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冬天,北风呼啸,寒意透彻。偏僻的南荒之地永州下起了鹅毛大雪。目睹如此盛景,柳宗元却五味杂陈,愁闷不已。
先是仕途上备受排挤打压,从权力核心区被贬到蛮荒之地,更让他痛苦的是,母亲身染疾病客死永州。老人的离去让他无比悲痛和自责。面对纷飞的大雪,他轻声地吟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声低吟,跨越了千年,响彻云霄,经久传唱。它究竟是一幅冷气透骨的寒江独钓图,还是一种“千万孤独”的不屈情绪?我不能轻易置评。
夏天,热浪逼人。我怀着无比复杂和虔诚的心情,从广西柳州到湖南永州,一路上我不断默诵“独钓寒江雪”。我知道这道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在历史的图画上或屏幕上寻找。我只想知道以民为本的信念背后的历史真相。到永州,本意是拨开历史迷雾,探寻一颗情系苍生的高贵灵魂,了解“独钓寒江雪”的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凄怆。我的目光再一次望向历史的天空,不禁思接千载、心潮澎湃,一代宗师柳宗元的画像渐渐清晰而崇高。
时间回到唐朝,有一个叫柳宗元的小男孩在京城长安出生。第一声啼哭也许就是一首诗,注定他一生的苦难与坎坷。柳宗元继承了父亲柳镇正直倔强的性格。有一个历史的细节是这样的,当时的科举制度有非常大的弊端,丑闻不断,许多大臣徇私舞弊。有一次在朝堂上,唐德宗问各位大臣:“你们的子弟有没有通过不当手段而上榜的?”这时有人不怀好意地说:“新科进士中有一个年轻人叫柳宗元的,是柳镇的儿子。”虽然这个人没有明说柳宗元中举有不端行为,但明眼人一听就明白是有所指的。而皇帝却淡定地说:“柳镇不会为自己的儿子去求人。”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柳镇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相信他的人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天才青年,二十一岁中进士,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著名诗人高适、韦庄都是年过半百才有功名的。柳宗元可谓是青年得志。刚过而立之年,又升任从六品的礼部员外郎,他红极一时,名气直追当时高举古文运动大旗的韩愈。难能可贵的是,柳宗元的血液中流淌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这些理念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历史的进程非常奇巧,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正当柳宗元在仕途上大展拳脚时,他父亲突然病逝。按当时的习俗,他要守孝三年。柳宗元无法忘记父亲的教诲,父亲因得罪权臣被贬到百里之外的蓝田县城任职。送别时,倔强的父亲对他的赠言居然是“吾目无涕”。守孝结束后,柳宗元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两次铩羽而归,直到第三次才考上。他仕途的起点是校理经籍图书。对于柳宗元来说,这真的是一个美差啊,因为这里的藏书实在太多了,他可以终日沉醉在书的世界和知识的海洋中。
任职三年后,柳宗元调补为京兆府蓝田县尉,官职升到正九品下。两年后,三十一岁的柳宗元终于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里行,职级为正八品下。而立之年的年轻京官壮志凌云,官虽小,却是皇帝亲自任命,这份荣誉是无限光荣的。
公元八〇五年,唐顺宗登基。这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重用改革派首领王叔文,给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展示才华的政治舞台,柳宗元、刘禹锡等时代精英都参与其中。永贞革新的序幕拉开得快,结束得也早,前后仅半年的时间。力主革新的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户,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被贬。
历史记载,朝廷最初的设想是把柳宗元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刚到半路,命令突然更改,估计当权者觉得自己过于宽容,于是柳宗元的官职再降,贬为永州司马。这是柳宗元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前些时候还雄心不已、壮志满怀要干一番大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人。暮秋时节,他黯然离开长安,凄风苦雨一路南下。到洞庭湖时,淫雨霏霏,阴风怒吼。汨罗江边,屈原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他悲愤地写下了《吊屈原文》。其实,柳宗元吊人亦是自吊,悲歌且吟。后来,柳宗元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天对》,回应了屈原《天问》中的疑问。此后他又写了《天说》,批驳韩愈的天命论。
从秋天走到冬天,跋山涉水,在呜咽流动的湘水中,在雪花飞舞的日子里,柳宗元终于踏上永州的贫瘠土地。在这期间,他还去潭州(今湖南长沙)看望时任潭州刺史的岳父杨凭,妻子不在了,但关系尚在。
永州是蛮荒之地,他到来后,由于是闲职,况且还是戴罪之身,没有专门的官邸,居住成为一个大问题。好在有潇水东岸的龙兴寺重巽和尚的收留,他一家人才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龙兴寺曾是三国时期蒋琬的故居,由于没有及时修缮,千秋岭下,人迹罕见,偏僻而荒凉,旁边野草丛生,晚上还有野兽的叫声。他所居住的西厢房潮湿简陋,闷热而黑暗,无奈之下,在墙上开了一扇小门,既是采光的需要,亦是心灵的慰藉。
永州的气候和北方相比,差异太大,他一家人水土不服,母亲不到半年就因病而亡。因为太穷,根本没有办法为母亲举办葬礼,只能长歌当哭,写下文章以悼念。在永州,面对巨大的困难,他母亲没有怨言,对他说:“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这是怎样崇高的教言啊!一年后,表弟卢遵帮助扶灵北上,代为料理后事。柳宗元眺望北方,大声呐喊:“天地有穷,此冤无穷。”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几乎是在母亲去世的同时,他的女儿和侍妾又相继亡故。其时宪宗皇帝改国号,大赦天下,但是赦免令明确“二王八司马事件”参与者不在大赦范围,王叔文还被下诏赐死。
柳宗元到永州时三十三岁,正是充满朝气的年龄,可三四年后却百病缠身,未老先衰。他常常感到腹中有一股痛楚郁积不散,他茶饭不思,身体消瘦,眼睛模糊,心绪不宁,并曾写信给岳父杨凭陈述病情。
柳宗元在永州的前几年,有四次遭遇火灾,每次都死里逃生,但许多书籍和器物被烧,损失很大。柳宗元将如何走出阴影?这是一个大难题。他决定搬出龙兴寺,到西山居住。这里风光旖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他发现了钴鉧潭、小丘、小石潭等,一篇篇游记华章应运而生。公元八一〇年,柳宗元决定在冉溪定居,自己动手种花垒石,风景这边独好。他思考数日,取名为愚溪,于是产生了以“愚”开头的“八愚”。“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快乐溢于言表。
闲人一个,身体又不好,但柳宗元却发愤读书,深入思考,并实地体察民情。他思考官为民役的从政理念,体验青山绿水的奇趣盎然。“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利安元元”的本质是真正地了解民众的疾苦,“苛政猛于虎”的呐喊声如洪钟。他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他患水肿,行走不便,痛苦不堪时,有一田吏帮他弄来不知名的草药,解除了他的痛苦。还有一次他晚上外出迷了路,投宿田翁家,得到热情招待。
北归的梦想一直让他牵肠挂肚。公元八〇九年,皇室册立太子,京城长安不少好友认为柳宗元可以回京了,写信给他传递信息和祝福,柳宗元自己也信心倍增,主动给许多人写信求助。然而又是一个晴天霹雳,“永贞革新”参与者仍被排除在外。北归梦碎,他有一种甘为永州民的奇异想法。尽管永州当地的话不是完全听得懂,但这时听起来如天籁之音。
政治风浪波谲云诡。当柳宗元自认为报国无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之际,一道诏书,让他重新燃起希望,回京的梦想一夜之间成为现实,心旷神怡。北上途中,他不断给人写诗,吐露欢呼之情。又到汨罗江边,他写下了《汨罗遇风》,在襄阳,与十年不见的刘禹锡相谈甚欢。诗友加兄弟,这份感情怎能用文字表达?两人诉不尽衷肠,一路向北,把欢笑留给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到了京城,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日看尽长安花,游山玩水,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然而乐极生悲。
有一种说法是,柳宗元等人再度被贬与刘禹锡有莫大的干系。刘禹锡性格开朗豪放,而柳宗元却沉默寡言。刘禹锡被贬到常德十年,所作诗词,也是激情高昂,比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应该是送给柳宗元的,但“晴空一鹤”和“独钓寒江”的意象与本质却有差异。
有一天,刘禹锡跑到玄都观游玩,看到许多达官贵人骄奢淫逸,心中很不爽,于是写下一首名扬万世的诗,即《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让刘禹锡的政敌抓住把柄,皇帝左右为难。一个月后,柳宗元、刘禹锡等“五司马”,又全部被贬到离京城更远的地方,更荒凉。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二人结伴南下到衡阳时依依不舍。柳宗元到了湘江旁边,心情极为沉重,虽然柳州刺史为正四品下,比在永州官职升了,但却是高水平的“穿小鞋”。他悲伤地问湘江:“好在湘江水,今朝又重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湘江无声的回答,给历史留下无比的伤痛。四年后,一代英才梦断柳江。
在人生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时,许多人选择放弃。而柳宗元是如何回答呢?“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这诗,这歌,掷地有声,铿锵无比。
柳宗元遇到挫折不气馁、不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让柳州从此出名。这是柳州的幸运,也是一代又一代柳州人学习致敬的楷模。公元八一五年的夏天,柳宗元历尽艰难,到达柳州。当时柳州城垣坍圮,道路泥泞,满目疮痍,再联想起“五司马”不幸的苦难,他挥毫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首诗是如何寄给其他四人共欣赏的,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他写完诗后,睡意全无,于是又给皇帝撰写了奏章,通过文字向朝廷表达自己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柳宗元主政柳州期间,初衷不改,官为民役,兴办学6VTpoatA+BqcAcWNms1dTw==堂,打井取水,释放奴婢,植柑种柳,清廉自律。
他一上任便遇到大旱,按照当时习俗,要到龙潭雷塘祈雨。柳宗元知道,这虽然是例行公事,但他决定把这次活动作为一种政治表态。他在现场发出誓言:“我自从接受朝廷的任命,来到边远的南方,刚开始处理政务,并无任何放纵。我一定廉洁自律,凭忠信办事。如果有失误罪过,怎能瞒得了神灵呢?”他的这一誓言,引来了百姓赞扬声。龙潭祷雨的第二天,他的堂弟柳宗直因急病逝世。这一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宗直这十多年来一直陪伴他,平时多与他读书作文,柳宗元含泪写下了《志从父弟宗直殡》悼文,深切怀念同甘共苦的好兄弟。
办学、打井、释奴,就不细说了。他毕竟是一个文学家,不管是种柑还是植柳,柳宗元都要写下诗文记载。《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种柳戏题》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其实,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比如游记散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等名篇。可以说“柳州柳”因为柳宗元的影响力,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象征。
柳宗元在永州时身体健康就成大问题了,到了柳州更是公务繁忙,疾病缠身。在柳州,他先后患了霍乱、疔疮、脚气等。他经历了三次病危,有一次半夜突然发作,三天不省人事,家人痛哭流涕,后服用民间偏方,病情缓解。几次疾病的折磨,让他“迩来气少筋骨露”,满头黑发变白发。公元八一九年,四十七岁的柳宗元与世长辞。他家境贫寒,没有余财,留下两儿两女。家人无力安葬,只能把灵柩停放在罗池边。第二年,在友人裴行立和表弟卢遵的帮助下,才归葬长安先人墓侧。
虽然他在柳州只有短短四年,但他的政声功绩永载史册。柳侯祠内,罗池庙中,三绝碑前,处处表达柳州人对先贤的敬意和歌颂,他的事迹光彩照人。对他的祭拜,从民间影响到朝廷。到了宋代,宋哲宗顺从民意,赐额“灵文之庙”,把罗池庙上升为国家行祭祀之礼的寺庙。无数后来的官员都会心存敬意,在柳侯衣冠墓前肃立拜祭。每年清明,《祭柳文》的诵读声盘旋在龙城上空,经久不散。
一千多年来,岁月的风沙吹散了多少帝王将相的踪影,无数无关民生痛痒的词句华章化作烟尘,但柳宗元的政绩、人品和文章却大放异彩。
这是为什么?
与他性格迥然不同的刘禹锡,受柳宗元之托为他编辑出版文集、抚养儿女成人,政见不同的韩愈为柳宗元写了墓志铭。柳宗元去世九年后,刘禹锡再回到长安,性情不改的他,居然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惜这个时候“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听不见好友的纵情高歌。
如今的南方,冬天偶有漫天风雪,先生的独钓让我读懂了一个高贵而不屈从命运摆布的灵魂。岁月的长河里,先生的文化之源、思想之本、民生之念一定会枝繁叶茂、绵延不绝。
【作者简介】西哥,本名李广西,广西柳州人。出版有报告文学《地火燎原》(合著)、《寻找窑埠红古镇红色印记》、散文集《柔情不老》《千锤百炼》。曾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特邀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