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鹏 曾桂香 华磊 叶阳 蔡静 郑蕾 杨媛媛
【摘要】 目的 比较近视屈光过矫、佩戴三棱镜矫正、集合调节训练3种治疗方法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的疗效。方法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病例,以双盲法随机分设为甲、乙、丙3组,每组30例。甲组采取视功能集合调节训练,乙组采取0.50 D戴镜近视屈光过矫,丙组采取佩戴三棱镜矫正。对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组视功能及隐斜度。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甲组双眼交叉圆柱镜法调节反应值(binocular crossed cylinder,BCC)明显减小,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调节幅度(amplitude,AMP)明显增大,集合近点(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前移,正相对集合(positive relative convergence,PRV)、调节性辐辏/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to accommodation ratio,AC/A)明显增大(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乙组BBC增加,PRA、AMP减小,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丙组BCC、PRA、AMP无显著变化(P>0.05);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治疗3个月后,3组BBC、PRA、AMP、NPC、PRV、AC/A等视功能各项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集合调节训练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疗效更为确切,可增加调节幅度和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减少隐斜度,显著缓解症状,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关键词】 近视屈光过矫;佩戴三棱镜矫正;集合调节训练;调节不足;外隐斜;集合不足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4-0075-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78.1+5
近些年由于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普遍使用电子设备,临床上发生视疲劳的患者不断增多,特别是青年人群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视疲劳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症候群,患者发病后以易流泪、眼胀、无法持久视物、视物模糊等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恶心、头痛等症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3]。对于患者而言,视疲劳的发病与心理素质、全身状况以及局部眼睛因素关系密切,而外隐斜发病以双眼视异常为主要病因[4-5]。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往往未对视功能检查进一步深入,仅通过单纯治疗改善病症,极易造成病情延误甚至加重[6]。本研究进一步检查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的视功能,探讨了近视屈光过矫、佩戴三棱镜矫正、集合调节训练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病例,以双盲随机法分设为甲、乙、丙3组,每组30例。甲组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9~16岁,平均(13.22±2.14)岁。乙组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龄9~15岁,平均(13.05±2.04)岁。丙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9~16岁,平均(13.11±2.16)岁。
3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展开前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所选对象事先知情且参与时均为自愿。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9~16岁;均满足视疲劳中外隐斜集合不足型确诊条件[7];均合并调节不足;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各类器质性眼部病变;眼表疾病如干眼症;调节性斜视;无法配合调节检查;眼部手术或外伤史;调节灵敏度正常;认知障碍、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检查基本眼部情况
采取角膜映光法、遮盖试验等排除包括间歇性外斜在内的显性斜视;采取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眼底、玻璃体、晶状体、瞳孔、前房、角膜、结膜、眼睑等,排除器质性眼部病变,如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疾患等。
1.3.2 屈光检查
首先实施散瞳验光,然后采取综合验光仪在瞳孔恢复后主觉验光方法规范检验屈光状态,排除异常矫正视力、屈光参差(双眼)>0.75 D者。
1.3.3 检查视功能
(1)调节灵活度。采取翻转镜(±2.00 D),指导患者对40 cm处近视标予以注视,将放置于眼睑的镜片交替翻转,对1 min循环次数予以记录。(2)调节幅度(AMP)。测量患者近点距离并计算AMP。AMP=1/远点距离-1/近点距离。其中,远点和近点距离单位均为m。(3)采取双眼交叉圆柱镜法(BCC)测定调节反应值。将交叉圆柱镜放置在患者双眼前,对眼前近十字交叉40 cm视标垂直线、水平线清楚或相同与否予以观察比较。若相同,则无需再加镜片。正球镜于水平线清楚时添加,负球镜于垂直线清楚时添加,直至横竖线清晰度相同。以正镜度(调节滞后量)或负镜度(调节超前量)为调节反应值。(4)正/负相对调节(PRA/NRA)。指导患者对40 cm处的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以双眼同时注视观察,分别加正/负镜度,直至持续并保持5 s模糊,正/负相对调节为所加屈光度。(5)集合近点(NPC)。指导患者对一条竖线进行直视,然后缓慢移近至患者一眼未注视或产生复像,记录该距离并标记为破裂点。之后移远视标至患者双眼注视恢复,记录该距离并标记为恢复点。(6)远、近距水平融合范围。使用综合验光仪的外置三棱镜进行检测,远近分别在40 cm、6 m视标进行检查,用BI/BO棱镜法测定。双眼相对集合为患者复视时或可耐受无模糊时双眼所加的棱镜度最强度数之和,表示为棱镜度(△)。集合融像储备以正相对集合(PRV)表示,由棱镜底向外测量,分开融合储备以负相对集合表示,由棱镜底向内测量。融合范围为正负相对集合之和。(7)调节性辐辏/调节(AC/A)。采取综合验光仪测量梯度性AC/A值,均在40 cm处使用近用视标测量,视标选取最佳视力上一行,测试当前隐斜量,双眼加1.00 D,再次测量隐斜量后2次结果取平均值。(8)视近、视远隐斜。均测量3次水平隐斜,方法为VonGraefe法,取均值。
1.3.4 治疗方法
甲组采取视功能集合调节训练,乙组采取0.50 D戴镜近视屈光过矫,丙组采取佩戴三棱镜矫正。
1.4 观察指标
测量并记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组各项视功能参数及隐斜度。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甲组BBC明显减小,PRA、AMP明显增大,NPC前移,PRV、AC/A明显增大(P<0.05),见表1。
2.2 乙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乙组BBC增加,PRA、AMP减小,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见表2。
2.3 丙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丙组BCC、PRA、AMP无显著变化(P>0.05);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见表3。
2.4 3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3个月后3组BBC、PRA、AMP、NPC、PRV、AC/A等视功能各项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在眼视光门诊中,双眼非斜视性视异常包括聚散异常和调节异常。这2种异常是视疲劳的常见病因,在视疲劳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8]。对于患者而言,调节敏捷度不足、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等是最为常见的造成调节异常的原因[9-10]。双眼视觉指的是双眼视网膜上一个外界物体分别成像的对应点,沿视觉传导系统神经兴奋进入大脑,双眼视觉信号经高级中枢予以分析后,则可综合为有立体感知且完整的印象[11-12]。
双眼正常视觉功能下,瞳孔收缩、集合、调节等属于三联动关系,集合运动主要由调节引起,而调节的发生也需集合诱导。一旦集合与调节联动异常,极易引发视疲劳症状。在检查双眼视功能的各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为AC/A,可对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关系予以直观反映,与眼位状况和屈光不正状况关系密切。AC/A过低,说明散开功能不足或集合不足;AC/A过高,说明散开功能过度或集合过度。
本研究针对合并调节不足的外隐斜集合不足型患者采取3种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3组BBC、PRA、AMP、NPC、PRV、AC/A等视功能各项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3种方法治疗后,甲组最为有效,乙组和丙组改善不显著,3种方法对患者视疲劳症状的改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治疗3个月后甲组BBC明显减小,PRA、AMP明显增大,NPC前移,PRV、AC/A明显增大。集合调节训练可促使AC/A值变为常,增加正融像储备能力,显著降低外隐斜,明显增加正相对调节范围和调节幅度,前移集合近点,减少调节滞后,显著改善视疲劳的各症状。治疗3个月后乙组调节滞后,BBC增加,PRA、AMP减小,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0.50 D戴镜近视屈光过矫可帮助患者减少正相对调节范围以及调节的幅度,显著改善患者视物模糊等症状,可达到提高调节性集合的目的。治疗3个月后丙组BCC、PRA、AMP无显著变化(P>0.05);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佩戴三棱镜矫正会促使患者减少近距正融像性集合,增大外隐斜,初期可缓解症状,但随着佩戴时间延长,患者症状有所复发,整体疗效欠佳。
综上所述,集合调节训练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外隐斜集合不足型患者疗效更为确切,可增加调节幅度和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减少隐斜度,显著缓解症状,应进一步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悦.集合不足在近视人群中的发生率[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5):125-127.
[2] MOHAN A,KAUR N,SEN P,et al.Efficacy of smartphone-based exercises in conjunction with modified glasses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and fusion weakness[J].J Binocul Vis Ocul Motil,2019,69(1):30-33.
[3] 于妮仙,谢芳,张伟.眼位正常、外隐斜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7,37(5):438-441.
[4] YOON H J,MOON H S,SUNG M S,et al.Effects of prolonged use of virtual reality smartphone-based head-mounted display on visual parameter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Sci Rep,2021,11(1):15382.
[5] 江洋琳,陈晓琴,李丽华.集合不足及其研究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29(12):68-72.
[6] BILBAO C, PI?ERO D P.Distribution of visual and oculomotor alterations in a clinical population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J].Brain Sci,2021,11(3):351.
[7]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 高松,路富荣,刘阳.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在lasik手术后外隐斜的改变[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254-256.
[9] 周俊.三种双眼视功能障碍的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245-1246.
[10] 吕星瑶.调节不足合并集合不足的视觉训练思路[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1(3):108-111.
[11] 孙铁晶.讨论视觉训练治疗集合不足的效果[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6(5):112-113.
[12] 李梅,张莉亚.角膜塑形术对外隐斜近视患者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2):163-165.
(编辑:许 琪)
基金项目:上饶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CZDX45)
作者简介:谭大鹏,男,本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