩,但唱歌时那种旁若无人的自信让董福顺无比欣慰。
老人们学声乐之后的变化,董福顺能感受到,他们的子女也能感受到。
有人说:“好久不回家了,周末回家,我妈突然成歌唱家了,我爸还学会拉二胡了,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了许多……”
有人说:“孩子爷爷说在老年大学不仅学到了唱歌技巧,还交到了朋友,比待在家里强多了。”
有人说:“妈妈年轻时就喜欢声乐,但为了照顾我,没时间学习,没想到在老年大学实现了梦想,人也年轻了很多。”
……"……
董福顺说,在老年大学的这些年,他也收获很多:“这些年,无论是弹琴还是唱歌,我的专业技能都提升了不少。这些学员虽然年龄大,但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坚持来上课,而且状态都特别好。跟他们聊天,我发现他们心胸开阔,格局很高。我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向他们请教,他们的点拨往往会让我少走弯路。可以说,老人们从我这里学到的只是一点儿音乐知识,而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却是人生的智慧。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董福顺把自己上课的情景拍成短视频发到了网络上。刚开始,他只是想记录与老人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让他们的子女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同时也便于他们回家后对照着练习。没想到,这些短视频很快在网上火了起来。对此,董福顺表示:“很多人愿意为孩子努力奋斗,却往往忽略了长辈。其实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多关注一下父母的生活状态。网友们喜欢我的视频,大概是由视频中的老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评论区里,董福顺与网友们的幽默互动,令人宛如听相声一般
董福顺的短视频评论区里,有老年大学老人们的孩子,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大家对视频中“父母们”上课时的表现,纷纷表示“关心”:
“老师,咱奶第一天来上课,没哭吧?”
答:“没哭,就她嗓门最大。”
“老师,帮我们家丽芬把帽子摘了,别热着老孩子。”
答:“不让我碰,说里面有私房钱。”
“居然没有上课走神的学生,也没有睡觉的,更没有叛逆期跟老师翻白眼顶嘴的,教老年人真好,羡慕!”
答:“那是你没见到课堂上打架的、薅假发的、抠假牙的、吐口水的、搓脚心的……”
“点名了吗?签到了吗?没来的记得扣学分叫家长哦!”
答:“家长不能乱叫,叫家崽。”
“老师,这回考试,我爸考了多少分呀?”
答:“别提了,卷子上名字都写错了。”
“老师,麻烦给我爷爷换个座位,他说后面的奶奶总拽他假发。”
答:“好的,下次来上课让他把后面同学的假牙还给人家。”
“老师,后排有个戴帽子的大爷在摸鱼偷笑。”
答:“我知道,他以为我看不见他。”
“老师,把后门关紧一点儿,我家老朱第一天上学,我怕他偷跑出去。”
答:“跑出去五六回了,都被抓回来了。”
“老师,为什么我老娘上课总低着头抠手指?”
答:“她说放学回家前要把手上刚买的金镏子摘下来,有点儿紧。”
……"……
如此接龙式的对话,充满整个评论区。董福顺与网友们的幽默互动,令人宛如听相声一般。
而评论里提到的老人们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说话等也只是课堂上偶尔出现的小插曲。老年大学的老人们和小朋友们很像,课间也会相互聊天:“你杯子里的水匀我一点儿,我不想出去打水了。”“我口袋里有糖,给你一块,别让老陈看见。”“你干啥去?去卫生间?一起吧!”“王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你看我女儿给我买的衣服好看吗?”……
董福顺将这些有趣的对话,改造一下后回复给网友,希望把他们带入曾经的学生时代:“虽然时间不能倒流,但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回忆起往日的美好时光,同时又对老年生活有所期待,我就知足了。”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