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2024-04-29 01:08李莎莎吴磊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卒中老年

李莎莎 吴磊

【摘要】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和院前急救效果,比较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结果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院前急救总有效率(81.08%)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P<0.05);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脑卒中;老年;院前急救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2-0151-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3.3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急危重症,此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病情进展迅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患者脑神经细胞可发生难以逆转的坏死,多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严重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一般情况下,此疾病在院外发生起病1~6 h是救治患者的最佳时间窗。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于减轻后遗症严重程度和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已证实,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快速且具有较高效率的院前急救护理体系,可明显缩短救治患者的时间,显著提高最终的救治成功率[1]。本研究拟比较常规院前急救护理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2021年

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2±7.1)岁,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24例、出血性13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8.3±7.2)岁,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25例、出血性12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年龄均大于60岁;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颅脑其他类型疾病;合并有恶性肿瘤、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当接到“120”呼救电话后,急救人员立即乘坐救护车至病发现场,简单评估患者病情后清理和护理患者的呼吸道,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同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安全转运至医院急诊科。

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1)出诊期间的反应机制。急救人员当接到“120”呼救电话后,应当在1~5 min开出救护车。在救护车上,急救人员迅速电话联络患者家属,在赶至患者所处位置期间需要始终保持沟通畅通。首先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基础性疾病史,目前的神志意识、四肢活动程度及发病具体时间等,通过获取到的信息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先进行评估,然后电话指导患者家属垫高患者的头部,对患者头部予以冷敷处理,禁止随意搬动患者身体,确保患者处于静卧状态,同时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假牙及呕吐物等。(2)发病现场至医院期间的反应机制。急救人员抵达患者发病现场后,首先详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反射等情况,监测患者呼吸、心率、体温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同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进而选择恰当的转运方法和救治护理措施。如果患者GCS评分≥8分,则需立即将患者转至医院进行救治。如果患者GCS评分<8分,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水平不够稳定,且出现昏迷现象,则需要在发病现场即刻彻底清除患者呼吸通道残存的异物,松解衣领,吸出痰液后持续氧气吸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快速滴注20%甘露醇溶液以降低颅内压,同时予以冰敷降低患者的体温。当血压水平超过220 mmHg/120 mmHg(1 mmHg=0.133 kPa)时,应立即实施降压治疗,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趋于稳定状态后再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3)送至医院期间的急救护理措施。协助神志清晰的患者呈静卧体位,适当抬高其头部。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应呈平卧状态,头偏向一侧方向,避免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至呼吸气管。如果患者经判断疑似为脑出血时,则应抬高患者头部30°,避免窒息现象的发生,有助于减轻脑组织水肿的严重程度。患者送至医院的过程中需时刻关注道路状况,患者头部的摆放方向要与救护车行驶方向相背,避免因急刹车导致血流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还应妥善固定患者头部,避免道路坎坷导致脑组织震荡损伤。(4)入院前的准备工作。急救人员在送患者至医院的过程中应电话联系急诊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详细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评估结果,以便急诊科提前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准备医疗抢救设备及联系相关科室急会诊,从而尽量缩短急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和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

比较2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显效为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躯体功能均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的肢体及智力残疾;有效为患者仅出现轻度残疾,但日常生活可自理;无效为患者出现重度残疾,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照顾,或者患者经救治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比较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范围为0~42分,评分数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BI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数值越低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及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及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院前急救总有效率(81.08%)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2种,患者病情发展速度较快,起病1~6 h是救治患者的最佳时间窗。如错过此时机,患者机体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预后[2]。由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难以预见性,院前急救的质量及速度对患者极为重要[3]。因此,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急救过程分为院前急救阶段、急诊救治阶段和院内治疗阶段。根据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救治患者的黄金时段为院前急救阶段[4]。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立足于院前急救阶段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这一模式可确保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强调缩短院前急救的时间,注重院前急救流程的流畅性,重视院前急救的规程科学性,从而尽量减小出现各种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效果[5]。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明显纠正既往护理人员被动性遵医嘱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的现象,根据预先制定的护理路径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并予以相应的救治护理措施干预,从而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和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提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明显压缩院前急救时间,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救治时间,进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原因,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将院前急救的整个流程变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条理化,急救人员可在现场快速施救处理,尽快将患者安全转送至医院。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院前急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

路径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分析原因,多数患者家属不知道脑卒中病发时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操作,部分患者家属随意搬动和拖拉患者,还有患者家属拍打摇晃患者等,这样不仅不能及时改善患者症状,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中要求急救人员在出诊期间即电话联系患者家属配合做出正确的处置,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还显示,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中要求急救人员在发病现场根据GCS评分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处置,当患者GCS评分≥

8分,则需立即将患者转至医院进行救治;而当患者GCS评分<8分、生命体征指标不够稳定、出现昏迷现象时,应及时做出一系列相应救治和护理措施干预,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趋于稳定后再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在转运至医院的过程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要求急救人员及时联系急诊科,以便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有助于患者抵达医院后能及时获得针对性的诊疗处置,最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金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升急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9):1414-1415.

[2] 张秀英,蒋红,周依群,等.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2018,18(6):25-28.

[3] 高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221-222.

[4] 刘晓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86):311.

[5] 孙晋生,孟宪丽,孙超,等.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2):280-281.

[6] 赵玉莲,刘辉,李晗.临床护理路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4186-4189.

(编辑:张兴亚)

作者简介:李莎莎,女,本科,主管护师。

通信作者:吴 磊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脑卒中老年
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