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学校劳动教育的高效、优质发展不仅是落实“双减”政策所需,更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呼唤。
更新课程理念,增添劳动乐趣
通过生活实施劳动教育
生活是劳动的源泉,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本源,开展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校园生活几乎占据学生生活的全部,因此学校劳动课程应更多融合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生活体验。
首先,劳动课程的内容要生活化。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应从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将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陌生的社会生活整合到课程内容中,并通过自我服务、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劳动能力,强调少年儿童在现实劳动中的亲身体验。
其次,劳动课程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丰富课程组织形式,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等方式进行灵活教学,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合作、有体验、有反思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劳动知识,进行劳动技能的学习。
注重劳动课程的游戏体验
教师在课前设计和规划课程的同时,还应创设情景,根据劳动课程主题设计游戏。受到预设课程目标的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游戏时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通过游戏中探索和发现,积极主动地建构劳动经验。这样一来,将学生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提高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关注游戏的劳动育人价值,把游戏的趣味性与劳动教育结合并带入劳动课程,将愉悦创新的游戏体验融入劳动教育。这样,在劳动知识的学习中既有游戏的体验,也有劳动的乐趣。
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 构筑校园劳动环境
多主体合作,建构显性劳动课程
首先,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各学科中有效渗透劳动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培养劳动精神。例如,通过开展“农具的发展史”“谁来播种谁栽苗”“我是小小园艺师”等主题项目,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实地探访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切实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劳动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是促进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养根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以“养根”劳动课程为依托,采用“大课堂”样态,通过日常管理、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等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最后,劳动教育与地区特色文化结合。学校要依托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根据当地文化和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唤醒学生对当地传统和社会人文的亲近感,让学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有助于传承当地文化。
依据学校特色,挖掘隐性劳动课程资源
首先,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计劳动教育主题学习板块,打造校园内劳动实景,在校内开辟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明确且有益身心的内在性活动场域。例如,漕桥小学依托社区的桑葚园,利用校园内有限空间打造桑葚园和果桑长廊,学生在劳动课程中了解桑葚的种植全过程,掌握栽培和养护桑葚的技能,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
其次,学校的建筑、制度以及文化环境是隐性劳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元素。在实体环境的建设上,学校可以打造劳动文化长廊,设立劳动标语立牌,将校园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秩序维护等活动设置成可竞争的荣誉岗位,调动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在制度设置上,通过制定劳动公约和规范、劳动任务清单等,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获取劳动成就感。在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挖掘“劳动节”“植树节”等节日的劳动价值,创设校园“劳动周”“志愿者日”“环保日”,鼓励学生组成劳动教育小组和劳动兴趣社团,引导学生把劳动实践融入各种社团和组织中。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解决“双减”问题的关键。“双减”政策要求家校社要形成“减负共识”,着眼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启示人们,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打破学校与外界的阻隔,要进行家校社的“大联合”,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和环境。新时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双减”改革的进程,其实也是“拆墙”的过程,在强调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鼓励家庭和社会加入教育实施环节,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养成日常劳动习惯。学校可以开展亲子合作劳动实践,建立家校合作共享平台,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获得参与劳动实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义工、志愿者等社会性服务活动,让学生积累劳动经验,锻炼劳动技能。
在家校社合力共促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并非独立分离的个体,而是互联互通的共同体。学生在家庭中是子女,在学校中是学生,在社会中是公民,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是劳动主体,是“劳动学习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教师是劳动教育开展的主导者,而家长和社会各界则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但也要便于家庭实施,符合社会规律,使家庭与社会积极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环境中。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生活,要强化劳动精神,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出发,以学生多方面兴趣的满足为指引,联合社区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和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开足、开齐和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全面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有序开展,让学生在享受劳动“乐趣”的同时,提升劳动素养。同时,学校也在“双减”政策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服务,避免劳动教育盲目实施,实现“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