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〇二三年《红豆》杂志刊发的散文,扑面而来的是阵阵书香以及草原花草的芬芳和灵山秀水的清音。一幅幅斑驳、繁复、瑰丽的生活画卷和人生镜像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令人陶醉其中而无法自拔。
一
第一期的四篇散文,各有千秋。杨晓升的《我的阅读经历》语言质朴简洁,白描手法,不事雕饰,回首往事有时代烙印和历史沧桑感,写出个人阅读的独特感悟体验:“我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到底收获了多少,是否读有所用,是否读以致用。所以,读书重要的不在于读,而在于阅读之后的吸收和读以致用。”而且阅读者“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尽可能少而精,并且力争做到读以致用、活学活用”。需要补充的是,读书要有根据地,读书讲究章法,正如贾平凹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所指出,读书要读三遍,“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倘能将杨晓升和贾平凹的经验结合起来读书,必将学有所成。
想成为优秀作家,除生活的历练外,“才、学、胆、识”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识见。写散文做学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说作家要有思想、有真知灼见,这是决定作品品位高低的先决条件。《我的阅读经历》之所以好,就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阅读的识见。《红豆》二〇二三年也刊发了一些原生态生活的散文,如《青春作伴》《行走,在时光的河流里》《随风行走》《爱,怎能忘记》《覃老先生》等。要知道,审美需要距离,散文是可以虚构的。
本年度所刊发的散文,主要由写人散文、叙事散文和山水散文三部分构成。侧重写人的作品有十余篇,如李光彪的《苦刺花的墓地》、王达敏的《抱冰斋独思》、全秋生的《王歌先生》、杜文涛的《河边古柳》、杨晓燕的《一如既往》、安静的《眼泪向下,火焰向上》、谢德才的《覃老先生》、刘月潮的《三姐的花朵》等。
母爱是人类最崇高、最圣洁、最博大无私的爱。这种爱,完全出于本能,与生俱来。《苦刺花的墓地》《桃花饼,桃花香》都是以花喻人,异曲同工,却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母亲形象。前者塑造了一位敢爱敢恨、性格泼辣乐观的母亲形象。人生的困顿、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击倒这位坚强的母亲,反而激发出她的斗志。这位母亲苦中取乐,唱着山歌,带领儿女们进山采摘野花度过那饥饿的艰苦岁月。后者刻画了一位柔情似水、心灵手巧的“最美桃花仙母亲”。“每到春日桃花开,娘就做桃花饼”,并把这饼做成艺术品,充满仪式感。做饼时,在月色如水的篱笆院里,全家齐动员,人人沉浸在暖暖的爱意和温情之中,让心与心贴近,温馨甜蜜,终生难以忘怀,并在心中定格成永恒。这就是家的气息,这就是母亲的味道,这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杨晓燕的《一如既往》讲述了一个四世同堂同心逐梦的温馨故事。那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平实叙述,如静夜箫声渗透人的灵魂,如山间溪流汩汩流淌,纯净清澈,闪烁着人情美、人性美的迷人光辉。那些散落在岁月之涯的久远往事,充盈着善良和温情,点点滴滴融入血脉之中。这个贫困的家庭,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人生的烦忧,面对生老病死的人生轮回,从祖父母到父母一直延续到作者及其兄弟姐妹,都是一如既往坦然面对,在相濡以沫相互搀扶中艰难跋涉、砥砺前行,迈过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坎儿,勃发出生命的韧性与顽强,迸溅出雄强伟大的生命浪花。作品中祖父母的恩爱白头、父母的患难与共,无不真切动人、令人潸然泪下。这就是人生的幸福,这就是人间的大爱。
杜文涛的《河边古柳》将河岸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人事沉浮叠加在岚河四时风物的流转变化之中,侧重写睹柳思念父母双亲的深厚感情。重阳时节,柳叶在秋风中飘零,“手中的柳叶简约、凡俗、卑微,普通、大众、平凡,像极了逝去不久的母亲。”作者进而感悟:“叶不得不离树,人不得不离世。”这样思念母亲的悲伤情感就得以释然。河边古柳下,冬日暖阳里,作者想起当年和父亲在雪地里挖红薯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感叹岁月无情。
几篇写男性的散文,切入角度和笔法不一,各具特色。相对而言,我较喜欢安静的《眼泪向下,火焰向上》这篇写闻一多的散文。文章的标题非常醒目,生动形象具有动感,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能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标题描绘的是红烛燃烧时的具体形象,也是闻一多先生《红烛》一诗的意象。作者说:“我觉得这个红烛意象就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生命意象。”红烛燃烧时,“虽然眼泪是向下流的,但火焰是向上的,先生散发出的红烛之光一直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文章立意之高,构思之巧妙。文章虽短却气象万千,有大境界大格局,这种大气渗透骨髓中,与篇幅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贾平凹在《美文》中所倡导的大散文。
王达敏的《抱冰斋独思》文笔老道,力透纸背。作品文学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兼具,毕竟出自饱学之士的手。标题关键词“独思”令我充满期待,以为会以思见长有思想史的内涵,可反复阅读并没有发现“独思”,如文章能在这方面深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抱冰斋主“独思”的具体内涵,可能更好。学者散文,切忌背负过多过重的文化包袱而缺乏性情,缺乏鲜活灵动的东西。否则理胜于情压倒情,这样的散文则无趣无味,诗性寡淡索然。散文和短篇小说一样,都属于“切面”的艺术,只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写人不必面面俱到,应像贾平凹的《孙犁论》、卞毓方的《煌煌上庠》《凝望那道横眉》、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一夜芳邻》那样,举重若轻,刹那间见永恒。全秋生的《王歌先生》剪裁构思独具匠心,语言平实,生动传神,字里行间真情流淌、坦诚直率,可谓情文并茂。文章从自己与先生的相识写起,写请假、投书请教,最后二人成为亦师亦友的知己。笔下人物在娓娓道来中应声而出,一位具备“谦和的人品、渊博的知识、机智幽默的思辨以及博大的胸襟”的先生形象雕塑般跃然纸上。蔡淼的《身体里的密码》写一名顽劣村童事关疼痛的编年史。从五岁切辣椒切伤手指,和表姐、表妹采野果时被铁夹夹住手,到大学毕业工作后被电动车撞伤,年纪轻轻就在身体上留下累累伤疤,那是他身体上不可或缺的生命密码。这是一名天性好动、喜欢冒险、永不安分的野孩子,他在不断闯祸受伤中长大成人。读罢作品,一个莽撞胆大、坚强果敢、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形象凸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钟鹏程的《稻田里的舞者》写外祖母卑微屈辱的一生。外祖母生不逢时,出生在农村,家贫,父母对她缺少关爱。她从小喜欢跳舞,有着美好祈愿和舞蹈的梦想,渴望成为一位专业的舞者。这不切实际的想法得不到家人支持,给她带来一系列的不幸,最终导致悲剧性的命运。为了跳舞,她“跑到那间学校门口,试图翻过栏杆闯进去跟着孩子们一起跳舞。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她被赶了出来。在慌忙逃跑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栏杆上摔下来,她疼得直不起腰来”,从此驼背,“从那以后,她就被关在房间里。村子里都在传她疯了。”她再也不开口说话了,她“用沉默抵抗世界,用沉默守护自己”。尽管历经磨难,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丝毫没有暗淡,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成为一位真正舞者的信念。在离开人世之前,她终于梦想成真,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璀璨的火花。她赤裸着双脚,冒着霏霏细雨,站立在人世间最大的舞台——一望无际、茫茫无涯的稻田里,迎着春风,迎着细雨,轻盈地翩翩起舞,她拼尽全身所有的力气,被压抑多年的天性如火山般喷薄而出,倾泻在茫茫的稻田里。她跳着笑着泪流满面,“她把这一生所有的屈辱和痛苦都在这一刻交还给土地了,托付给她马上要触摸的来世。”刹那间,那瘦小驼背的外婆变得挺拔伟岸,伫立在我们眼前。这浪漫神奇的结局,想象大胆瑰丽,富有诗意和戏剧性,完全出乎人的意料,超越此在人生,简直是神来之笔。
二
将写人散文与叙事散文区别开来是出于叙述的方便,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分野。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也离不开写人,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写人为主的散文,着重于写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揭示人物行为的思想制高点。叙事散文则侧重发掘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清晰地显示情节发展的脉络结局。
杜光辉的《老爸茶》从茶切入谈人生,谈生活的哲理,正所谓品茶如品人生。作者告诫人们:“那种无欲求、顺自然、恬淡适静的人生态度,才是海南文化的精髓”,才是人生的真谛。这不正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吗?《高职院》通过写一所高校的教授与清洁工的对比,揭示出真正的文明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之中。做人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两相比较作品中的教授和清洁工高下立判,反讽的意味平添艺术的张力。两篇短文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和平淡无奇的家长里短,却透露出人性的丑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具有一种平和的美。显然这是传承自周作人、废名、汪曾祺和沈从文一脉的审美风范。
自古以来,写声之诗文不乏佳作,刘禹锡的《秋声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流芳千古。张扬的《听声记》切入角度小却境界壮阔、气象万千,将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的声音尽收笔底。人世间的种种声音,窥见世态炎凉民生疾苦;大自然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风花雪月之声,无不蕴含丰富感情和人的色彩。透过生生不息、万物流转的种种声音,作者写出听声的人生感慨、理解思考和领悟。这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就不是自在的声音,它具有人的色彩品格,成为艺术的审美意象,寄寓着时代风云、历史沧桑和人生的褒贬。张岱说:“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可见《听声记》文章立意高、构思巧妙,是一篇学养深厚、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文化散文。作者博古通今、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在纵横捭阖中彰显个人识见才情。文章史料性强,可谓声声有来处、声声有韵味,使文章具有自然志的特点。
许含章的《白露生》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叙事散文。毕竟是出自女作家之手,文笔细腻真切,观察细致入微,辨析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既有生物学的学理性,又有文学的趣味性。作者认为蝉分夏蝉和寒蝉,其实是一样的蝉,还是夏天的那只蝉,只是从立秋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寒蝉了,因为二者的声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寒蝉使人感到凄清孤独。蝉因在土里待的时间很长,故象征复活与永生。蝉蛹变成蝉的羽化过程,写得真切细腻、栩栩如生。刚刚羽化出来的蝉呈现一种碧绿色,初夏时蝉蛹从土中钻出,爬树奋力羽化脱壳,然后垂直倒挂在树干上,“让自己的双翼慢慢地展开,慢慢地变硬,突然它们振动一下羽翅,飞起来了!”紧接着写蝉声,蝉在夏天的叫声特别响亮,鸣叫的都是雄蝉,雌蝉不叫一声。雄蝉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是一种繁衍的本能。此外,写秋天树木:“枝叶不再繁茂,叶片也不再肥硕,在不知不觉间树叶就变黄了、变红了、变薄了、变枯了,接着就一片一片从树枝里飘落。”这些出神入化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楠木的《姑苏城内外》短小精悍,蕴含丰富。作品语言简洁典雅,鲜活灵动,寥寥数笔,境界全出。既见旧学根底、文字功力,又见匠心独运。落笔千年的沧桑古巷,捕捉乌篷船上从山塘街摇过的蓑衣,恍若返回唐诗宋词的胜境,怡然的古意渗透整个灵魂。听评弹、闻香阵、赏旗袍及丝巾的绮丽,令人流连忘返,这温婉典雅、弥漫着绵长馥郁芳香的古巷,令人陶醉,令人销魂。接着写姑苏城的特产美食,一是清香四溢金灿灿的枇杷,连鸟雀都不敢啄食,忍饥空向林间飞;二是古今闻名的东山碧螺春,闲暇时,泡上一杯,芳香四溢,香满鼻孔,令人陶醉;三是临江倚桥吃苏州面,有小桥流水的韵致和鱼虾的鲜香,就着黄酒,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李光伟的《穿过百吉楼丫口的风》,试图通过三十年前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一件小事,警醒世人不忘来路,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母亲坐月子时没有奶水,为了养活儿子,她拿出一张珍藏了好久的粉红色的半斤粮票,去供销社买饼干。当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粮票走到百吉楼丫口时,一阵风穿过了百吉楼丫口,粮票连同地上的落叶被风卷着吹向那条深深的山沟。她含泪趴下,玩命地仔细寻找,仿佛那满沟的落叶里就藏着她孩子的生命。
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走出家门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走出国门去领略域外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独特的灿烂文化,他们把沿途风光、风土人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文章发表,催生了旅游散文的兴起与繁荣。一批批纵情山水的文章,蔚为大观,美不胜收。本年度的山水文章,有几篇大气磅礴,有名家风范。
徐迅的《湖山小品》是一篇品湖品山的美文,由几篇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短文组成,构成一幅湖光山色的长卷。《游雪湖记》写了雪湖的前世与今生。雪湖很美,碧波荡漾,荷叶翩翩,红莲白莲星星点点。“远山近塔阁楼和三两的楼台亭榭倒映在湖水里”,还有菖蒲、野草、杂花、蝴蝶、蜻蜓、水鸟、翠鹰,一派生气盎然的湖光山色。接着由雪湖藕引出朱元璋,由雪湖志馆引出民国吴士钊,由舒王阁引出王安石,赞美“他曾夜夜在雪湖边的天宁寨秉烛读书”,最终拜相入朝,成就功名。《安溪访茶》,介绍茶的种类品质,将品茶与品人、品人生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说起安溪茶,作者如数家珍,乌龙茶、铁观音、岩茶等,并自然引出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如清水祖师、方苞和李光地。由茶及人,文章就具有历史内涵。《风景眼》很有创意,作者受美国作家梭罗的启发,梭罗认为湖是大地的眼睛。那么“一切的风景都有眼睛。这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一处风景最为生动的部分,是风景的生命与灵魂”。在作者看来,长江上有三只风景眼,重庆的洪崖洞码头就是其中的一只,这只长江边上土生土长的眼睛,恍若重庆的夜之眼。山城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夜景尽收眼底。其二是诗意而充满灵性的神女峰,也是长江边上另一只美丽的眼睛。其三是广阳岛,它是抗战时长江上的一只天眼,一只洞穿历史风云的眼。应该说长江上的三只眼睛是作者独到的发现。
苏北的《山水册页》由三篇短文构成。《皖南遇险记》写作者与友人皖南历险的故事,其实是有惊无险。游时遇暴雨,“溪水极大,有桥处水都没过了桥墩。路上也时见山体滑坡”。幸运的是作者见到了暴雨中皖南山中最美的景致:“满山皆来就我,满目青黛,山头云雾蒸腾,脚下溪水轰鸣,翻滚着向下流去,宛如千军万马从眼前奔过”,“水上的雾和远山的雾,上下映照,俨然一幅巨幅的山水画。我们走上登封桥,看近水远山,皖南之美,最美便在这一刻”。洪水骤然陡涨,推窗见山,“山间瀑布晶亮,挂于绿树丛中”。洪水步步紧逼,一行人只好避洪而逃,谁知换了方向转了几个路口,都没能突出重围,只好折返原地。文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如同旁白,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鸡跑了》写在友人乡间虾塘的一件雅事和趣事。友人求写楹联两副,一副贴大门,同行才子杨子“没一刻钟工夫,便拟两句:‘门前池浅鸭遗蛋,漫步田埂狗撒欢’,横批是‘龙虾满塘’。不一会儿又为内室拟出一联:‘屋前几棵小矮树,室内一对老鸳鸯’,横批是‘陌上花开’”。文人骚客的酬唱应和,颇有雅趣,更见才情。归途时怕鸡鸭被闷死,给鸡喝水,没想到那鸡“忽然一下从袋子里跳了出来”,“那鸡刚跳出来,就站在那里不动了,估计还有点蒙。等我反应过来,去逮它,它就撒腿飞奔,跑到树林里去了,转眼就不见了”。这又是一个东郭先生的故事,可笑滑稽。《池杉湖看鸟》最精彩,可谓满篇生辉。作品文采斐然,至情至性,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是一篇自然之美与性灵之光完美融合的佳作。题目中心词是看鸟,但我以为写得最好的是赏荷。作者用拟人画手法描绘荷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这些荷,就够让你沉醉的了。春夏秋冬,各为一景。荷的一生,如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者说,女人如荷。初春,荷叶刚冒出水面,那种嫩的初绿,可为少女的模样”,此时翠荷亭亭净植,不胜凉风的娇羞。“夏天了,大朵的荷叶凌波而立,它们舒舒展展,相当大气。”“秋冬了,荷花荡一片枯黄,叶片破碎,荷梗支离。”这就是荷花一生的真实写照。池杉湖是鸟的天堂,鸟有上百种,它们在天光水影、风情万种的池杉林里栖息、喧闹、歌唱,有的掠水起舞,有的轻盈灵巧上下翻飞。“它们的姿态让人感动,它们的鸣叫使人心碎。它们是天生的舞蹈家。”“天空中的,水边的,远处的鸟儿问答,百鸟朝凤,倦鸟归林,就是一出池杉湖的音乐会。”这生气贯注活灵活现的百鸟图,给人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难怪作者说:“池杉湖好不好,鸟知道。”
储劲松的《书生涯》无论是学养才情识见,还是浑然一体的文气、语言质地,都堪称一流。文章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令人震撼。文章由《都说作者痴》《一卷冰雪》和《山水文章》构成。《都说作者痴》回忆自己著书的甘苦,表明自己写书的态度。在收集分析研读材料一年多的时光里,作者被感染感化,从而追慕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辛弃疾这十一位被贬的文人。他们是两宋最璀璨的文星,光芒万丈,泽被后世。作者希望成为有白鹭之德的人,远离红尘、超然物外、遗世独立。为了写《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贬谪中的宋代文人》,作者搜集材料,在众说纷纭、歧见迭出的史海中披沙拣金,做到“书中所写,不敢说字字句句精确无误,至少都有出处,不打诳语”,掷地有声的语言令人感佩。一年多以来,作者全身心投入,进入忘我的状态“在世忘事”“宛若身在宋朝”“似不在人间”“日日埋首桌案,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这种“痴傻”,折射出文人的风骨、刚毅与执着,虽九死而犹未悔,如屈原、司马迁等。
自古文人相轻。《一卷冰雪》却将张好好引为同道知音,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读罢《一卷冰雪》,如夏日久渴喝冰,畅快无比。文章文辞练达新见迭出,是一篇见智识、见风雅、见性情的美文。作者认为张好好玉洁冰清,“有冰雪之气,有温润玉色,文亦有冰雪之气,有温润玉色”。接着介绍“古诗张好好读得好,好在不拘泥于诗,佐之以史”“以诗证史,倚史品诗”,这使人想起国学大师陈寅恪。张好好读古诗,“读得博而深、敏而达”,写下的文字“见智识,见风雅,见性情”。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李白是诗仙,他一生旷达放荡不羁,高昂着头颅在天地间放歌,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但张好好却横扫前人定论,质疑道:“李白是仙气吗?我说不是。世人说李白是谪仙人,我却觉得他的‘人之气’太重。”这样敢于挑战权威定论,勇气可嘉。
读和写密不可分。作者认为作家要览史,“读得博而深、敏而达”,追溯文章最初发脉的源头,“借此遥接遂古文脉,涵养浩然之气,也用来涵养山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有根,“才可以‘究’可以‘通’可以‘成’,才有可能写出洛阳纸贵的绝妙好词,不然就是无根雾露,是崖头危石。”作家在创作时,应立足当下,关照历史,“以史为骨,以文字为肉,以情理为魂魄。”
《山水文章》主要阐述作者关于山水文章的见解,但并非纯理论文章,兼及对友人光其军即将付梓的散文新著《桐城走村记》的评价:“他的新著是用脚板一脚一脚走出来的,也是用敏感、多情而锦绣的心一针一针织起来的。密实的文字之间,桑麻、麦稻、井塘、人家、草树、鸟兽、肴馔,以及碑铭、崖刻、桥堰、亭台胜迹赫然入目,古贤人的嘉言懿行、掌故、传说和今日的民情民风鱼贯盈耳,于乡园的崇敬和炽爱之情左右流之。”作者告诫我们:作家要面向现实,关注民生接地气,作品要有人间烟火气。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灵感,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作者还梳理了中国山水文章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认为“秦汉人无论庙堂之上还是草野之间,好大言,邀功名……大多有天下而无我”“魏晋南北朝人反之,高标自许……文章抒胸臆写自我,大多有我而无天下。到了唐宋,天人合一,家国一体,文质兼备,山水文章彬彬乎可以观也”。因此,作者认为,写山水文章,应以唐宋为师,率性自然,见真性情。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简介】陈敢,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学院本科毕业,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新诗所副所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责任编辑 练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