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
诗歌,是步入文学殿堂的入场券,亲近母语,往往从读诗开始。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是它的主要特色。我们读诗,就是去发现、体味诗中的美,我把读诗的方法归纳为默读、品读、朗读三个步骤。
默读
诗不是用来讲故事的,也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诗讲究的是形象、意境,意境就是诗中的景和物,也就是诗中的图画。诗歌就是通过优美的诗情画意来感染人。
有首小儿歌叫“鸡蛋”,只有短短的两句:“鸡蛋白,鸡蛋黄,白云抱个小太阳。”读到这首儿歌,眼前首先出现的是鸡蛋,一个椭圆的鸡蛋,一个蛋壳里面有蛋白和蛋黄的鸡蛋。接着读下去,出现的是“白云”和“小太阳”,文字幻化成了图画,这就是想象,这就是意境,这就是诗的魅力:把平常的东西,变成了一幅美妙动人的图画。
当你读着这首小诗,眼前好像闪过电影镜头一样,看到了一幅神秘的画面:“蒙蒙的夜空”“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月牙儿小船”还有坐在月亮尖尖上的“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这画面就是诗人创设的意境,意境是诗的最高境界。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捕捉这些画面,进入到意象之中,唤起自己的情感,将画与情融合在一起。
带着想象默读,将文字变成画面,是形象性的阅读,图画式的阅读,是有声有色有形态的阅读。默读让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亲近感,把我们带进作者营造的诗意之中,获得了美的熏陶。
品读
诗歌讲究精炼、含蓄,诗要表达的意思和意义,不一定会明明白白地讲出来,需要读者去品读、去体味。读诗,不能像喝白开水一样,咕噜咕噜一下就喝完,而要像吃橄榄那样,含在口中,慢慢地感受它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美。
我们来看看《自己去吧》这首童诗:
小猴说
妈妈,我要吃果子
树上多着哩,自己去摘吧
这样
小猴学会了爬树
小鸭说
妈妈,我要洗澡
池塘大着哩,自己去洗吧
这样
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
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风景可好哩,自己去看吧
这样
小鹰学会了飞翔
这首诗很小巧。小,就是篇幅短小; 巧,就是有趣味,没写得太实、太死。 没有开头、发展、结尾的故事模式,而是用跳跃的手法,省略了许多环节。这种留空白、留余地的写法,是有意不把过程都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代替诗中的角色,去想象,去感受。如小猴、小鸭、小鹰的兴趣和愿望,它们当时的心情,还要去理解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激励。
这首诗中,“自己去吧”和“这样……学会了……”的诗句,重复了三次,好像是诗歌的眼睛在忽闪忽闪,也好像品字的三只口,在提醒和启发读者,要多动脑,从诗中品出一些道理来,进而懂得:生活的本领,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锻炼才能获得,自信自强的孩子,才能自立。这些诗人没说透的话外之音,正是我们读诗要领会的奇妙之处,这就是诗的内涵。
朗读
诗和音乐是亲姐妹,诗不仅有善于捕捉形象的慧眼,而且还有美妙的歌喉。诵读历来是古诗文学习中所强调的方法。因为朗读和默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朗读是把诗的文字变成声音的艺术,能让我们充分体会到诗的韵律美、 语言美、意境美。读得多了、熟了,还能增强语感,积累词汇,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读诗能调动我们的眼、耳、口、鼻、心,让我们全身心和诗融为一体,随着诗情的起伏,诵读语气的变化,我们就进入到诗的二度创作之中。 这时,当我们听到自己抑扬顿挫的声音,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多么惬意的艺术洗礼。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朗诵不是更美的姿态吗!
读书三到:眼到、心到,口到。
读诗三读:默读、品读、朗读。
好好地读诗吧。读出诗的意境美,品出诗的含蓄美,吟出诗的语言美。
这样,读过的诗,会浸润在你的心灵里,流露在你的谈吐中,留存在你的字行间。