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其受害者除了患者本人,还包括患者家人及看护者。林曙颖的妈妈8年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把她折磨得几乎崩溃。痛苦中,她发起成立了一个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组成的互助会,为大家在突围的路上点亮了一盏灯
被妈妈折腾到崩溃,她痛哭一场后告诉自己:从此你便是“妈妈的妈妈”
2016年6月,身在美国的林曙颖接到父亲从上海打来的哭诉电话:“你妈打我……”她脑子里嗡的一声,最担心的一天还是来了。
林曙颖是上海人,父母都是知名大学的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她和哥哥出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工作、生活。
林母64岁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抱怨连连,身体稍有不适便提心吊胆。平时电话联系,除了嘘寒问暖,林曙颖想不到还能和妈妈聊些什么。回国探亲时,她甚至害怕单独和妈妈待在一起。
林父已经90岁,因更换心脏起搏器后有排斥反应,需要24小时照顾,家里请了保姆。谁知老伴儿竟臆想保姆和他有不正当关系,不但对他恶语相加,还对他动粗……
林曙颖火速回国,带妈妈去检查。结果显示,妈妈患了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医生说,得了这个病,患者的认知水平会逐渐下降,最终变得连家人都不认识,还会有暴力倾向,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手段,只能靠家人陪伴延缓病情发展。
林曙颖开始像带孩子一样教妈妈认数字、玩玩具、做家务,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妈妈没工夫瞎想。因为没养育过孩子,林曙颖只能边学习边实践。
妈妈状态还算不错,林曙颖暗自庆幸。
但妈妈的情绪说来就来。傍晚爸爸身体不适,早早上床睡觉了,妈妈却非要去找他。林曙颖挡在卧室门口低声劝阻,孰料老太太突然坐在地上喊了起来:“为什么不让我进?他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怕我看到?”爸爸挣扎着起来解释,妈妈根本不听……林曙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安抚住妈妈、安顿好爸爸,然后躲到卫生间哭了一场。发泄完,她告诉自己:从此你便是“妈妈的妈妈”,唯有更加耐心和包容。
亲情陪伴是良药,有人羡慕地对她说:“我妈和你妈同期确诊,我妈早就不认识我了,你妈状态比我妈好多了。”
之后,林曙颖放弃了美国的事业,回国专门陪伴、照顾父母。
妈妈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刚发生的事转脸就忘,但几十年前的往事却记得很清,还不停地念叨。林曙颖便带妈妈回原单位、去母校,尽可能安排她和老同事、老同学见面。
见到熟悉的人,老太太特别高兴。林曙颖暗暗自责:如果早点儿陪妈妈来,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陪伴,让妈妈的妄想症发作频率明显降低,但情绪发作时的强度越来越大。一天,老太太又突然乱发脾气,情绪平复后又很自责:“我不想生气,可忍不住,不会是老年痴呆吧?”林曙颖赶忙否认:“怎么会,我爸比你大9岁都没有得,你咋会得!”嘴上安慰着妈妈,林曙颖内心很焦虑,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崩溃。
渐渐地,林曙颖发现,每次带妈妈去医院,老太太在那里跟别人聊得可欢。她就想,换个热闹的环境会不会对妈妈有好处?要不去住养老院?可她的提议被爸爸以住不惯为由拒绝了。
不久,妈妈起夜时不慎摔折了腿,要住院治疗。林曙颖分身乏术,又跟爸爸提出找养老院,说带他一起找,让他满意,还保证等妈妈一出院就安排他们住在一起,绝不让他们分开。爸爸终于同意了。
父女俩抽空跑了好几天,相中了一家养老公寓。林曙颖把养老公寓里的家具全换成了爸爸心仪的样式,还定做了一个柜子,让爸爸分门别类整理出全家人的照片摆上去。爸爸接了这个“大工程”,便专心在养老公寓忙开了。
半年后,妈妈出院,被林曙颖直接接到了养老公寓。可老太太当天便用拖把打了护工,嚷着要回家。林曙颖将她的军:“你要能自己穿裤子,咱就回家。”老太太努力了半天也没能穿上,只好作罢。
林曙颖趁机劝妈妈:“这里有医生和护工,比在家里好。”有地方走动,有人聊天,老太太不久便喜欢上了养老公寓。林曙颖终于松了口气。
2018年,经朋友介绍,林曙颖认识了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汤彬。汤彬觉得她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经验值得推广,建议她成立一个病友家属互助会,大家抱团取暖,相互交流经验。
林曙颖觉得这是件助人利己的事,决定试试,便先组建了一个病友家属微信群。在群里,大家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彼此鼓励、安慰。有了同行者,感觉果然好了不少。
其间,林曙颖结识了一位在上海一家养老机构工作的英国老专家。专家说,阿尔茨海默病家属互助会非常有用,鼓励她坚持下去,还让自己供职的养老机构免费为互助会提供活动场地。
一天,互助会举行烘焙活动。林母乐呵呵地玩着面团,一名家属逗她:“待会儿你做的面包给我吃吧?”林母立即护住面团:“不行,这是给我女儿的,要不下次她不带我来玩了。”大家都被她的话逗笑了。
这名家属羡慕地对林曙颖说:“我妈和你妈同期确诊,我妈早就不认识我了,你妈状态比我妈好多了。”林曙颖一阵心疼,跟对方分享了陪护经验与心得。
“多陪伴,患者开心了,家属都能好过点儿。”一位父亲患病十多年的大姐分享自己的体会。林曙颖看了豁然开朗,心想,只管珍惜当下,让妈妈开心一天是一天。于是,她积极筹备各种活动,并将每个月的第三周确定为互助会线下聚会时间。
为便于开展活动,互助会向每个与会家庭收取100元会费。林曙颖确定主题,聚会时请专家为患者家属普及科学陪护知识,并组织各种适合患者与家属一起参加的游戏。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庭加入了互助会。
追光而行,带领近500个家庭一起突围
2020年年初,由腾讯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推出的关注认知障碍的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录制结束后,节目组在录制现场开了一家“忘不了餐厅”,将互助会的7名患者聘为餐厅服务员,允许互助会在餐厅免费搞活动。这样一来,加入互助会的家庭因为明星效应而迅速增加,互助会的活动也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次带妈妈到“忘不了餐厅”参加活动,林曙颖生怕出状况,好在妈妈到了人多的地方情绪反而变得很平和。之后,她尽量带妈妈聚会,还现场主持活动。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妈妈的病情没有出现恶化的迹象。
得益于场地免费,请来的专家又把劳务费回赠给互助会,活动开支只限于少量物料费,林曙颖不用为活动经费发愁,只管组织好玩有趣的聚会即可。
2022年3月,因疫情原因,线下活动无法开展,大家的情绪受到一定影响。林曙颖马上成立志愿者工作组,带群友们网上分享居家日常。她首先分享了妈妈的趣事。见妈妈不吃荤菜,她开玩笑:“你不吃肉,要当和尚吗?”妈妈来了句:“我怎么可能当和尚,要当也是当尼姑。”老人的机智把大家都逗乐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们纷纷在群里发言,有的分享自己管理情绪、照顾患者的经验,有的分享自家的亲情故事。大家的情绪明显有了好转。
在林曙颖看来,帮助患者家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因照顾亲人被迫离职后,不少患者家属对如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感到迷茫,需要指导;有的人照顾患者多年,送完亲人最后一程后,发现自己已脱离社会,很难重新找工作;有的人甚至遭遇婚恋危机。林曙颖想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凭借丰富的护理经验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到一些养老机构工作,或自主创业做直播,把自己的护理经验分享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截至2023年年底,互助会已聚集了近500个家庭。林曙颖的努力不但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还于2023年9月获得阿里巴巴颁发的2万元奖金。如今,当地街道为他们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室,有些专业机构提出聘请互助会有经验的患者家属(患者已经过世的),让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继续发光。林曙颖非常欣慰:她创办互助会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