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训,弘扬爱国情

2024-04-29 00:44:03竞男
兴趣阅读·少年号角 2024年2期
关键词:黄桥何氏宗祠

竞男

黄桥,始称永丰里,又称黑松林,始建于北宋,距今逾千年。元末明初易名为黄桥。因为地理位置独特,黄桥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

家范传承,风骨不改

何氏宗祠静静地立于黄桥一片青砖灰瓦间,它承载了一个家族宝贵的文化传承,也见证了一段热血沃土的红色往事。“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这副悬挂在大厅中堂的对联作者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振裔楼正门上所悬的金字牌匾“江北第一祠”为《人民日报》前总编、书法家邵华泽手书。一个家族宗祠,何以古今皆誉?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聆听这个家祠背后的故事。

南宋初年,何氏孔庭公为避战乱率全家自常州迁至黄桥,何家人从此在黄桥耕种劳作,诗书传家,渐渐成为黄桥当地的一大家族。仅在明清两朝,何氏家族就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在黄桥可谓显赫一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清朝名臣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一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优秀的家族文化。

何氏家族文化的核心人物是七世祖何济。何济自幼便喜读诗书,散德乡里,颇受乡里人敬重。因捐资救济灾民,明英宗皇帝曾下诏褒奖其为“义士”,并命在镇里建造义民坊,以旌其贤。何济认为,对一个家族而言,有必要定一个家规条律,以规范后世的道德行为,因而制定了《家范条件十则》,要求家人以耕读为业,以家范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何氏一族日益兴盛,何济的曾孙何棐当御史时曾受了七道皇家封诰,其中有两次被封为巡按,代表皇上去地方巡查,因为有功,官加两品,升为太仆寺少卿。何棐的孙子何镤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离任时,乡亲们垂泪哭泣,沿途相送,并制作“吏瘦民肥”牌匾相赠,有民谣“何侯为令,吏瘦民肥”。此外,任广平知府的何棠、任兵部主事的何璇等皆以为官清廉而颇受百姓敬爱。《家范条件十则》不仅让何氏一族青史流芳,也成了黄桥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黄桥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热血沃土,军民情深

1940年夏秋间,新四军进驻黄桥,创建新的抗日阵地,在何氏宗祠设大众俱乐部,开展文艺宣传。同年10月,新四军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何氏宗祠为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所在地。七千人对三万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我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光辉范例,是新四军抗日征程上的一篇亮丽篇章。这场胜利,离不开黄桥人民的坚定支持。

当前线的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黄桥镇的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也炉火通红。黄桥百姓日夜赶做烧饼,男女老幼推车、挑担、肩扛,将大量的烧饼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送往充当支前委员会驻地的何氏宗祠里,再转送至前线。当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剧作家李增援为这段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所感动,挥笔写下了广为传唱的红色歌曲《黄桥烧饼歌》。有人形象地说:“黄桥烧饼摊出了黄桥战役的大捷!”黄桥烧饼也因此名扬天下。加上味道酥脆可口,黄桥烧饼还入选了开国大宴第一宴点心行列。1982年,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何氏宗祠)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桥古镇有两座知名的桥,一座是为纪念先贤何棠,黄桥人将其墓侧的石桥呼为“知府桥”,后改名为“致富桥”;一座是何氏先祖何璠为解决河流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慷慨捐资建造的“文明桥”。而何氏宗祠就如同一座无形的桥,连接着家园的昔日光荣和未来辉煌,提醒我们,传承好家训,弘扬爱国情。

猜你喜欢
黄桥何氏宗祠
Huangqiao Sesame Pancake黄桥烧饼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44
又唱黄桥烧饼歌
北方音乐(2019年12期)2019-08-21 12:57:13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中华戏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02
害羞的年
又香又甜的糖画
何氏“十全大补粥”
慷慨宗祠祭先贤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9
野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