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桃花源(外一篇)

2024-04-29 00:00:00张映勤
红豆 2024年1期

作为来自天津的作者,我对津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两座城市同有一个津字,说明它们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商贸之地。

津市,坐落在湖南省北部,城市不大,却名声显赫,特色明显。历史上的津市得天独厚,地处要冲,水路发达,占尽地利之便。它由繁忙的码头渐成市镇,成为湘鄂边境和九澧一带最早的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二三百年前,这里就已经成为“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里,炊烟万户”的商埠重镇,奔腾不息的澧水,养育了两岸人民,码头带来了商业文明和经济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小的津市已形成了食品、纺织、轻工、化工、机电等五个支柱产业,经济发达,百业兴旺。如今,津市的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汽配、盐化、造纸、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举目可见,遍地开花。

当然,津市并非只有商业气息和工业文明,它的背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是孟姜女的故里,车胤“囊萤映雪”的故事也发生在这片土地。如今的津市,保留着许多人文古迹和自然风光,处处可以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大同寺、乐山寺古刹威严,嘉山、毛里湖山青水秀。城里的书院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古老的街巷,守望着历史,诉说着过往。这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有历史的城市,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并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津市人每天都在演绎着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我还要说,津市是个有温度的城市。短短的几天里,让我感动的还有津市人的朴实和善良。这种朴实和善良,无处不在,从一碗热腾腾的米粉、一碟香喷喷的豆腐,到工作人员的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关爱的举动,都让人感到了无比的亲切与温暖。城区整洁干净,环境优美。悠然自得的行人脸上充满了笑容,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源自生活的热情与活力,那份源自人们心底的友善与热诚。

生活在津市,是一种幸福;生活在津市,是一种放松。这样的城市让我感到亲切,感到温暖,让我流连忘返。

津市令人难忘的东西太多太多,对于我无异于一次圆梦之旅,这梦想就是找到了桃花源。津市和桃花源同属于常德市,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人们来到津市,桃花源便成了不可错过的打卡之地。

桃花源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紧密相关。这篇收入中学课本的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

桃花源地处常德郊区,面临沅水,背倚群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如今的景区包括四个自然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七十余处景点。

经桃花源的牌坊,进入景区,但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因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山谷中的小径曲折蜿蜒,洁净平坦。目之所及,美轮美奂。那天地之间如梦如幻的山形水影,那道路两旁如诗如画的修竹茂林,那夺目怡人若即若离的繁花异草,那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留恋,让人向往。时值六月中旬,应该进入旅游旺季,这里却了无人迹,游客不多,环境有点空旷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桃花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人头攒动、喧声如潮,如何对得起世外仙境的美称呢?

我以为,桃花源适合慢游,景区大,景点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如五柳湖、桃花溪、浴仙池、缆船洲、问津亭、桃川宫、水府阁、秦人宅、集贤祠等,数不胜数。进入桃花源,就如同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那些自然风景与历史遗迹中感受岁月的静好与人文的熏陶。若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那桃花源与别处的景区区别不大。山美水美景美,亭台楼榭遍地,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准备,看来看去,最后还是一头雾水。我以为到这里游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慢慢品,真正体味它独特的韵味。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不领会《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浮光掠影般满足一下视觉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表达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追求。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不重要,看不看那些特色古建筑与山山水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境界是否能得到提升。它让人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千百年来,桃花源作为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旅游名片,成了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梦想的胜境,全国不少地方为探寻桃花源、修建桃花源付出了努力。至今,全国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景点较为著名的有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台湾基隆等地。我以为最为人们公认和接受的当属湖南常德的这处桃花源。原因有二,一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出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开篇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武陵人从岸边的桃花林深处的山口进入了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旷,有屋舍良田,鸡犬相闻。武陵即现在景区所在的常德市桃源县一带,人们根据山川地貌、自然环境将这里确定为桃花源是有依据的。二是现在的桃花源景区并非近年来为开发旅游、招揽游客而新建的,自然风光古已有之,人文建筑已越千年。秦汉之后,桃花源所属郡县虽然名称多变,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这里幽闭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地理地貌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有大的改变。桃花源历史渊源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这里的秀丽风景、奇山异水已为人们倾慕、传扬,吸引了诸如春申君黄歇、三闾大夫屈原、伏波将军马援等许多名人在此流连。这里不仅桃源山、桃花山远近闻名,而且山上也有了桃源观、桃川宫等。

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是虚构假托,群山环抱、绿水缠绕的平坦田野、村落屋舍就是他写作桃花源的生活背景。但文学创作毕竟是人的主观产物,桃花源是五柳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不一定是实指某处山水田园。其实际效果是:桃花源通过陶渊明的生花妙笔,声名鹊起,世人皆知。陶老先生为桃花源做了最好的广告,使之成为名实相符、远离尘嚣、逃避乱世的胜境乐土。后世在这种名牌效应的带动下,人们锦上添花,屡加修建,桃花源始成今日规模。也就是说,常德的桃花源古已有之,经陶渊明的文章而扬名天下、深入人心,这是别处景区没有的独特资源。

桃花源因陶洲明的记文成了世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也引来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追捧,千百年来,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等诗文大家都曾到此驻足,竞相吟咏,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们的到来与歌吟,为桃花源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另一篇名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铭文不长,兹录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晚陶渊明四百多年出生的文学家刘禹锡在唐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朗州(今常德)生活十年,他经常到桃花源追慕先人,吟诗抒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篇只有八十一个字的《陋室铭》。铭文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堪称千古之绝唱、盖世之奇文。如今,桃花源的鸡鸣谷口、刘禹锡草堂坐落在竹林树丛中,刘禹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高洁品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高度一致。

常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肥水美,物产丰富,距离常德不远的桃花源自古就不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它之所以能够与世隔绝,不为外界袭扰,关键在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到桃花源需乘舟沿溪而行,说明这里交通不便。桃林尽处,从山中一个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口方能进入。也就是说,桃花源很可能是三面临水、一面连接陆地的半岛。水面复杂,陆路隐蔽,即使当时的武陵渔人出来做了标记,因为溪水湖水的涨落深浅发生变化,所做标记已失去作用,后人再难探寻桃花源。

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的不仅仅是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静谧幽闭、与众不同的避乱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和谐庄园。普通百姓们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快乐人生。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官场的倾轧,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

在常德,在津市,我找到了历史的桃花源、文化的桃花源、现实的桃花源、精神的桃花源。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游桃花源给我留下的启示是:外求于物,不如内求于心。在甚嚣尘上、物欲盛行的当下,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就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至于现实中的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到底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往事越千年,岁月总流转,若是心中有,处处桃花源!

悬崖上的陈家铺

到陈家铺已是下午,初冬的丽水了无寒意,天虽然阴着,却无风,细雨蒙蒙,疏而缓,显得有些羞涩含蓄,雾霭中断断续续地飘落几缕雨丝,如烟如尘,似有还无,缠缠绵绵。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古村落遍布全境,保留下来的国家级古村就有近百座。我看过的几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黄泥夯实的土墙,灰瓦铺就的屋顶,古旧质朴,色彩分明。许多村庄依山而建,呈阶梯状依次铺开,逐渐升高,层次感强,观赏效果绝佳。若是晴天,阳光照射下的村落,在山腰一片葱绿背景的衬托下,青瓦黄墙,熠熠生辉,那景色如同挂在眼前的油画,浓墨重彩,灿烂夺目,诗情画意,风光旖旎。可惜我到陈家铺的时候是阴天,阴天有阴天的好,云雾缭绕,细雨如丝,或浓或淡,飘忽不定。团团雾气弥漫在视线尽头,目之所及,四处景物如薄纱遮面,亦真亦幻,别有一番韵致。远处的山峰并不高,连绵起伏,苍绿浓密;近处的梯田树木,在云山雾海中时隐时现,人们置身于漂浮游荡的风景中,有一种进入梦中仙境之感。

陈家铺是镶嵌在山坳中的古村落,海拔只有八百米左右,三面环山,下临深谷,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建村的历史有六百多年,村子不大,房屋百余间,村民四百多人。村子依山就势,上下落差一二百米,石阶筑成的村道,高低纵横,洁净整齐,连接着一座座古屋旧宅。在村里漫游,如不驻足,大致浏览,两个小时足矣。

村口处有一座仿古的牌坊式广告屏,飞檐翘角,木质做旧的窗框内安装着彩色显示屏,里面循环播放着陈家铺的历史、现状、风情、风光。由村口前行数十米,岔口处的木质路标指示着村里的主要景点:古道、祠堂、老民居、书店、民宿、工作室,等等。村子纯粹是浙西南山区普通的民居,居住生活之地而已。由于村民一度流失,陈家铺曾经沦为“空心村”。房子需要人住,需要人养,长期闲置,破败的速度就会加剧。陈家铺在旧屋改造时,为发展旅游经济,吸引了一些民营实体企业及文艺家进驻古村,不仅为保护原始村落注入了活力,还提升了陈家铺的文化品位。

很难想象,在偏僻的山居小村竟然还有一处优雅高端的平民书店,这是著名的先锋书店,是利用村子原礼堂改建而成的特色书店。整座建筑,外沿保留了古村传统的建筑风貌,黄墙灰瓦木门窗,古朴厚重,素雅自然,与山村民居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而内部则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二层木结构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扩建改造。尤其是面对峡谷的外墙设置了全景落地窗,通透明亮,视野开阔,并增设了观景平台,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窗外的景色山峦、梯田、绿树、白云等,通过窗台可尽收眼底。店内的装饰陈列则充满了现代时尚的文化气息。进入屋里,两米高的书架摆满了各种图书两万多册,展台是精致的文创产品及松阳地方手工艺术品。人们坐在临近山景的落地窗前,手拿一册心仪的图书,喝两口清茶或咖啡,眼望外面的青山秀水、白云绿树,真是心旷神怡,好不惬意。

陈家铺的特点是在风景优美的山崖上保留了传统民居,但要想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光靠这些老房子是不够的。引进平民书店我以为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将民居活化利用,书店建在悬崖边,游客身在云雾中,人们停下脚步,放松心情,在大自然中享受时光的安宁与悠闲,在阅读休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熏陶,实在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景区景点的商店以卖地方土特产为主,在古街古村建书店的实不多见。在平民书店,我有些疑惑,出门在外的游客大多来去匆匆,能在旅途中静下心来看书买书的少之又少。先锋书店是国内卓有影响的特色书店,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在业内素有好评,但它不是慈善机构,没有相应的利润,书店的生意很难维持。在与工作人员的闲聊中我了解到,书店除了卖书,也是人们休闲观景的场所,文创产品及咖啡茶点也是他们的主要收益。听后释然。我留意了一下,临窗的座椅上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此小憩、消费、观景、阅读,享受的是优雅环境,体验的是文化氛围,坐拥云海伴书香,青山环抱与梦行。人们追求的诗和远方,不就是这种放松悠闲的理想状态吗?

陈家铺之所以在松阳的古村落中出类拔萃,注重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松阳有江南秘境之称,全县的古村星罗棋布,村子都不大,基本上都是普通民居,既没有雕梁画栋的名人故居,也缺少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陈家铺如果光靠这些土墙瓦房搞旅游开发,内容难免单调雷同,与其他古村相比不占优势。他们在振兴乡村、拯救老屋的行动中借助了外来资金的注入,除了灵活变通地吸引了一些文艺家来村里租房居住,还在村里打造了一些高端的特色民宿。

飞鸟集——一个与泰戈尔诗集同名的时尚民宿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融现代与古典为一体的高档客店。民宿利用村里原有建筑,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外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内部则全部是现代装修。其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考虑人们住宿舒适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民居的观赏效果,置身其中,躺着或坐着,透过玻璃窗,夜望星空,昼观山景,如鸟入林,心情放松,回归自然。

村口下方则是新建的云夕共享度假村,这是一座四层的现代建筑,主要墙体为米黄色,间以黑色屋顶与围栏,总体风格趋同村中古屋。

经木质廊桥进入大厅,透过两侧落地窗尽览窗外景色。宽敞的大厅时尚现代,营造出一种雅致祥和的气氛。

夜宿云夕,山村静得像空气凝固了一般,习惯了城市喧嚣生活的我在这样静谧的夜晚竟有一种耳鸣的感觉。我起身走到露台,木质地板上摆放着黑色铁艺桌椅。我坐在那儿,悠闲地望着不远处沉入梦乡的陈家铺,橘黄色的灯光微弱稀疏,星星点点,更加衬托出小村的幽静与安宁。

“云夕”是一家以现代理念设计的高端度假村,与山水共享,与自然共享,还有共享的厨房、洗衣房等公共空间。可惜我只住了一个晚上,对它的“共享”缺乏体验,只觉得其内部设施和装潢与星级酒店不相上下。让我感兴趣的是屋外的装饰,露台的护栏与外墙全部用灰黑色的棕绳编就,纵横交织,排列有序,尤其是护栏,光线透过棕绳之间微小的缝隙,有黑白木刻的感觉,疏密相间,明快凝重。松阳山民过去有搓棕绳、用棕绳的传统,“云夕”大量使用棕绳进行装饰,留存了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融入了具有松阳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使其建筑与山村的古屋黛瓦谐调一致,相得益彰。

一夜无梦,睡得格外沉实。黎明即起,没有庭院可扫,我便信步到村里走走。村道不宽,绵延起伏,曲曲折折。此时的村庄尚在睡梦中沉寂,万籁俱寂,只有一两声鸡鸣狗吠和袅袅炊烟,为晨曦中的村庄带来一点生气。我和朋友徜徉在狭窄的村道上,看云起云落,听雨丝淅沥,山上的雾气在一点点升腾、飘移,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雨滴在挣脱屋瓦的羁绊,“滴答、滴答”慢慢地落在石板路上。眼前的陈家铺,正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那种动态之美、朦胧之美、宁静之美实在是令人心醉神迷。

【作者简介】张映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编审。发表文学作品、学术文章等六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佛道文化通览》《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余部。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特邀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