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胜寒 项圆
初闻铜匠担子,自主深入探究
辅导员甲:位于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2022年3月入选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红领巾队课上,队员们“云参观”这座纪念馆时,一件被罩在玻璃柜内、锈迹斑斑的物品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
“咦?这是什么东西?”队员们好奇地读起了展签。原来,这是旧时铜匠使用的担子。
辅导员乙:为什么铜匠担子会被放进展厅?它的背后有着什么非同寻常的故事?为了解开疑惑,我们带领队员来到纪念馆,组织队员通过“寻、研、思、扬”四步研究法,开展研学活动。
辅导员甲:活动前,队员们搜集了铜匠担子及其主人顾喜子老人的部分资料,初步拟定了研学任务单。
辅导员乙:队员自主分成微光小队和星火小队,确定研学任务后分别展开研究,并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信息分享。微光小队研究主题是:为什么铜匠顾喜子老人要为新四军修理枪械?星火小队研究主题是:铜匠顾喜子老人在修理枪械时遇到过哪些困难?为何没有放弃?
走近铜匠担子,聆听感悟历史
听故事,感时代悲歌
辅导员甲:在纪念馆中,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的筹建始末。
辅导员乙:在纪念馆一楼展厅内,队员们看到了那副锈迹斑斑的铜匠担子。
铜匠担子的主人名叫顾喜子,他16岁开始学习铜匠手艺,学成后每天挑着铜匠担子走街串巷,为百姓修锁、配钥匙、更换门环等铜饰件。1938年6月,新四军来到了宝堰镇,他们需要修枪的人,顾喜子知晓后义无反顾地帮助新四军。为了躲避汉奸和日军的搜捕,他每天晚上藏到昏暗的阁楼上修枪。此后3年多,他用这副铜匠担子为新四军和地方部队修理长短枪数百支,其间分文未取。
队员:我们了解到顾喜子老人的家乡宝堰镇丁角村保存有一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控诉了日军的暴行。1939年腊月十三晚,顾喜子被新四军地下交通站安排到句容县上庄村,与新四军从江北调过来的一名修枪师突击修理枪械。不想附近日军得到情报,包围了村子。经过激战,大部分新四军战士突围出去,顾喜子也在新四军的重点掩护下平安回到了丁角村家中。但另一位修枪师和四名新四军战士不幸被捕,后被日军押至句容城外杀害。即便如此,顾喜子老人仍毫不畏惧,继续为新四军修枪。
辅导员甲:顾喜子的儿子顾柏春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他眼中的铜匠父亲。
队员:顾柏春老人回忆:当年父亲白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修锁配钥匙,晚上就藏在家中阁楼上为新四军修枪。虽然修枪的工具简单且风险重重,但被问到为什么给新四军修枪时,父亲就会回答:“为了早日将日本强盗从中国赶出去。”
思情怀,谈时代梦想
辅导员甲: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根据本队研究主题,深入探讨。
辅导员乙:微光小队找到了铜匠顾喜子老人为新四军修枪的原因:目睹日军残暴的行径,看到村民失去家园和亲人,一个铜匠的满腔热血促使他义无反顾地帮助新四军,以一技之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星火小队的队员们了解到顾喜子老人在修枪时面临诸多艰险,可这些困难并没有难住顾喜子老人。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执着?是什么信念让一个普通平凡的铜匠,在黑暗的岁月里如此坚持?
辅导员甲:1938年夏到1939年上半年,四县抗敌总会在群众的支援下发展、活动,人们破坏道路使敌人的车队长期不能通行。
辅导员乙:在革命时期,先辈的梦想是获得革命胜利,是让中华民族能够独立,是让广大人民得到解放。千千万万的战士,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为了这个梦想献出力量,无惧生死。
辅导员甲:新时代,我们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这个梦想,现在的少先队员应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从小立志向、强体魄、修品行、练本领,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宣讲铜匠担子,弘扬梦想精神
辅导员:队员们走进各个中队,当起了红领巾宣讲员,让更多人一起聆听铜匠担子的传奇故事。他们还走出校园,采访不同行业的人,聆听他们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故事。队员们制作了红色榜样卡,那些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人是伟大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少先队员成长路上最亮的灯塔。
辅导员:一副铜匠担子,一头挑着昨日的民族梦,一头挑着今日的中国梦。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新时代的传奇故事等待着红领巾们继续书写!
研学总结
1.善寻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队员们走进“家门口”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展品“铜匠担子”为切入点,激发研学兴趣,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精神。
2.深研红色文物。队员自定主题,采用“三自法”、实地考察法、人物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学习,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激发情感,汲取力量。
3.勤思红色精神。在深入研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队员勤加思考,将研究成果与新时代关联,感受中国人民血脉中的伟大梦想精神。
4.弘扬红色信念。多种方式宣传实践,校内外有机联动,用榜样卡激励队员立志向、有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