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与1.5 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南丰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与1.5 T MRI进行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2种检查结果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及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阳性50例,阴性10例。16排螺旋CT检查显示,真阳性42例、真阴性4例;1.5 T MRI检查显示,真阳性48例、真阴性9例。与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1.5 T 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与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1.5 T MRI检查对<2 cm病灶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1.5 T MRI相比16排螺旋CT在肝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可减少误诊、漏诊情况,能准确鉴别诊断微小病灶,有助于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肝癌;16排螺旋CT;1.5 T磁共振成像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4-0112-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35.7
肝癌主要因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癌所致,发病后多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症状无典型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由于肝癌病情进展速度较快,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病情,患者生存期将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缩短,增加死亡风险[1]。因此,及时对肝癌进行鉴别诊断,并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十分有必要[2]。虽然传统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较大,通常不会作为首次筛查方式,故而近几年临床逐渐通过影像学检查的方式对该病进行诊断[3]。其中以多层螺旋CT和MRI最为多见,2种检查方法均能为肝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2种检查方法应用价值在临床中的争议较大[4]。为进一步明确16排螺旋CT与1.5 T MRI检查方式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采用16排螺旋CT与1.5 T MRI对肝癌患者进行检查,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丰县人民医院在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77岁,平均(48.65±5.64)岁;病程3~48个月,平均(24.36±2.65)个月。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5]相关诊断标准;存在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肝硬化腹水等症状。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代谢异常;患有传染性疾病;存在精神障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开始前6 h嘱患者禁食禁水,检查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于患者上腹部开展常规CT平扫,管电压、管电流、扫描厚层分别为120 kV、220 mAs、5 mm,于膈上3 cm开始扫描至肾脏下缘。随后将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27,规格100 mL∶74.1 g)作为对比剂,为患者外周静脉团注70 mL,速率保持在4 mL/s,并采用3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液冲管,于动脉期(20~25 s)、静脉期(65~70 s)和延迟期(120~180 s)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束后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采用多层螺旋CT自带的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随后让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形态、病灶大小、病灶数目等进行观察。
采用GE Signa Creator 1.5 T MRI检测仪为患者检查,嘱咐患者禁食禁水6 h,检查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发射线圈选择多通道表面波相控线圈,于剑突下定位,进行全肝扫描。水平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T1WI序列相关参数设置,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19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4.7 ms,反转角80°,矩阵256×128,厚层6.0 mm,层间距2.2 mm,层数20层,扫描时间36 s;T2WI序列相关参数设置,TR 300 ms,TE 93.1 ms、反转角90°,矩阵320×224,厚层6.0 mm,层间距2.2 mm,层数20层,扫描时间265 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相关参数设置,TR 30 ms,TE 77.2 ms,反转角90°,矩阵128×128,厚层6 mm,层间距2.2 mm,层数20层,扫描时间95 s。随后为患者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adopentetic acid dimeglumine salt injection,Gd-DTPA),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保持在2.5 mL/s,注射后25 s、60 s、90 s和3.5 min嘱咐患者屏气,并开展抑脂2D Flash扫描,设置TR 255 ms 、TE 2.45 ms、矩阵212×256。所有检查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并且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影像学医师对超声图像和MRI图像进行分析。一旦出现不同意见,需以共同讨论得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
检查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以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分析16排螺旋CT与1.5 T MRI在肝癌中的检查结果,比较2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2)比较16排螺旋CT与1.5 T MRI对检查为真阳性患者的不同大小病灶(<2 cm、2~3 cm、>3 cm)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6排螺旋CT检查与1.5 T MRI检查诊断肝癌的结果比较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50例阳性,10例阴性;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42例真阳性,4例真阴性;1.5 T MRI检查结果显示,48例真阳性,9例真阴性,见表1、表2。
2.2 16排螺旋CT检查与1.5 T 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效能比较
1.5 T 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相较于16排螺旋CT检查均明显更高(P<0.05),见表3。
2.3 16排螺旋CT检查与1.5 T MRI检查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比较
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2~3 cm、>3 cm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T MRI检查对<2 cm病灶检出率相较于16排螺旋CT检查明显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临床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或肝脏感染等因素有关。手术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由于该病早期无典型性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无法采用手术根治,只能通过化疗的方式稳定病情[6]。因此,只有尽早确诊,并针对病情开展合适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完全清除病灶,才能保障预后恢复。既往临床主要通过病理活检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性较高,诊断结果可作为金标准存在,但病理活检存在较大的创伤性,部分患者接受程度较低,通常情况下不作为首次诊断方式[7]。如何在减小伤害的前提下提高肝癌诊断效能,逐渐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近几年,我国影像学技术在内脏疾病检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见检查方法有16排螺旋CT和MRI[8]。本研究结果显示,1.5 T MRI在肝癌诊断中的诊断效能均优于16排螺旋CT,提示1.5 T MRI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分析原因为16排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操作较为简单,可快速获取病灶信息,高速扫描可保障对比剂的团注效果,使血管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密度差拉开,在提高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9],但16排螺旋CT扫描时极易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导致成像清晰度降低,且该检查还存在一定的辐射性,检查过程中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在对微小病灶进行检查时,也容易受到病变部位的影响,在扫描后还需要其他影像学技术辅助进行检查,才能进一步提升诊断结果的真实性。MRI检查具有多参数成像、分辨率高等特点,同时能多方向、多参数扫描,其中T2WI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情况,T1WI检查可对病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在观察肿瘤边缘、形态等方面可提供较大帮助[10]。MRI检查具有层厚与层间距较小的特点,扫描之后即可清晰地观察到微小病灶位置、形态等,同时还能够通过高速扫描获得对比剂团注效果,准确分辨出正常组织与血管密度差,获得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对早期确诊肝癌尤为关键[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1.5 T MRI检查对<2 cm病灶检出率明显比16排螺旋CT检查高,提示1.5 T MRI对肝癌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高。分析原因为1.5 T MRI设备在各大医院的普及率较高,用于肝癌筛查的可行性也更高,再加上1.5 T MRI主要通过获取电磁信号的方式,经重组后将电磁信号显示于图像中,分辨率高,更能细致地观察到肿瘤结构,方便阅片医生准确评估病灶大小,并且通过对比剂可准确分辨出正常组织与病灶组织,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微小病灶,对于早期诊断肝癌有着重要价值[12]。值得注意的是,1.5 T MRI在肝癌检查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价格高昂、检查速度慢等,且无法对体内有金属物质的患者进行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诊断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临床若想进一步保障诊断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需不断加大研究的样本量,并与多中心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还需要采用16排螺旋CT与1.5 T MRI联合对肝癌患者进行检查,避免单一检查存在局限性而影响诊断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合理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和1.5 T MRI检查对肝癌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1.5 T 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更优越,尤其在诊断微小病灶方面,有助于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帆,曹毛毛,李贺,等.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及预测[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1):106-113.
[2] 杨艳萍,任旭,麻伟.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21,45(12):1972-1973.
[3] 贺全富.MSCT灌注成像联合DCE-MRI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6):126-12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7):635-647.
[5] 展翔.16排CT多期动态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218-219.
[6] 陈亦晨,曲晓滨,孙良红,等.2002—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特征及减寿率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2):1517-1522.
[7] 张晓俊,郭莉莉,朱洁,等.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22):4327-4330,4360.
[8] 张嘉进,崔瑶吉.多排螺旋CT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49-50.
[9] ZHAO F,YANG Q,MENG C,et al.Comparison of the practicability of ultrasound an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n cancer: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dicine(Baltimore)2020,99(50):e23381.
[10] 陈志刚,庄丁山,陈泽明.超声造影联合CT和磁共振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12):1487-1490.
[11] 薛琴.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与螺旋CT诊断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对比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4):61-62.
[12] 吴英宁,黄莉娜,马德智,等.CT增强与MRI特异性对比剂增强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右江医学,2020,48(10):745-750.
(编辑:郭晓添)
作者简介:何文秀,女,本科,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